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技术及存在问题

2017-04-04 08:36王海兄青海省祁连县畜牧兽医站810499
山东畜牧兽医 2017年6期
关键词:布病布鲁氏菌牲畜

王海兄 (青海省祁连县畜牧兽医站 810499)

牛羊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技术及存在问题

王海兄 (青海省祁连县畜牧兽医站 810499)

牛羊养殖业是祁连县畜牧业支柱产业,由于布氏杆菌病是多年严重威胁,使连县畜牧业生产造成牛羊大范围流产,生产性能下降,严重妨碍牲畜调运和畜产卫生质量安全,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为了进一步防治牛羊布鲁氏菌病,从综合防治技术内容和技术来源、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路线、管理方法、防治技术成果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防治技术方面进行了调查。

布氏杆菌病是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可造成牛羊大范围流产,生产性能下降,妨碍出栏牲畜调运和畜产品卫生质量安全,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1 基本情况

(1)祁连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东西部以草地畜牧业为主,牲畜以藏羊、牦牛为主;中部小块农业区以半农半牧为主,饲养有部分黄牛。全县下辖三镇四乡(八宝镇、牧勒镇、峨堡镇、扎麻什乡、野牛沟乡、央隆乡、阿柔乡),45个行政村,全县各类牲畜117.49万头(只),其中藏羊100.21万只,占85.29%;牦牛16. 54万头,占14.06%;黄牛5400头(奶牛存栏4500头),占0.38%。(2)祁连县牛羊布鲁氏菌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感染非常严重,本病防治工作始于1965年,先是用“19号菌苗”小范围免疫注射;1970年采用气雾免疫,1980年开始应用冻干苗免疫注射;1995年停止免疫,采用逐年检测和自然淘汰相结合的净化措施。经过连年防治,至七十年代感染有所下降,牛羊平均阳性率为6.17%;到八十年代初又有明显回升,个别牛群阳性率达40%;九十年代初明显下降,1991年抽检牛1547头、羊4664只,牛阳性率0.84%,羊为0.37%,1992年通过控制区标准验收;此后感染持续下降,1997年抽检牛1036头,羊2054只,各检出阳性2头,牛阳性率0.19%,羊阳性率0.09%;1999年通过稳定控制区标准验收。本世纪初,我县牧业乡镇部分村社牛羊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危害程度不断加重,为此2009年开始在全县7个乡镇结合牛羊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同步开展了布鲁氏菌实验室监测工作。(3)从历年监测情况看,种畜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年牦牛种牛阳性率2.7%,较2009年的10.2%,下降了7.5个百分点;种公羊阳性率0,较2009年的2.25%,下降了2.25个百分点,与流行病学调查流产率逐年下降趋势一致,反映出几年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农区奶牛流产率和阳性率,随采样地区不同呈现较大波动,散养户阳性率普遍低于集约化养殖场,同一个养殖场出现检出率居高不下态势,这与阳性奶牛未得到及时淘汰有关,加上集约化养殖和人工受精,造成感染机会增加也有密切关系。

2 综合防治技术内容和技术来源

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涉及布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净化标准。防控技术来源于农业部《牲畜布氏杆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技术包括:(1)布鲁氏菌病实验室监测技术;(2)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3)布鲁氏菌病基础免疫技术;(4)布鲁氏菌病检疫技术;(5)布鲁氏菌病消毒及无害化处理技术。

3 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路线、管理方法

3.1 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监测技术;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布鲁氏菌病基础免疫技术;布鲁氏菌病检疫技术;布鲁氏菌病消毒及无害化处理技术。

3.2 综合防治技术路线 养殖环节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监测、生产母畜基础免疫、消毒与无害化处理、淘汰净化、防治效果评估;流通环节包括:流通领域检疫监督、实验室检测、消毒及无害化处理,具体为:(1)牧区种公畜:流行病学调查→抽样→实验室检测→阳性种畜淘汰→净化;(2)牧区生产母畜:流行病学调查→免疫注射→免疫效果考核→消毒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自然更新淘汰→净化;(3)农区奶牛:流行病学调查→抽样→实验室检测→消毒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阳性畜淘汰→净化。

