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争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在复旦大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7-04-04 18:49:59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智库话语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

燕 爽

努力争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在复旦大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

燕 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去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为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今年3月,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全面部署。今年5月,云山同志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切实抓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本体系建设。韩正同志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力量,加以协同推进。

上海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镇,近年来充分发挥人文底蕴深厚、学科体系健全、人才大师荟萃的优势,不断推进话语体系创新,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努力争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不辜负伟大时代的呼唤,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

一、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5·17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和根本要求,是指导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发表以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积极行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

第一,及时组织传达《讲话》和《意见》精神,掀起学习热潮。2016年6月下旬,市委宣传部与中宣部理论局联合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深入领会讲话的深刻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今年3月,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后,本市立即组织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学术科研骨干开展学习和传达。通过专题学习和座谈研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第二,精心开展主题宣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一年来,本市把《讲话》和《意见》纳入到市委讲师团的主题宣讲之中,全市共开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和“深入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主题宣讲545场次,现场听众测评优良率高达99.0%。通过主题宣讲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第三,组织发表系列文章,开展专题研讨、论坛。围绕贯彻落实《讲话》和《意见》精神,本市举办了一系列理论征文和研讨活动,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评论、言论、理论文章。2016年、2017年分别开展了主题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与上海改革创新发展”的全市性主题征文活动。2016年10月,承办了第三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论坛,这是全国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会首次在地方召开。2017年7月,还将承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浦东论坛”,议题将涉及“中国问题研究的‘中国学派’:脉络、路径与方法”、“中国社会转型实践分析的理论范式”等十余个方面。第四,全员覆盖,开展专题培训。以《讲话》和《意见》为重要内容,制定专门培训方案和学习计划,分层分类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全面覆盖本市哲学社会科学战线,不断增强本市理论社科工作者对《讲话》和《意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理论社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 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哲学

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所在、命脉所在、优势所在,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沉心静气研读马列经典,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和活的灵魂,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一,筑本固源,加强“四大平台”建设。把理论工作“四大平台”作为巩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总体规划、一体联动、协调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研究”、“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研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研究,进行“中国(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等重大实践经验总结。围绕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改革试点,群众关心的住房、教育、卫生、环保等重大民生问题,拿出研究成果,加快转化应用,更好服务和引领改革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坚持问题导向,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当代中国转型社会学研究”、“当代中国转型理论与实践的国际比较研究”等重大理论活动。部校共建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高地。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进一步拓展,创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不断完善电视理论栏目《道·理》,推进网络媒体理论阵地建设。第二,育人育才,实施“支持计划”。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共同推动,于今年5月10日正式启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上海教育基金会每年出资500万元,连续三年,共资助1500万元以实施一揽子人才扶持和项目资助,包括人才发展支持计划、专项资助计划和评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荣誉奖”。第三,媒体融合,形成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声势。市委宣传部统筹协调本市报纸、期刊、出版社、网站等各类媒体平台,形成主流思想舆论的强大声势。2016年,在《解放日报》开设“马克思主义研究”专版,每期一个整版,刊发本市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研究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各期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活动中形成的优秀研究成果。注重发挥“观察者网”、“澎湃”等新媒体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观察者网合作共建的理论微信公众号“底线思维”目前订阅用户已超过3万,与澎湃新闻网合作拍摄本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得主的微视频,并通过微信传播,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 发挥上海特色,推进话语体系

建设重点工程 原创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话语权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集中体现。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战线对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进行“破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炼标识性概念,引导国际学术界开展研究和讨论,推进话语体系建设重点工程。

