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芹
(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繁峙 034302)
五台山林区干旱山地不同造林模式推广示范初探
曹芹
(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山西繁峙 034302)
干旱山地造林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当地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五台山林区为了探讨干旱山地造林模式,在灵丘县白崖台流域治理区进行了不同树种、不同混交模式造林推广示范。
五台山林区;干旱山地;造林
五台山林区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生态脆弱区,也属于风沙干旱区。因此,干旱山地造林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当地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探讨干旱山地造林模式,五台山林区在灵丘县白崖台流域治理区进行了不同树种、不同混交模式造林推广示范,为当地林业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1 地理自然特征
项目实施地在五台山林区平型关林场白崖台作业区。该区位于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东长城村。该区年平均气温6.3℃,年降水量470mm,而且主要集中在7月-9月3个月份;平均海拔1 100m~1 300m左右。地类为荒山和弃耕地,土壤为棕壤,土层厚度30cm~60cm,坡向有阴坡、半阳坡和阳坡,坡度平均27°。自然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针阔混交灌木为主,生长旺盛,植被有华北落叶松、油松、山杨、刺槐、绣线菊、虎榛子、沙棘、艾蒿。平均盖度0.40。
1.2 技术及劳力因素
项目区交通便利,通讯快捷,方便作业,周围有充足的农村劳动力,并且具有从事林业的习惯。多年来一直以森林管护、营造林等为主要经营活动,先后承担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配备有苗木运输车,从管理、技术、苗木等方面能够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1.3 技术成果及来源
项目采用山西省林业厅、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完成的“山西省立地类型划分及造林模式研究”成果,成果为2000年-2008年实施完成的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成果鉴定证书编号为“晋科鉴字”[2008]第322号,成果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广技术适用于干旱山地造林,能够解决干旱山地造林成活率低的难题。
1.4 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区为坡地、平地。根据地形、立地条件,分为5个立地类型,根据不同的立地类型采用5种不同造林模式,即油松、山杏混交林20hm2;油松、刺槐混交林6.67hm2;油松、侧柏混交林6.67hm2;榆、侧柏混交林13.33hm2;仁用杏纯林13.33hm2。总规模60hm2。
2.1 造林模式
模式一油松、山杏混交林。适用立地条件:海拔1 300m左右,阳坡,土层厚度30cm以上,坡度≤34°,树种配置及混交比例:油松+山杏,7∶3块状混交;造林密度:油松每公顷1 665株,株行距2.0m× 3.0m,山杏每公顷2 490株,株行距2.0m×2.0m。
模式二油松、刺槐混交林。适用立地条件:海拔1 200m左右,阳坡,坡度≤27°,土层厚度30cm~40cm。树种配置及混交比例:油松+刺槐,8∶2块状混交;造林密度:油松每公顷1 665株,株行距2.0m× 3.0m,刺槐每公顷1 110株,株行距3.0m×3.0m。
模式三油松、侧柏混交林。适用立地条件:海拔1 250m左右,半阳坡,土层厚度40cm以上,坡度≤25°。树种配置及混交比例:油松+侧柏,7∶3行间混交;造林密度:油松、侧柏每公顷1 665株,株行距2.0m×3.0m。
模式四榆树、侧柏混交林。适用立地条件:海拔1 100m左右,半阳坡,坡度≤30°,土层厚度30cm~50cm。树种配置及混交比例:榆树+侧柏,8∶2块状混交;造林密度:榆树每公顷1 110株,株行距3.0cm× 3.0m,侧柏每公顷1665株,株行距2.0cm×3.0m。
模式五仁用杏纯林,适用立地条件:海拔1100m,弃耕地,土层厚度60cm以上。品种选择:优1、龙王帽。造林密度:每公顷840株,株行距3.0m×4.0m。
2.2 管理技术
整地方式与规格:坡地整地方式为水平沟鱼鳞坑,油松、侧柏整地规格60cm×50cm×30cm,刺槐、榆树整地规格60cm×60cm×40cm,山杏整地规格40cm×40cm×30cm,平地穴状整地。仁用杏整地规格80cm×80cm×60cm。
栽植及抗旱技术应用:栽植时间全部在春季,深度适当。栽植前,苗木用ABT生根粉、高效抗旱保水剂等药剂进行浸根蘸根处理;容器苗造林时,要脱掉容器。采用容器苗、截干苗、径流整地、水袋滴渗技术、石块覆盖、地膜覆盖、杂草物理覆盖等技术措施。
3.1 生态效益
可为当地营造46.67hm2的生态林和13.33hm2仁用杏经济林。增加了林地植物多样性,生态林起到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林地土壤蓄水量按每公顷每年225m3计算,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11 200m3。
3.2 经济效益
13.333 hm2仁用杏林,4年挂果,6年进入盛产期,以每公顷年产量1 125kg、每公斤20元计算,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30万元。示范点建设与当地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相比,每公顷提高经济收入7 500元。
3.3 社会效益
项目推广科学划分立地类型,根据立地特征,实施不同的造林模式和技术措施,为提高干旱山地造林效果提供了示范,为当地引进了技术,提高了造林水平。项目实施可吸收农民参与,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爱林护林意识,对缓解当地林业生产中产生的“林牧”矛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几种不同造林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在当地进行推广,还可以应用于周边相似立地类型的干旱山区,推广前景非常广泛。
4.1 小结
项目建设支撑单位为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多名专家、学者曾多次亲自参与外业调查和技术指导,并开展了专业技术培训,共计培训人员达500人(次),编印技术资料2 800份。通过技术推广和调查数据分析,干旱山区不同模式造林适用于灵丘、浑源、繁峙、五台等周边县,在各项林业工程中应用效果明显,成活率比往年有大幅度提升,病虫危害率有了显著下降,鼠兔危害也得到了遏制。
4.2 讨论
选择相对应的立地条件是造林模式推广和应用的先决条件。根据不同气候因子选择相应的乡土树种,既有利于树种适生,又提高了苗木成活。如抗旱树种,针叶树种有侧柏、油松、樟子松、沙地柏,阔叶树种有刺槐、元宝枫、白桦、国槐、文冠果、杨树等,灌木树种有绣线菊、虎榛子、黄刺玫、山桃(杏)等。阳向沟坡刺槐、柠条等水土保持林。造林树种按照各自的生态习性,与不同坡向坡位立地条件的土壤水分规律、树种自身的耐干旱、耗水特性和抗旱适应性相吻合,形成了林种的合理配置和树种的合理混交,成林以后林分稳定。
4.2.1 人为因素
一是必须严格预整地。要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采用相应的整地方式是造林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特别是干旱山地造林。该项目全部采用鱼鳞坑进行整地,既符合林业技术规程又增强了土壤墒情;二是把好苗木质量关。苗木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苗木的成活。因此,在起苗、运苗过程中必须保障苗木不折顶、不弯曲、不失水;三是科技措施必须到位。应用根宝、保水剂、抑制剂等高效技术措施和石块、地膜、杂草等物理覆盖措施;四是管护必须及时跟进,积极加大对牛羊牧工以及村民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森林防火意识。
S728.2
C
1005-4707(2017)01-024-02
10.3969/j.issn.1005-4707.2017.02.011
曹芹(1980-),男,2015年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现任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工程师。
2016-11-10;
2016-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