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玲,张晨,曾文,刘诗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 200235)
“互联网+时代”亟待解决的针灸学术难题与数字化发展浅析
陈玲玲,张晨,曾文,刘诗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 200235)
通过对“互联网+时代”亟待解决的针灸学术难题、针灸学术发展遇到的瓶颈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对针灸数字化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剖析,展望了针灸数字化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总结了针灸数字化的重要意义,一是促进针灸专业教学;二是符合中医药文化宣传与知识普及的需求;三是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挖掘;四是推动针灸走出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针灸数字化;经络;虚拟人;互联网;中医药信息数据库
2016年奥运会,拔罐疗法成了世界奥运健儿们的新宠,美国体操队和游泳队均是拔罐的忠实粉丝。英国媒体《每日邮报》披露,游泳名将菲尔普斯最爱拔罐(凤凰体育)。古老的针灸经络理论随着拔罐的风靡全球而进一步走向世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从2.0的搜索时代进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时代,VR与AR普及使用即将来临。在这数字化日新月异的时代,针灸学术现在有哪些难题亟待解决,以后针灸学术将如何利用数字化这个平台推广与发展,本文拟就以上两方面问题做一探讨。
经络的起源是一个神秘而又反复争论,却悬而未决的问题。李鼎认为经络起源需从有关名词出现谈起,他认为脉的本义是指血管,“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晚,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及《汉书·艺文志》中均有关于经络的描述[1]。中医药类精编教材《针灸学》(第2版)中,认为针灸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代,经络理论的形成主要以《内经》成书为标志[2]。目前普遍的学术观点认为,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是已知最早记载经脉的医书。也就是说,经络理论大致形成于西汉时期,当时尚未有络的概念,是十一脉体系,对于脉的命名也略有不同。马继兴认为,《阴阳》的成书时期较《足臂》为晚,其中也保存了《足臂》以前某些上古脉名的痕迹[3]。1984年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脉书》,其与《阴阳》所描述的内容大同小异,亦反映了同时代人们对于经脉的认识。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920余支医简,其中包含《经脉书》部分内容。此外,老官山汉墓出土了一件木制髹漆人像,该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它的出土为研究古代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4]。老官山汉墓出土文物时间介于马王堆汉墓医书与《内经》之间,其对经脉的描述与描绘详于马王堆而略于《内经》,对经脉的研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内经》的十二脉系统为经络学说奠定了学术基础,此类研究较多,此处不再赘述。
邓良月则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古人将上下相应的标、本脉相联系,形成最初简单的“两点连一线”的经脉循行线[5]。
由“脉”到“经脉”“经络”“血脉”“血络”等概念,代表了经络体系的不断完善。刘澄中认为在“十一脉”时期,“脉”代表的含义主要是循行感传的走行路线[6]。李瑞等[7]认为在古代著作中最早出现的是“脉”,其本义是指血管。“经”“络”名词的出现较“脉”为晚,它是对“脉”作进一步的分析。贾振华等[8]则认为考求《内经》可以发现,以“经脉”通称时往往涵盖运行气血的经络系统,而独言“经”时往往是指运行经气相对独立之通路,是谓“经气环流系统”;以“脉”单言时则主要表达的是容纳和运行血液的通道——脉管的概念。
《内经》中“脉”的概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血脉,即血液运行的通道。如《灵枢·五味论》[9]:“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二是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既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既是诊断疾病辨证归经的依据,又是循经取穴,治疗疾病的基础。三是脉象。如《素问·玉机真脏论》[10]:“春脉如弦。”四是动脉。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天,两额之动脉。”
对于经脉走行的认识,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马继兴认为《足臂》中的十一脉都是从四肢末端流向躯体中心的胸腹或头面方向,也就是全部属于向心性的。在《阴阳》中全身9个脉仍是由四肢流向躯体中心(向心性的),其他 2脉(即肩脉和手太阴脉)则恰好与之相反[3]。此后略晚时期的老官山经穴髹漆人像共有红色线22条、白色线29条,其循行类似的经脉不仅包括任脉、带脉,几乎反映了《灵枢·经脉》十二经脉的大部分分布特点[4]。《内经》中大大丰富与完善了经脉系统,我们目前通行认为的经脉的走行是以《灵枢·经脉》为基础的。
有意思的是,1993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发掘的西汉二号木椁大墓中出土的黑色重漆的针灸木人,其体表的经脉路径,除经脉和传世中国古医籍中所记述的经脉系统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之处外,还有很多迥然有异之处,如针灸木人仅有10脉,却比《足臂》《阴阳》《灵枢·经脉》多了督脉,其手、足阴阳九脉的流注方向全部是远心性的[11]。由此可见,双包山针灸木人在先秦时期可能独立成为一个经脉学说系统,而与上述三书有较大差异。
