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江波,王伟英,邹 晖,戴艺民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 363005)
金线莲,又称金线兰、金丝草,属兰科开唇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多年生珍稀中草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福建、台湾和浙江是金线莲的原产地[1]。福建是我国金线莲产量最大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金线莲企业有几十家,产值在20亿元以上。福建省的南靖、永安、武平、明溪、永春、厦门、邵武等地都有颇具规模的金线莲种植基地。金线莲富含黄酮、生物碱、多糖、皂苷、甾体化合物等成分[2-3],全草均可入药,性甘、味平,具有保肝、降血压、降血糖、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作用[4-5]。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的突破[6],使濒危植物金线莲规模种植成为可能。但是,大棚种植的金线莲由于营养水平、光温条件等栽培技术的改变,容易导致病害发生。本文对白绢病、灰霉病、茎腐病和软腐病等病害的病原、症状及发病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防治技术,以供种植者参考。
病原为罗氏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在春夏梅雨季节和秋雨连绵时是白绢病高发期,主要为害根部和茎基,严重危害金线莲生长。刚开始发病时,在靠近基质的基部出现黄色病斑,呈水渍状,并向根部迅速扩展,引起茎秆腐烂、叶片萎蔫。严重的病部会产生白色辐射状绢丝状菌丝,并在基质表面蔓延。发病后期菌丝体会交织形成菜籽状菌核,开始呈白色,后变为黄色,最终为褐色[7]。
加强通风,降低基质表面的湿度,及时清除病株,并撒生石灰。在发病前期,用多利维生-寡雄腐霉菌(100万孢子/g)6000倍液或80%乙蒜素400倍液喷雾防治[8]。
病原为葡萄孢盘菌(Botrytiscinerea)。灰霉病于每年的3-6月发生,基质过湿、叶面出现积水和通风不良等容易导致病害发生。病菌多数从金线莲植株中、下部的叶片开始为害,之后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在叶片边缘或表面出现水渍状圆形病斑,病斑周围叶片组织褪绿而呈红色至粉红色,之后病斑开始扩大,叶片出现腐烂。发病后期腐烂部位产生灰色分生孢子,随气流在空气中扩散,造成大面积发病。茎部发病初期表现为水渍状,之后病部开始溢缩变软,造成植株倒伏[9-10]。
在易发病季节要加强通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发病初期喷施400 g/L施佳乐悬浮剂1500倍液或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11]。
病原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noxysporum)。茎腐病是土传病害,土温24~30℃时适宜病菌萌发和生长,发病程度与土壤中可侵染菌量具有显著相关。发病时植株茎基部出现水渍状黄褐色病斑,迅速发展至绕茎1周,病部组织腐烂干枯后缢缩成线状,底部叶片黄化。随着病势发展,植株出现猝倒、死亡的现象[12]。
种植前对基质进行消毒,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去除病株周围的基质。发病前期用25%戊唑醇乳油3000倍液或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0倍液[13]。
病原为软腐欧文氏菌黑茎病变种(Eruiniacarotovoravar.Atrose ptica)[14]。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通过伤口和气孔侵染,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发病初期不易被发现,中期在离茎基部大约3 cm的表皮出现褐色的坏死病斑,叶脉呈褐色湿腐,中下部的叶片发黄,后期全株变软枯萎,出现缢缩折倒的现象,腐烂部位有恶臭味。
洗苗并在种植前用农用链霉素72%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浸泡30 s;种植过程中尽量减少机械性损伤;发病初期用杜邦可杀得叁千杀菌剂1500倍液喷雾[15]。
[1]蔡文燕,肖华山,范秀珍.金线莲研究进展(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3,32(3):68-72.
[2]龚秀会,许敏,董鸿竹,等.不同基原金线莲植物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6):17530-17531,17607.
[3]王晋成.金线莲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东南园艺,2014(6):68-74.
[4]林佩莉.金线莲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J].海峡药学,2014,26(10):89-91.
[5]吴丽丽,梁燕,许光辉.金线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概述[J].海峡药学,2014,26(10):34-37.
[6]张晋彦,吴争,梁立军.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园艺文摘,2016(4):37-39.
[7]赵云青,黄颖桢,陈菁瑛,等.金线莲白绢病病原菌分离及分子鉴定[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4):357-360.
[8]李海明,林江波,王伟英,等.铁皮石斛白绢病菌的分离鉴定与抑菌药剂筛选[J].福建农业学报,2015,30(9):901-904.
[9]王丽,何琴,李惠玲,等.金线莲灰霉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广东农业科学,2014(18):63-66.
[10]姜鼎煌.金线莲灰霉病诊断和病原鉴定[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7):73-74.
[11]韩君,范怀峰,王海娜,等.防治灰霉病药剂的开发进展[J].农药研究与应用,2011,15(3):5-10.
[12]赵云青,陈菁瑛,林晓军,等.金线莲茎腐病病原菌分离及分子鉴定[J].福建农业学报,2014,29(10):995-999.
[13]邵清松,刘洪波,赵晓芳,等.金线莲茎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5种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8):1386-1390.
[14]邵玲,梁廉,梁广坚,等.广东金线莲大棚优质种植综合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6,43(10):34-40.
[15]罗辉.金线莲大棚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5(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