蔡欣言
(湖北文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基础日语教学中学生日语导出不足问题探微
蔡欣言
(湖北文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基础日语课程是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其他课程,当前日语教学中存在学生日语导出不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基础日语教学模式,试从中找出学生日语导出不足的成因,进而就如何提高课堂学生日语导出量、提高学生日语口语能力进行探讨。
基础日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基础日语课程是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课程,在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础日语的教学直接关系到日语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按照《日语教学大纲》的要求,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日语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说”被放在了培养目标的前两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当前的基础日语教学中,重“书面”,轻“口头”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这种教学方式导致了课堂上学生的日语导出严重不足,培养出的学生只能“看日语”,不能“说日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1)侧重语法讲解的课堂教学。传统的日语教学,以语法讲解为中心,老师讲授为主体的方式展开。用汉语讲解语法知识,对于学生理解日语文章,分析句子成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另一方面,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始终充当的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课堂上,老师按照PPT上呈现的内容逐一解释说明,学生往往是在抬头低头中,不断地将PPT上的内容抄写到笔记本上。整堂课下来,学生开口说日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过分注重语法点的记忆,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
(2)“跟读式”的被动听力练习。听力贯穿于语言学习的每一个部分,基础日语虽不是专门的听力课程,但决不能因此认为基础日语课堂不需要听力练习。听不懂,不可能开口表达。听不对,不可能表达正确。目前市面上的基础日语教材都附带有音频资料,但其在课堂中的运用却被极大地忽略了。老师在课堂上单一的对课文进行放送,学生们对照书本跟读。这种教学方式,让听力处在被动地位,耳朵和大脑并没有真正的“工作”起来。学生们的跟读其实只是一种机械的朗读。
(3)“ETR”会话教学模式。基础日语教材中的会话内容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当前基础日语教学中,对于会话部分的教学多为“讲解(explaining)——翻译(translating)——背诵(reciting)”(以下简称ETR模式)的模式展开。ETR模式有利于学生对于日语篇章的理解,但是仅仅停留在这种模式下的日语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实现口语突破有很大的局限性。讲解和翻译会让学生一直处在中文的环境中,无法真正的进入日语语境。会话是语言表达能力。而背诵只是简单的记忆。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会话是”活”的,而背诵是“死”的。脱离真实语境的背诵练习会导致学生在面对与课本中不同的实际场景会话时,难以学以致用。
(4)重分数轻应用的评价方式。日语专业从老师到学生大部分都有“不过N1,白学日语”的思维暗示。有的学校甚至将等级考试作为毕业必要条件,向学生强调等级考试的重要性。当然,等级考试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语言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绝对不是唯一途径。2010年以来的日语等级测试改革,不再单一的看总分数,而是将是否合格与各个部分的得分相结合进行裁定,这种方式也是在传达一个信息: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大于分数本身。
综上所述,基础日语课堂上日语导出不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侧重语法讲解,导致日语导出“量”的不足。第二,“跟读式”听力练习和背诵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日语导出“质”的不足。第三,“N1万岁”的思维暗示,导致对会话运用能力的忽略。改变这一现状,增加课堂日语导出的“质”和“量”必须从问题下手,“对症下药”。
(1)“日语导入式”教学。“日语导入式”教学是指教师避开直截了当的中文语法讲解,运用图像、实际会话场景构建等方式,用日语导入语法点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aはBほど···ない”语法时,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圆,导入日语“Aは大きいです”再画一个比A更大的圆,导入语法点“AはBほど大きくない”以此类推。学生会自主地理解“aはBほど···ない”是在肯定A的基础之上,表示比较。再此基础上,老师在进一步与学生进行互动练习,加强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
(2)“听”与“看”的分离。根据前文的论述,在基础日语的教学中,边看书本,边听日语音频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导出日语,在此问题上,将“听日语”和“看日语”分离开是必不可少的。以《新经典日本语》为例,教材分为基础会话、应用会话1、应用会话2、正文、练习五个部分。新出单词以上面五个部分为单位分开编排。在讲解单词时,让学生合上书本,完全凭借耳朵进行跟读。进而,在进一步对单词进行讲解。在各个会话部分的讲解时,先让学生跟读相对应的单词加深印象,再进一步跟读所听到的会话内容。会话部分在跟读前,先向学生抛出目标问题,比如关于家人的对话,根据会话内容向学生提问“○○さんは何人家族ですか”、お母さんの仕事は何ですか”等等,让学生有目的的跟读,让“听”和“说”同步。正文可以用于训练学生的复述和翻译能力。可以采用“听(listening)——复述(repeating)——翻译(translating)”(简称LRT)的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构建真实情境进行会话教学。以《新经典日本语》为例,基础会话部分由5~8个小对话构成,可以采用构建真实情境的方式让小会话生动起来,要求学生把对话投射到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进行表演。所谓表演,就意味着不仅仅是背诵,需要有一些相应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比如挥手、微笑等等。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也可以从参与会话表演中找到学习日语的乐趣,积极主动的开口说日语。另外,这种方式也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尽力去备课。除了日常的课件制作以外,老师还需要准备相应的道具。在与学生互动时,不再是”纸上谈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具体的实物记忆单词词汇,也能够让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避免年复一年的重复PPT教学。
(4)多样的考核方式。目前的基础日语课程考核方式多以期末考试分数来评价。虽然大部分学校设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的比例,但是平时成绩的给分设置比较模糊,不能够很好的反应出学生的平时表现。实现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将平时成绩量化。比如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发表、听写成绩、课堂会话表演等每一个项目都应该记录在册,以一定的比例折合成平时成绩。这种方式方便老师科学的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的管理学生,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5)课程间的协同管理。基础日语是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关系着其他课程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其他课程的教学也会对基础日语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基础日语课程上的内容需要在试听、会话、日本概况等课程上加以巩固和深入。视听、会话等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影响基础日语的教学效果。课程间的协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一股主流的呼声。基础日语的教学也不能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需要从一堂一堂的课程中去实现。基础日语课程的改革也必须以加强学生的日语导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日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基础展开。
[1]石文.谈听说法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中心地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4).
[2]李小俞.动感教学 动态管理——基础日语教学改革探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
[3]吴二林.中级阶段基础日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方法——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4).
Exploration on Insufficient Output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Basic Japanese
CAI Xin-yan
(Hubei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Xiangyang,Hubei 441053,China)
Japanese curriculum is the core of the Japanes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and its teaching effect directly affects other course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Japanese teaching mode,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causes of the students'problems in the derivation of the Japanese language,and then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oral English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oral English ability.
Basic Japanese;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ode
H36
A
2095-980X(2017)01-0191-02
2016-12-20
湖北文理学院2016年度教学研究项目JY2016026《基础日语教学中学生日语导出不足问题及对策分析——以襄阳地区日企对日语人才的要求为基础》部分成果。
蔡欣言(1989-),女,湖北襄阳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化和日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