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云
(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农技站,山东肥城 271605)
茄子菌核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赵延云
(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农技站,山东肥城 271605)
菌核病为茄子常见病害,常造成茄株茎、叶枯死,甚至整株枯死,严重影响茄子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茄子菌核病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保护地茄子发病重于露地栽培,现将茄子菌核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幼苗发病时,病部初呈浅褐色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呈软腐状,无臭味,干燥后呈灰白色,病部缢缩,茄苗枯死。成株期各部位均可发病,先从主茎茎部或侧枝5~20cm处开始,茎秆出现淡褐色病斑,初呈淡褐色水渍状病斑,稍凹陷,渐变灰白色,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皮层腐烂,在病茎表面及髓部形成黑色菌核,干燥后髓空,病部表皮易破裂,纤维呈麻状外露,严重时皮层腐烂,整株枯死;叶片受害也先呈水浸状,后变为褐色网斑,有时具轮纹,发病部位长出白色菌丝,干燥后斑面易破;果实受害后顶部或向阳面初现水渍状斑,后期变成褐色湿腐,稍凹陷,病斑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期形成不规则菌核。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及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穿过寄主表皮角质层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通过病、健株间的接触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病菌对温度要求不严格,子囊孢子在10~30℃均可萌发,适宜湿度为85%以上。棚内低温高湿,茄子菌核病发病较重。病株与健株、病枝与健枝接触,或病花、病果软腐后落在植株健部均可诱发病害,成为再侵染的一个途径。
3.1 物理防治
(1)种子处理:菌核可混在种子内远距离传播,因此不可选有病植株果实留种。播种前,种子应先过筛,淘汰混于其中的菌核;浸种前晒种4~6h;用8%盐水选种,去除上浮的菌核和杂物,可重复几次;用清水洗净后播种,以免影响发芽;覆膜栽培,防止子囊盘出土。(2)轮作倒茬:与非茄科和芹菜等蔬菜实行2~3年轮作;前茬收获后深翻整地1次,以破坏子囊盘,使菌核不能萌发。(3)去除病株:不可从病区温室、大棚移植幼苗至未发病的棚室,防止菌核随育苗土传播;田间病株和落果、病叶、病花应及时带到棚外集中销毁或深埋处理,不得随地乱扔。(4)加强管理:保证足够的通风时间和通风量,降低空气湿度;忌大水漫灌,以免提高空气湿度;棚内温度不可过低,以免昼夜温差过小,影响茄子正常花芽分化,降低品质。
3.2 药剂防治
(1)烟熏法:发病初期可选用15%速克灵烟剂、10%腐霉利烟剂、45%百菌清烟剂熏烟,每667m2用量225g,每7d熏1次,连续熏烟3~4次。(2)粉尘法: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甲托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每7d喷1次,连喷3~4次。(3)喷雾法: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菌普力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艾菌托800倍液在茄子茎部和叶部喷雾防治,5~7d防治1次,连防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