近代以来,针灸学术的发展偏重于临床实践方面,如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针灸实质性的探讨,针刺麻醉的热门等,关于针灸器具以及针灸模型亦有了较多的改进与创新。文碧玲等[12]认为近10年来,针灸研究主要存在针灸理论研究规模小,投入少,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经穴-脏腑相关性有待深入研究,穴位主治作用的临床研究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此外,经络含义与经脉走行的学术争议,针灸标准化进程缓慢,针灸数字化研究滞后,尤其是针灸经穴数字化模型构建困难等问题,成为目前阻碍针灸学术发展的几大瓶颈。
如前所述,经络含义丰富多样,莫衷一是;经脉走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学术观点,亦有不同的学术派别与系统。目前针灸教材中对于经络循行的描述均以《灵枢·经脉》为蓝本,而对于经络含义的研究多集中于经络腧穴实质的讨论,希望能够通过解剖来发现经络腧穴的实质,而较少关注古典经脉理论。这些学术争议,影响了针灸教材的编写与针灸标准化的进程。
构建针灸数据库需要使用行业统一的术语标准,以便国内与国际人士查询。目前,我国已发布针灸国家标准28项、针灸行业组织标准13项,参与制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标准4项、ISO国际标准1项。然而针灸学术语标准化进程迟滞,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13]。
2011年WHO《中医临床实践指南(针灸)》制定了针对5种疾病(偏头痛、贝尔面瘫、带状疱疹、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抑郁症)的针灸标准治疗方案,使针灸逐步趋向规范化。但目前针灸治疗仍取穴繁杂、方法单一,缺乏规律性与系统性的总结,不能完全体现针灸的优势与疗效[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挖掘民间中医诊疗技术和方药”,针灸作为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在痛症、痹证、中风、神经精神疾病、骨伤科疾病等方面有临床优势,筛选合适的病种作为针灸临床优势病种,并形成规范的诊疗方案,是目前亟须做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与“互联网+”的热潮,中医数字化研究较多,然针灸专业数字化研究较少。有关针灸数字化研究集中于针灸数据库的开发方面[15],大部分由中医药院校与科研单位开发,数据以期刊数据为主,存在古代针灸文献开发不足、商业化低、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00年开发研制了“中国针灸腧穴学多媒体数据库检索系统”,该系统可以系统学习腧穴学方面的知识,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腧穴名称、归经、特定穴、局部解剖等8种条件进行组合查询[16]。然据今已十几年时间,该数据库适合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95,已远远落后于我们的时代。王光文[17]在 2010年开发了“人体经络数据库及辅助诊疗系统”,该数据库包括经络数据、穴位数据、主治与配伍、保健知识等信息,可实现对经络、穴位和功用信息的常规查询。并利用图像缩放及动画技术,对经络的循行和分布、穴位的位置、功用主治及配伍信息等实现交互式、可视化操作,可惜未投入市场,仅限于学校内部使用。
针灸数字化除了针灸数据库开发,移动客户端APP相关应用近几年呈井喷式发展。输入“针灸”关键词,有300余个产品。光以针灸为主题的APP不多,主要是与中医养生组合在一起,如艾灸、拔罐、推拿等,均面向普通大众,以科普为主,专业性不强,仅是针灸腧穴的简单介绍。
国内对于针灸经穴三维可视化的研发有关注,但发展迟滞,依赖于国外的技术。2004年,K.H.HShne教授和我国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庄天戈教授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在VOXEL-MAN环境以及相应的可视化以及知识表达技术开发了针灸3D图谱,内容主要围绕针灸穴位的位置、周围的器官、针刺的深度以及治疗效果等。VOXEL-MAN是医用数学与计算机研究所在 K.H.HShne教授领导下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人体可视化方面取得的成果。严振国教授带领的团队曾在2004年、2005年发表对针灸穴位数字化可视人体的建模、针灸学三维影像浏览器等的论文,可见当时他们对此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18]。2013年,天津中医药大学刘延祥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严振国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庄天戈教授共同通过VOXEL-MAN和Micro-XCT-200机,完成了内关穴局部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实现了内关穴在数字化虚拟人体中的定位与表达[19]。多年来,对于针灸经穴三维可视化的研究依然还需要依赖国外开发的 VOXEL- MAN,似乎完全跟不上国内迅猛发展的动漫游戏产业的步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北京市科协合作的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针灸馆中以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的宋代针灸铜人为原型做了数字化针灸人模型,然不能旋转,仅限于平面。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三条经脉的循行路线动画和一些穴位的功效主治,但不完整、不全面,亦缺乏具体查询功能。
国外对于虚拟人的构建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如之前提到的德国汉堡大学研发的 VOXEL-MAN,数据严格按照尸体解剖层层CT扫描的标准构建,不仅还原外部皮肤、肌肉、骨骼,还对神经、内脏等均有细致的还原。故已广泛应用于颅脑手术、内镜手术的实习培训。然国内目前没有构建属于自有知识产权的虚拟人。故而在虚拟人基础上进行针灸经穴数字化建模则成空中楼阁[20-24]。