第一,实施“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创作工程。为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上海实际,市委宣传部启动实施“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努力将上海打造成为中华创世神话的艺术创作高地、学术研究高地、教育传播高地。在学术研究高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上海学科分布广、学术名家多、科研力量强的优势,加快推动中华创世神话发掘整理、研究阐释,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创世神话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第二,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市委宣传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市社联下发《关于本市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作出部署和安排。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突出话语创新的实践第一原则,充分总结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尊重学术规律,弘扬学术精神,注重学术质量,追求学术精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突出话语创新的理性抽象原则,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理论,形成概念体系、话语体系、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以国际影响为目标,突出话语创新的普遍性原则,通过对世界性难题的研究,提出中国解释、形成中国方案,为国际社会提供理论资源,逐步确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力争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取得初步的阶段性成果,推出具有重大、广泛和长远影响的几部、十几部优秀成果,推出几位乃至十几位标志性学术人物,力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高地。第三,启动“三大系列”研究项目。未来三至五年将相继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市委宣传部启动了“三大系列”研究项目,提前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引导全市社科界围绕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剖析,提炼出有关中国发展的新观点、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6年首批立项21项课题,已经出版《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即将推出《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人民共和国》《中国文明企业家》等多部专著。2017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市23家社科研究单位共提交250多项研究申请方案,目前已完成评审,98项研究获得立项资助。第四,发挥国际化优势,推动中国话语国际化。“国际化”是上海最大的优点和特色,上海理论社科研究工作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一方面,立足国际视野,聚焦国家战略,在国家迫切需要、核心利益所在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上取得突破,积极发声,发挥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放眼世界,充分利用上海作为国际化文化大都市的区位优势,通过探索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举办世界中国学论坛东亚分论坛、美洲分论坛、欧洲分论坛等方式,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对外传播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特别是今年召开的“中国与全球化:新阶段、新挑战”分论坛,汇集了众多知名中欧学者,与刚刚闭幕的G20汉堡峰会形成了鲜明呼应和良性互动。

四、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市委宣传部统筹推进各类智库协调发展,形成以国家高端智库为引领、市级新型智库为支撑、其他智库为补充,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新型智库体系。

第一,支持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市委宣传部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建立经常性联系沟通机制,及时通报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有关智库建设的相关信息,支持试点单位,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探索科学高效的新型智库人事、财务、资产、外事等行政功能架构,组建和培养一批善于引领智库组织的专业化科研团队,着力提升智库科研组织和决策咨询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创新智库生产方式,放大新型智库改革效应,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智库建设经验。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示范带动下,本市各类智库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发展势头良好,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健康活跃的发展态势。在国内外各类机构发布的智库榜单、智库报告中均具有一定影响力。第二,出台本市《实施意见》。市委宣传部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开放度和完善治理结构及管理体系等四个方面对全市新型智库建设提出具体措施,推动出台《关于加强上海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强调“党管智库”、“制度创新”和“上海特色”三个基本导向,共20条具体内容。突出把方向、谋全局、改体制、强活力,强调以理念创新和机制创新推进我市新型智库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第三,提升新型智库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市委宣传部积极支持本市新型智库建设单位,创办一系列高水平论坛和交流平台,提升新型智库的对外传播能力,力争使中国特色有上海经验,上海成果出国际影响。通过上海论坛2016、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层论坛等各类智库对外传播平台,展示本市新型智库最新研究成果,引导国际学术界参与研究和讨论。同时,健全国际学术交流机制,营造有利于智库创新各类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化政策。吸纳海外社科专家参与智库项目合作研究,支持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传播能力最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新型智库前沿阵地之一。第四,服务社会,开设首席专家高端论坛。市社联、市社科规划办联合上海主要智库建设机构,让智库成果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亲近大众,让民众知晓,化入人的内心世界,转化为时代的精神气质。通过主办系列首席专家高端论坛,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治国理政与话语创新”等主题作学术报告。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活的案例、丰富的展现方式使得智库成果更加贴近实践生活、走进听众内心,也发挥了新型智库舆论引导、服务社会的作用。

[责任编辑齐力]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智库话语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微智库
微智库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全球化(2015年9期)2015-02-28 12:40:12
建智库,话担当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