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群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7-04-04 10:05翁李焱
关键词:社群舆情时代

翁李焱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移动社群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翁李焱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和日趋发达,基于此所形成的移动社群网络,及其自身去中心化、多元互动性、“病毒式”“裂变化”等传播特点,以及难于控制的信息安全危机等,都给移动社群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分析移动社群的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网络舆情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探索解决对策之道。

移动社群; 互联网安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社群(community)的概念,学者们一般认为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IT技术的成熟,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在传播领域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人们通过移动网络终端获取信息、传播观点、沟通思想。而基于互联网移动终端,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期望的群体自发形成了具有一定规则基础的交往密切而关系松散的群体,我们称之为移动社群。Web3.0时代催生和促进了移动社群的发展,移动社群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传播形态,这些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移动社群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问题,本文分析了移动社群时代的传播特征、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探讨相关应对策略。

一、移动社群时代的传播特征

媒介在社群产生与集聚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马歇尔·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指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改变着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发展。[1]社群的变迁过程,是伴随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信息传播和社会互动不断加强,弱关系网络不断拓展的过程。以微博、微信、qq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介的发达促进了人们由于各自的喜好聚集在“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介”[2](英国媒体研究小组Spannerworks中的成员安东尼·梅菲尔德提出),并由于这种聚众行为产生了一系列的移动社群网络传播特征。

一是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解构了单向传播的权威文化。正如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在《电脑空间宣言》所言:“在这个独立的空间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多么的奇异,都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3]在移动社群时代,每一个移动终端都是一个传播主体,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导致的“众声喧哗”淡化了传播者的中心地位,同时也解构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单向传播的“灌输式”权威地位。

二是多元互动的超时空性与开放性凸显个体的独立性。基于互联网的移动终端,用户角色交互性不断增强,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在多元的时空中,模糊了时间、地域等时空的界限,从受众到用户的角色转变使得个体的独立性越发增强,在特定的目标社群中,这种个体的独立性得到群聚和放大,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效果不断放大。

三是利用社群的网络结构进行的人与人的连接从而实现信息“碎片化”“病毒式”的快速扩散和传播。人们依托互联网和新媒体这一中介,使得移动终端传播把使用者编织入一个关系网络,而这个网络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节点,庞大的移动社群节点数产生了巨大的指数级的裂变传播效益,这种群体“病毒式”“裂变化”的传播使得用户的信息得以迅速扩散。

四是社群网络在使用和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的生产、交换和传播失衡现象,容易导致的信息污染、资源失衡、安全危机等移动社群社会的精神文化危机。由于没有边界的网络世界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平台上相互沟通交流,这就极其容易让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散布虚假的不良信息,宣扬所谓的“自由”、“人权”、“普世价值”等价值观,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极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污染,从而产生精神文化危机。

二、移动社群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基于移动社群的以上的传播特征,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1. 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挑战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等其他传统形式掌控话语权,对高校学生传播具有特定时代内容和价值取向的信息,促使学生在行为和思想上向预期的方向转化。社群时代去中心化的传播让多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碰撞日益频繁激烈,“中心话语权”不断被削弱,大学生们通过自己关注的社群发声、传播,形成“新意见阶层”,不断挑战和抗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对话语权的单向把控。高校思政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学生知识面的广博、思想的多元化、对权威的抗拒心理等等新问题,传统的教育观念已不适合移动社群时代的到来,因此,只有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信息生产、传播、分享理念才能巩固和确立高校思政工作的地位和公信力。

2. 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挑战

传统的思政教育手段通过“开大会”、举办主题活动等形式,将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你说我听”的主题教育,由于有着明确的导向性,教育的效果往往也比较明显。移动社群时代,早已突破时空的限制,大学生们更崇善“平等的交流”,任何居高临下、生搬硬套的说教在移动社群时代只会遭遇对抗和反感。因此,移动社群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改变教育手段,用平等的姿态采用新的载体、创新工作方法,在润物无声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3. 对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挑战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般由专职教师和党政干部、专兼职辅导员、共青团干部组成,移动社群的高度活跃给高校思政工作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有较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还要熟知网络社群传播规律和特点,结合社群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性开展工作,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

4. 对高校舆情监控和应对处置机制的挑战

良莠不齐的社群空间信息“病毒式”传播,导致谣言等不良言论滋生,给主流舆论的引导带来巨大的压力。目前大部分高校,因为缺乏基本的危机应对机制,对舆情的监控不到位,在处置舆情过程中又不能很好地把握话语权,最终导致舆情失控,学生们质疑校方的权威说法,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及时快速地查明、公开事实真相,表明校方的态度,抢占舆论先机,做好舆情疏导和舆论引导。

三、移动社群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清楚地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与时俱进地根据移动社群时代的特征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革优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用移动社群理念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移动社群时代,移动智能终端成为最广泛的社交载体,人与人在虚拟的社交中重构自己的世界,移动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社群思维。由于移动社群的存在,给人们构建了许多新的社交关系,这些新的以移动社群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盘根错节地形成了巨大的社交网络。

唐兴通的新4C法则提出,在适合的场景(Content)下,针对特定的社群(Community),通过有传播力的内容(Context)或话题,利用社群的网络结构进行人与人连接(Connection)快速实现信息的扩散与传播。[5]这一法则阐述了社群思维的本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各种领域。要更新观念,树立移动社群思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对象塑造式”向“主体参与式”转变,要重新审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在平等、尊重、交互的基础上对待“主体参与”模式,深刻研究掌握互联网移动社群规律并用之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