此外,穴位点的确定需要根据骨性标志与骨度分寸,如何在完全构建好的数字人体上找到骨性标志并进行骨度分寸测量是难点之一,因数字化为虚拟技术,骨性标志为实物,确定穴位点有时还需变换体位方能获得,故需对虚拟人做一定的改造。这些技术都需要既懂针灸经穴理论、解剖学知识,又懂数据库与三维技术开发的人才。尤其需要掌握目前流行的H5、Unix、三维造模技术的人才。如何在开发模型时做到经脉的循行、腧穴的定位进行精准的描绘,并以动画形式展现,亦是模型构建需要考虑的问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推进‘互联网+中医药’行动计划,促进中医药各领域与互联网全面融合”,“大数据”与“互联网+”已成为当前的热词,如何将针灸实现数字化、互联网远程医疗等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难题,而针灸数字化一方面能最大程度地继承传统针灸理论,对濒危的针灸文献、针灸图像、针灸模型等进行抢救性的还原与保护;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针灸的临床价值,对针灸临床教学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根据上述的分析,以及卢继东等[25]对针灸数据库的调研,大型专业针灸数据库是目前行业所缺乏的,也有着迫切的需求。该针灸数据库应当包括针灸基础知识、针灸处方、常见病症的针灸操作、针灸技术操作、针灸古籍文献等多方面的内容。该数据库应当达到以下功能,一是查询功能,即可以对针灸术语定义、腧穴主治、常见病症针灸配穴、针灸处方、针灸古籍文献进行全方位查询。既包括简单全文检索,又包括高级检索功能。二是多媒体互动功能,该数据库包含标准三维数字针灸模型、针灸技术操作视频、历代针灸图像与针灸木人或铜人模型等内容,方便用户学习。
三维针灸数字人是基于数字人基础上,对数字人进行经脉的描绘、腧穴的定位等。如技术支持,甚至可做至筋膜、肌肉、神经、内脏部分。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三维针灸数字人还能做到有痛觉、体现针刺深度等。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地产漫游、地产样板间以及游戏等领域。VR与针灸数字融合是建立在三维针灸数字人基础上的,是针灸数字化的延伸。VR注重用户体验与交互。通过VR,用户在使用提插捻转等虚拟针刺手法,能够在VR中显示得气等针刺反应,同时显示针刺深度、解剖层次。故日后可在医学生针刺手法训练、针刺麻醉手术实践等方面大有作为。
针灸数字化将原本枯燥的文字、图像转化为三维可视化,针灸不再神秘、难学,而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与生动有趣。针灸科普可形成 APP产品进行推广,因为APP由于客户端可以是平板电脑、手机,方便携带,互动性强,故在推广方面更具有明显优势。APP不仅可以与针灸数据库对接进行针灸数据查询,还可嵌入针灸数字人,增加互动小游戏等环节,增强学习针灸的趣味性。
针灸数字化尤其是三维针灸数字人的构建,对针灸教学起到突破性的创新改革作用,使原来枯燥的针灸教学趋向于丰富生动。三维针灸数字人可视、直观,其取穴标准严格参照国家及国际制定的针灸腧穴标准,对骨度分寸进行了标准化的定义,对一些危险穴位的针刺可以显示其解剖的层次与深度。与此同时,通过VR技术与针灸数字融合,以后还可以做到用户能够感受得气等针刺反应。此外,针灸是一门临床实践很强的学科,除了虚拟技术可供学习经络腧穴外,数据库中的多媒体视频也可以全方位展示针灸适宜技术(如针刺手法、艾灸、拔罐、刮痧、头针、耳针、腕踝针、浮针、穴位埋线等),从而实现针灸的远程教育与慕课建设。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有效融合,打造优秀中医药文化品牌。”“推进‘互联网+中医药’行动计划,促进中医药各领域与互联网全面融合。”《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指出:“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创作一批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针灸数字化将平面的文字描述变成生动有趣的三维动画以及实用性强的教学视频等内容,打破了传统纸质出版的瓶颈,变得更易为公众接受。“针灸铜人”不再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只需要一台普通电脑,或者平板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公众就可以学习针灸基础知识、经络循行规律、腧穴定位与主治、针刺手法、拔罐、艾灸等内容,寓教于乐,将中医科普更加趣味化与实用,使中医大健康产业深入人心。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指出:“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2010年9月“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数字化能够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三维动画、数据库等,使古老的针灸活起来,使宝贵的针灸文献得以保存,与此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挖掘老中医的针灸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针灸临床。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迫切需要推动中医药海外创新发展。”针灸的相关国际标准已经部分完成,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与枯燥的教科书比起来,针灸数字化具有可视性、趣味性强等特点,将有助于针灸的普及与推广,并走向世界。从而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李鼎.经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
[2]梁繁荣.针灸学[M].第 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
[3]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7-90.
[4]梁繁荣.成都老官山出土经穴髹漆人像初探[J].中国针灸,2015,35(1):91-93.
[5]邓良月.中国针灸经络通鉴[M].第 3版,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13.
