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敏 杨 虹 邵香君 张有珍 沈振明
(1临安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杭州 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杭州 311300)
退化雷竹林改造方式转变的一种新模式
周菊敏1杨 虹2邵香君1张有珍1沈振明1
(1临安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杭州 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杭州 311300)
浙江省是中国重点产竹省份,竹笋产业一直是典型山区浙江临安的一大支柱产业,雷竹笋特色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冬季地表覆盖技术的推广,雷竹笋产业成为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由于过度施肥、竹林覆盖不当等原因,雷竹林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严重影响了林农的收入,迫切需要为退化雷竹林寻找出路。临安於潜镇光明村初步探索出了一种改造退化雷竹林的可行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文章详细介绍了光明村改造退化雷竹林的具体做法,包括流转土地、选择替代作物、成立村级企业、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等,分析了该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其他类似情况的地区提供借鉴。
雷竹林;退化林;改造模式;浙江临安
临安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天目山区,素有 “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宜,雨量充沛,自然环境非常适合竹类植物的生长,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市[1]。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凭借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优势,依托科技,临安的竹笋产业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竹子之乡”。临安竹子资源丰富,分为毛竹、菜竹、笋干竹、工艺用竹4大类,拥有竹笋基地约6.67万hm2,竹农60%的收入来源于竹笋,竹笋产业是当地农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2]。
临安菜竹笋以雷竹笋为主。临安种植雷竹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末已有一定规模。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以冬季地表覆盖和施肥为核心的高效栽培技术日渐成熟,并在雷竹林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不仅可以使雷竹提早出笋,而且能够提高雷竹笋产量[3]。因此,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雷竹林冬季地表覆盖面积不断扩大,且连年覆盖。虽然短期内竹林效益有所增加,但由于忽视了科学的可持续竹林经营,而且部分地区的立地条件并不适合地表覆盖,长期的不良影响逐渐显现,雷竹林出现了土壤酸化、林分老化衰败、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4]。雷竹林的持续退化,严重影响了临安雷竹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竹农家庭的经济收入[5]。因此,迫切需要为退化雷竹林找出新出路。临安於潜镇光明村结合具体的村情、林情和市场行情探索出一种改造退化雷竹林的新模式,本文总结了光明村改造退化雷竹林的具体做法,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退化竹林的改造提供一种思路。
於潜镇地处浙西山区,位于西天目山南麓,耕地面积约1 800 hm2,山林面积约1.4万hm2,竹笋资源丰富,各类竹笋面积3 330 hm2,其中雷竹林667 hm2。於潜镇光明村坐落在天目山南麓,全村区域面积3.9 km2,有山林面积354.67 hm2,耕地面积 86.53 hm2,竹笋面积 66.67 hm2。村里60%~70%的农户都有竹林,收入来源主要以雷竹及经商为主。
和其他临安 “雷竹村”一样,光明村扩大雷竹林种植面积,引进冬季覆盖技术,大力发展雷竹笋产业,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雷竹笋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但由于该村立地条件不合适竹林覆盖,加上农户缺乏科学生产经营意识、过度施肥等,雷竹林普遍出现退化现象,土壤酸化、板结、竹鞭上浮、竹子枯死、竹笋产量下降等,且退化速度快,90%的竹林面积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自然状态下退化竹林很难恢复,林农收入受到极大影响。由于雷竹林经营周期长,且呈小户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同时村里人口存在老龄化现象,目前全村雷竹林已经由原来的66.67 hm2缩减到40 hm2,雷竹林经营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为了探索雷竹林转型之路,光明村决定先将村口的敖干畈6.67 hm2的衰败雷竹林作为试点,探索可行的改造模式,初见收益后再扩大规模。
改造退化雷竹林,第一步是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农村农业用地的承包经营权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6]。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中,形成一定规模,便于进行机械化作业和发挥规模经营效益。
流转的土地均为退化严重的雷竹林地,林分状况较好者保留,继续雷竹的种植。流转中充分尊重林农的自主选择意愿,允许以后自愿流转给村里。对于流转来的土地留有底册,林农可自愿选择退出,继续经营自己的土地。农村土地流转有自发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涉及到各方面的林农利益[7],因而在具体操作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光明村的做法是先由村里威望较高的人和关系亲近的人多次做工作,有顾虑的林农再由村长、书记出面,不做强求,多次开导,层层工作,通过协调林农之间的利益,使难以调解的土地流转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村里100多户林农同意流转6.67 hm2林地进行转型,农户按土地面积进行入股分红。对于流转的雷竹林,给予经济补偿,当年支付1 000元/667 m2的青苗款,每年支付 700元/667 m2的租金。
光明村将退化雷竹林的改造与精品村建设结合起来。在退化雷竹林改造的同时进行本村的绿化建设,进行 “五水共治”,建设水利、河边绿道、林道等,城乡统筹,创建美丽田园,同时通过雷竹林改造推进本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实现多赢的局面。
选择种植水稻和荸荠2种作物替代退化的雷竹林。主要原因为:一是退化雷竹林土壤劣变严重,种植水稻可以有效地改善土质,且水稻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家家户户都需要,销路有一定保证;二是荸荠是该村的一个特色产业,种植雷竹前,该村曾大力发展荸荠产业,尽管由于市场和培育等原因停种一段时间,但仍有相关的管理技术与经验。
在栽培方式上实行水稻、荸荠水旱轮作,2年1轮。其中种植方式采用机器直播,其优点表现在:一是水稻、荸荠的生长吸收消除了原竹林中的磷、钾,而且水稻、荸荠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这些水也淋溶掉了部分竹林地因长期覆盖使用鸡粪而产生的重金属积累;二是水旱轮作,2年中的效益增加,并加快覆盖材料中稻草、砻糠、麦灰等残留物分解;三是采用机器直播可以有效解决因竹林砍伐旋耕后大量竹鞭上浮、人工无法下地的困挠;四是原竹林大量的氮、磷、钾等富余营养物质有利于水稻、荸荠高产,其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成分可有效地被水稻吸收,减少肥料投入 (第1年基本不用施肥);五是水旱轮作后部分田地可重新种植雷竹,竹林长势良好,恢复竹园生机,重新形成健康、可持续经营的竹园。
土地流转后,播种和收割均可采用机械化作业,降低了人工费用,提高了生产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村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经营管理,村集体雇佣了2名专业技术人员、3名专职除虫人员。在用工上,优先选用本村人员,以增加林农就业。