3.3 综合防治管理方法 牲畜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工作由祁连县科技农牧扶贫开发局监督管理,祁连县畜牧兽医站组织实施,实行行政、业务“双规”目标责任制管理,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及村级动物防疫员共同参与,各项防治任务量化分解,并且纳入动物防疫年度目标责任制。县畜牧兽医站负责制定综合防治实施方案、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实验室监测实施方案,乡镇兽医站负责组织实施,做到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4 综合防治规模及技术成果

4.1 实施规模 布鲁氏菌病防治范围包括全县3镇4乡,45个村,153个生产合作社。防治技术覆盖各类牲畜117.49万头(只),其中藏羊100.21万只,牦牛16. 54万头,黄牛存栏5400头。

4.2 综合防治技术成果 从流行病学基线调查、年度流行病学调查、历年实验室监测数据等结果综合分析,本地区牛羊流产得到有效遏制,实验室监测阳性畜数量逐年下降,以维持在较低水平,印证了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1)流产率明显下降:累计免疫母畜154.73万头只,其中牛14.82万头、羊139.91万只,平均免疫密度92.5%,淘汰阳性公畜400余头只。经过4年的计划免疫和阳性种畜淘汰净化,重点发病地区怀孕母畜流产率明显下降,部分流产严重的牛群没有发生流产现象。牧业乡镇牛羊平均流产率由2009年的6.23%下降到2014年的1.88%,平均降幅4.35个百分点,重点区域降幅超过6个百分点。(2)阳性牲畜检出率逐年下降:实验室监测牧区种公畜阳性率逐年下降,牛羊平均阳性率已从2008年的4.35%,下降到2014年的1.15%,防治取得了明显效果,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5 综合防治技术结论

(1)历年监测结果对比,2014年牦牛种牛阳性率2.7%,较2009年的10.2%,下降了7.5个百分点;种公羊阳性率0,较2009年的2.25%,下降了2.25个百分点。牧区牦牛和藏羊空怀率和流产率逐年下降,牦牛空怀率由2010年的25.6%下降到2014年的15.4%,降幅10.2个百分点,流产率由2010年的2.92%下降到2014年的2.7%,降幅0.22个百分点;藏羊空怀率由2010年的1.8%下降到2014年的1.17%,降幅0.71个百分点,流产率由2010年的3.49%下降到2014年的0,降幅3.49个百分点。(2)通过对五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基础免疫、实验室监测结果综合分析,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牧区牛羊流产得到遏制,平均流产率逐年下降,且降幅显著,降低了群众损失,防治效果明显,普遍得到群众认可;二是牧区牲畜平均阳性率仍高于国家布病防治技术标准要求,防治成果需进一步巩固,实验室监测将常态化,阳性牲畜淘汰净化工作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在防治措施不到位,或者防治松懈的情况下,布病流行将反弹;四是布鲁氏菌病原学基础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需进一步强化和深入;五是布病防控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

6 问题讨论

6.1 布病综合防治技术具有长期性 布鲁氏菌生物学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多年的防治实践证明,牲畜布鲁氏菌病防治绝非短期内就可解决,虽然牛羊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阳性率仍高于国家布病稳定控制区标准(牛0.1%、羊0.2%),从免疫效果考核结果即可看出,在防治工作松懈的情况下极易造成疫情反弹,所以从根本上遏制本病的流行,还要根据《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和《青海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布鲁氏菌病防控目标执行监测。

6.2 病畜扑杀补偿机制尚未健全 检出的阳性病畜必须淘汰和无害化处理,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经济补偿,严重影响了群众处理病畜的积极性,是造成病畜处理难的一个原因之一。阳性种畜得不到及时处理,严重影响了防控成效,建议尽快建立布病淘汰处理经济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有利于布病进一步净化。

6.3 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还需加强 布病流行病学调查范围还局限于重点村社,调查覆盖面有限,难以反映本病流行的实际情况,对制定进一步防治措施造成负面影响。部分村社群众反映打了疫苗,牲畜还有流产现象发生,免疫效果不明显,经过综合分析,认为不排除衣原体、支原体、弓形虫等混合感染现象,所以应加强衣原体等相关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S858.26

B

1007-1733(2017)06-0030-02

2017–02–17)

猜你喜欢
布病布鲁氏菌牲畜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交换牲畜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农药毒死牲畜 为何诸多说法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蒙药治疗老年性布病81例疗效观察
牛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
“人造炎症”治疗牲畜阉割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