[6]刘澄中.临床经络现象[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4:20.
[7]李瑞,谷世喆.从经络学说的起源考证经络之实质[J].中国针灸,1998(10):619-621.
[8]贾振华,吴以岭,高怀林,等.“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J].中医杂志,2007,48(11):1027-1032.
[9]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72.
[10]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41.
[11]马继兴.针灸学通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13.
[12]文碧玲,贾春生,刘炜宏,等.近 10年来针灸学术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9,29(12):949-954.
[13]刘金艳.针灸学常用术语数据库构建及针灸术语标准化的方法学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13-14.
[14]冀来喜.针灸优势病种的特色组合治疗[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3,2(5):218-223.
[15]卢继东,吴松,梁凤霞,等.针灸数据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医杂志,2016,57(1):75-77.
[16]于天源,边长宗,马文珠,等.“中国针灸腧穴学多媒体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开发研制[J].中国教育,2000,19(1):23-25.
[17]王光文.人体经络数据库及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10-13.
[18]邵水金,牟芳芳,严振国,等.基于VOXEL-MAN针灸学三维影像浏览器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4-6,66.
[19]刘延祥,姜俊,严振国,等.数字化虚拟人体内关穴结构的三维重建[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48):8301-8306.
[20]秦笃烈.可视人真实可视化的突出进展——Voxel-Man(1)[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0(4):43-47.
[21]秦笃烈.可视人真实可视化的突出进展——Voxel-Man(2)[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0(5):64-68.
[22]秦笃烈.可视人真实可视化的突出进展——Voxel-Man(3)[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0(6):41-44.
[23]秦笃烈.可视人真实可视化的突出进展——Voxel-Man(4)[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1):64-68.
[24]秦笃烈.可视人真实可视化的突出进展——Voxel-Man(5)[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1(2):62-64.
[25]卢继东,吴松,梁凤霞,等.针灸数据库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医杂志,2016,57(1):75-77,86.
Brief Analysis of the Urgent Academic Conundrums i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in the Time of Internet Plus
CHEN Ling-ling,ZHANG Chen,ZENG Wen,LIU Shi-fa.Shanghai Scientific&Technical Publishers,Shanghai200235,China
By briefly sorting out the urgent academic conundrums i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the bottleneck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in the time of internet plu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ecasted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d summar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gitiz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major; to conform to needs of culture and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rotect and excavate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Chinese medicine;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implement the “One Belt, One Road” propositio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digitization; Meridian; Virtual human; Internet; Databases (TCM)
R2-03
A
2017-04-11
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9.1147
1005-0957(2017)09-1147-05
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针灸经穴数字模型及三维可视化开发与应用”(14511109500)
陈玲玲(1984—),女,编辑,Email:cookyam1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