首先,要建立一支信念坚定、定位准确,为人师表的“专家型”思政队伍。高校要通过加强培训、交流不断提升这支队伍的思想教育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使这支队伍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大学生的引路者和指导者。

其次,要高度关注、培养网络社群的青年舆论领袖。人人都能发声,并不等于人人发声都会被关注。武超群认为:“所谓的网络舆论领袖,是指以便捷的网络社群为平台,以宽松的网络环境为保障,以新型的人际网络传播为纽带,就社会凸显的基本问题发表意见,对随时发声的重大事件提供信息,发表观点或建议,在‘众声喧哗’中脱颖而出,对网民施加影响、在网络关系中占据中心位置的人物或群体。”[6]每一个社群都是各类舆论的集散地,主流资讯通常经过“二级传播”也就是从主流媒体流向舆论领袖,再通过他们的解读流向一般受众,因此这些舆论领袖在移动网络社群的影响力相当巨大。尤其对大学生而言,具有草根性和较强分享意识的朋辈青年舆论领袖对他们的影响力更大。因此,我们要高度关注移动网络社群青年舆论领袖的观点,并鼓励支持培养多元的舆论领袖。让广大青年舆论领袖在社群网络中起到汇聚思想、集中民意的作用,这样才有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全方位地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以更精准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建设

不管在任何时代“内容为王”是根本,无论媒介怎么变化,传播渠道怎么变化,优质的内容是永恒不变的需求。

首先,在内容的表现上,高校的思政工作要改变内容上的刻板、说教的意味,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风格,增强内容的趣味性、故事性,用漫画、H5、图片、文字等多角度全方位对内容进行呈现,真正让主题鲜明的内容与青年学生产生共鸣,并乐意在社群中分享内容。

其次,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与时代的贴近性。要善于挖掘历史题材中有代表性的正能量事件、人物,并理清楚其对于当下时代的意义和传承性,不要让青年学子觉得历史离自己很遥远,要在浸润和慢慢渗入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效果。

(四)做好主流舆论思想的传播教育

场景是什么?所谓的场景就是传播的环境及相关因素的总和,[7]场景是兴趣点、是时间、是地点、是情绪。今年7月29日晚,人民日报客户端在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后推出“秀出你的军装照”的H5活动,截至8月2日17时,浏览次数累计8.2亿,创下全球H5产品浏览之最并准备申报吉尼斯纪录。这款产品满满地传播了爱国爱军的正能量,微信朋友圈被浓烈的爱国强军情怀刷屏,起到了很好的宣教作用。而这就是创造或者借助场景利用合适的时间(建军节)、合适的情绪(阅兵之后的民众对我国军队的崇敬之情)和兴趣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强军梦)进行主流舆论思想教育的成功案例。

正如纳尔逊·曼德拉所言:“当你和一个人交流时,如果你用了他熟悉的语言,那么他会明白你的意思;如果你用了专属于他自己的方式,那么他会把你记在心里。”[8]移动社群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场景的营造和借用,在合适的场景中对青年学生进行主流舆论思想的宣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校园思想政治媒介平台的融合

要加快高校新旧媒体的融合力度,形成思政宣传的合力。高校的传统思政宣教平台主要有电视台、广播、报纸、宣传栏等,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如今增加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但是高校的这些平台往往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而且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内容同质化严重,极其容易造成审美疲劳。高校要加大媒介的融合力度,在保留各自媒介特色的同时形成合力,推进内容共创,不断巩固和扩大思想政治宣传阵地,真正形成全面立体的大思政宣传阵地。

(六)建立高效合理的舆情预警和应急处置

首先,加强高校舆情监控体系建设,要建立三级舆情防控体系。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BBS、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舆论发酵的主阵地,要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舆情风险的防控能力,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舆情监测防控体系,制定舆情防控计划,做好日常舆情的监测,对不良舆情信息进行捕捉、评定、预警、防控,避免演变为公共危机事件。

其次,要构建主体职能部门为主,多方协同合作的应急处理机制。高校的舆情监控主要由宣传部、学生(部)处等职能部门为主开展工作,往往存在信息缺位现象。因此,要做好舆情应急处置,必须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形成协同机制,制定相关制度,定期做好舆情的报告工作,主体职能部门要加强学习研究舆情的监控处置知识,并建立联合新闻媒体、政府部门等的校外专业权威的联动机制,做到控制舆情、引导舆情、转危为安。

正如习近平所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9]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任重道远,在移动社群时代,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只有沉心静气研究并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才能培养出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优秀人才。

注释:

[1] 金 韶、倪 宁:《“社群经济”的传播特征和商业模式》,《现代传播》2016年第4期。

[2] 安东尼·梅菲尔德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电子书,2007 年,第6页。

[3]王文宏:《“神圣”在网络文化中消解》,《网络文化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4][9]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8日。

[5][7][8] 唐兴通:《引爆社群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4C法则》,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第3,18,17页。

[6] 武超群:《青年网络社群中舆论领袖的特征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2期。

2017-07-18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基于移动社群生态视野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 JAS160091);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7年年度项目“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研究”(FJ2017B051); 第十批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课程体系的机制研究”。

翁李焱, 女, 福建福州人, 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

G641

A

1002-3321(2017)05-0106-04

[责任编辑:余言]

猜你喜欢
社群舆情时代
社群短命七宗罪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舆情
舆情
舆情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