村两委班子目光长远,基于村情、林情以及集体经济今后的发展方向,顺应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潮流,创新了经营管理模式。一是在村里成立光明农场,作为村二级企业,推进采摘、休闲、观光、体验相结合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对于水稻和荸荠的经营收入30%用于分红,70%用于村农场的进一步发展。二是打造企业品牌,对水稻、荸荠进行品牌经营,重新树立敖干荸荠品牌。敖干盛产荸荠,口感沙甜的敖干荸荠曾远近闻名,作为村里曾经的一个特色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三是聘用职业经理人进行企业管理。利用职业经理人的管理经验,可以提高村企业的效益,且有利于村民提高专业知识,带动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农村产权改革后,很多村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但在运作过程中只是采用较为保守的物业经营管理,难以进一步转化成为科技型村级集体经济。光明村大胆尝试,借助专业人士,结合本村的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同时,进行企业化管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的经营管理[8]。
首先,村企业的发展面临后续资金短缺问题。该项目的第一笔资金来源于光明村2015年被评为精品村的专项拨款,但后续经营的资金还需要政府项目的扶持。
其次,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目前,企业管理是由聘用的职业经理人负责,水稻田、荸荠田的管理也是由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但聘用外部人员并非长远之计,还需要通过各类培训来提高农户的专业水平以及村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当前,临安很多地方的雷竹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加之周边省、市近年来大力发展雷竹,临安当地竹笋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林农收入下降。竹产业是临安的一大支柱产业,为保障竹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林农的收入,探索退化雷竹林的转变模式尤为重要。於潜镇光明村尝试的用其他作物替代模式及创新的管理运营模式为退化雷竹林的转变提供了新思路,其他类似地区可以借鉴,但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立地条件、特色产业,不可盲目跟从。
结合光明村的经验,对于改造退化雷竹林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结合当地特色产业,转换发展模式,为村镇经济注入新鲜血液;二是政府出台并完善相关退化雷竹林转变的扶持项目,包括推广雷竹林土壤改良技术、保障雷竹林持续经营、鼓励创新、支持发展新的经营模式等,同时为村集体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三是培养专业人才,包括技术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提高林农的技能与素质;四是结合新型林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形成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化林业;五是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有选择地吸取改良示范区的经验。
[1] 刘燕,李智勇,樊宝敏,等.浙江临安竹产业发展现状探析[J].世界竹藤通讯,2005,3(2):8-12.
[2] 朱永军,程爱兴,何钧潮.临安竹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对策[J].竹子研究汇刊,2003,22(3):8-12.
[3] 张涛,李永夫,姜培坤,等.长期集约经营对雷竹林土壤碳氮磷库特征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2,49(6):1170-1177.
[4] 张柯柯,沈振明,何均潮,等.临安市雷竹林经营状况调查与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16,41(1):239-244.
[5] 刘丽,陈双林.有机材料林地覆盖对雷竹林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研究综述[J].广西植物,2009,29(3):327-330.
[6] 梅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7] 张佳莉.重庆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4.
[8] 刘锡荣,李彬.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2(8):65-68.
A New Pattern for Improving Degraded 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Forests
Zhou Jumin1Yang Hong2Shao Xiangjun1Zhang Youzhen1Shen Zhenming1
(1.Lin'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Lin'an 311300, Zhejiang, 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Lin'an 311300, Zhejiang, China)
Zhejiang is the key province for bamboo production in China,and the bamboo shoot industry has been one of the economic pillar of Lin'an,the typical mountainous area.The 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shoot industry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rural economy.As the winter ground mulching technology has been extended,the Ph.praecox shoot industry has been the main income sources of farmers.But due to over-fertilization,improper mulching and other factors, Ph.violascens forests have been degraded to different extent,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income increase of farmers.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ly needed to find a solution.Guangming Village under Yuqian Township, Lin'an,has preliminarily explored a feasible pattern for improving the degraded Ph.violascens forests,which could be extended to some extent.The paper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specific practices adopted in Guangming Village to improve the degraded Ph.violascens forests, including land transfer, alternative crop selection, village corporation setup, innovative corporation management, etc., and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attern,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to other regions with the similar condition.
Keywordsdegraded 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forests, improvement pattern, Lin'an, Zhejiang
10.13640/j.cnki.wbr.2017.06.006
周菊敏,经济师,从事林业科技推广、世行造林、财务等工作。E-mail:522183751@qq.com。
张有珍,教授级高工,从事竹产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E-mail:zyzwc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