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梅 (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兽医站 811500)
河南县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与防制
雪 梅 (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兽医站 811500)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多种动物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使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2015年对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牦牛巴氏杆菌病死亡率高,影响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该病的流行特点及症状、防治,为该地区防制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本省东南部,东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相连,西北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海南州同德县毗连,北与自治州泽库县为邻,河南县地势总趋势是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m以上,最高海拔4539m,最低海拔3168m,高差1317m。地貌类型属典型青南浅切割高山区,气候为高原大陆性气候,属高原亚寒带湿润气候区,河南县是一纯牧业县,也是青海省的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牧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
2015年存栏数:59万头,发病数1261头,死亡79头,通过2015年疫情调查发现,该病在本地区流行范围广,发病率较低,致死率高。发病牦牛大多表现急性经过,来不及治疗便死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8~11月多发,不同年龄、性别的牛都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膘情好的4~5岁青壮年牛,大多晚上入圈时未有任何症状,早上已死亡。同一草场发病的马、羊未见,本病另外长途运输或频繁迁移,过度疲劳,饲料突变,营养缺乏,寄生虫等也常常诱发此病。因某些疾病的存在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易继发本病。本病多呈地方流行或散发,同种动物能相互传染,不同种动物之间也偶见相互传染。
突然发病、抽搐、体温升高达40~41.5℃,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呆立不动、鼻镜干燥、流涎、呻吟,嘴角挂有泡沫状液体,下颌、颈部及胸前皮下水肿、触摸坚硬、肿胀、病牛疼痛,高度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粪便初期为褐色糊状后为水样并混有粘液和血液恶臭,发病后数小时至2d死亡,病牛主要表现败血型、肺炎型和浮肿型、以浮肿型和肺炎型多见。临床上表现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病牛皮下出血、咽喉、颈部、胸前皮下水肿,切开水肿部位有淡黄色液体流出胸腔中有大量蛋花样液体、胸部、气管内有大量泡沫,心外膜有点状出血、心包有淡黄色积液、肝脏肿胀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
采取病牛心、肝、脾、胸腔渗出液涂片用革兰氏、美蓝染色。同时无菌接种血液琼脂平板,37℃厌氧和需氧培养24h,挑取疑似菌落,接种于肉肝汤培养基,37℃培养24h,染色镜检。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均形成湿润的水滴样闪光的小菌落,无溶血现象。
将病健牦牛隔离分群,加强饲养管理,对同群无临床症状紧急接种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病,肌肉或皮下注射,体重100kg以上的牛6ml、体重100kg以下的牛4ml,对病牛用10%葡萄糖、青霉素、维生素C,静脉注射1次/d,连用7d,病情较轻的患牛可治愈。病牛的圈舍和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清理消毒,健康牛舍,周围环境经常预防消毒。病畜死尸不得随意丢弃、剥皮和食用,应就地焚烧、深埋。
为了防止该病的流行应做好:(1)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积极做好查源、灭原工作,严防疫情扩散,加强兽医卫生监督管理,对牛群每年全覆盖式注射一次牛多杀性号I氏杆菌病灭治疫苗,作好圈舍、运动场地及饲养管理用具的消毒,病畜严格隔离,死畜尸体无害化处理;(2) “一严”(严格按疫苗塑佳程序)、“二准”(部位准、剂量准)、“三集中”(人员集中、时印集中、畜群集中)、“四不漏”(村不漏社、社不漏群、群不漏畜、畜不漏针)的防疫措施落实到位。
S858.23
B
1007-1733(2017)10-0040-01
2017–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