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焦 扬
把握五个着力点,系统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焦 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高校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系统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复旦大学与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共同举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围绕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深入研讨、凝聚智慧、推动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主力军,要在“双一流”规划和建设中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工作放在核心位置,系统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复旦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良传统,一代又一代复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扎根中国大地,坚持薪火相传、与时俱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推出了一批又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比如,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方面,陈望道老校长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中文全译本;蒋学模教授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连续再版十多次,累计印刷近2000万册。在推动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建设方面,谭其骧先生历时31年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朱东润教授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文学批评的奠基之作;裘锡圭先生所著《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荣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方面,陆谷孙教授历时17年主持编纂的《英汉大辞典》,成为联合国的专用工具书;章培恒、骆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译介成日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型中国文学史著作首次被译介到国外,等等。总之,复旦的哲学社会科学有基础、有传统、有优势,是复旦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也是体现复旦形象的亮丽名片。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国正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相比,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上还有距离。在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发表一周年前夕,中央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可以说,当前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最好的时期。复旦大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镇,我们理应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上有所作为,作出贡献,这是复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具体来说,学校在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工程中,应把握好五个方面的着力点:
第一是立身之本,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们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立身之本。因此,我们要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要抓住全国重点马院建设、部校共建马院等战略机遇,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全国重镇;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指导,着力提升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相关学科的整体实力;要加强相关学科间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在学科高原基础上塑造高峰。
第二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中的重要作用。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高校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来展开,构筑起学生、学术、学科“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既要打好“思政课程”这场攻坚战,又要打好“课程思政”这场攻坚战。所有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既把好课堂质量关,又把好教材质量关,以复旦哲学社会科学丰富的学科资源、学术资源、文化资源,来促进复旦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第三是立论创学,就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理论创新。这些年来,复旦已有一批中青年学者,致力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和党的建设重大问题,致力于研究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产出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要在若干领域形成“复旦学派”,再创复旦文科的辉煌,就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跟上时代发展的大潮,积极为专家学者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和支持大家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研究中国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挖掘新材料、提炼新概念、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同时,要以推动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切入点,在复旦集聚一批顶尖水平的专家学者,形成一批战斗力强、活跃度高的学术团队,产出一批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党的理论创新有所贡献的学术成果。
第四是立言资政,就是要坚持以新型智库建设为牵引,全面提升服务党和政府决策咨询的能力水平。一流的高校应该有一流的智库。复旦在哲学社会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资源集中、对外交流广泛,为开展战略研究、资政建言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与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工作深度融合,以学术创新研究支撑决策咨询服务水平提升,以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带动学术研究不断发现问题、凝练方向,探索前行;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推动机制创新,优化生产流程,加强互动交流,促进供需对接,不断提高复旦新型智库建设水平,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是立足世界,就是要坚持四个自信、文化自强,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加快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能力,是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这些年来,我们创办了中国研究院等一批智库机构,组建了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和海外中国研究中心,在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方面进行探索,形成了特色。下一步,我们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战略布局,把握好“一带一路”、金砖国家合作、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等重大战略需求,依托相关研究机构、交流平台和国际论坛,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合作,让世界认识“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中国话语的世界表达、中国形象的国际展示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他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有更大作为,可以有更大作为,也必将能有更大的作为。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任务的繁重性、工作的系统性,凝心聚力,共同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立足中国大地,办好中国自己的大学的基础;也是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关键;更是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条件,体现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