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燕 杨 鹏 万鲁长 谢红艳 宫志远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黄淮海平原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
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又名贝叶多孔菌、千佛菌、栗子蘑、天花、云蕈、莲花菌等,其肉质脆嫩,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含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改善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灰树花人工栽培研究始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实现了工厂化生产。我国采食野生灰树花有近50年历史,但人工栽培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灰树花进行人工驯化栽培[1,2]。
山东省境内地貌复杂,山地约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5.5%,丘陵占13.2%,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雨热同季,适合灰树花生长发育,灰树花野生种质资源丰富[3,4]。“梯灰 1 号”是由济南市南部山区栗树林下采集的野生菌株经过系统选育而获得的优良菌株。2014-2015年在山东省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梯灰1号”中熟、丰产、稳产、商品性好,适合在山东省推广栽培。
以山东济南山区采集的野生菌株为出发菌株,对生理特性进行研究以确定其特异性,并通过菌丝生长特性、发菌特性、出菇特性等系统选育获得高产优良菌株,暂定名“梯灰1号”。2014-2015年,在山东省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梯灰1号”丰产、稳产、商品性好。
“梯灰1号”子实体大朵、叠生、菇形较紧凑(图1)、丛宽25~40 cm,重2~3 kg;子实体肉质、口感脆嫩、风味浓郁,品质佳;菌柄短、扁平,长0.5~1.5 cm,宽1~3 cm,厚4~8 mm,多分枝,末端生匙状至扇形菌盖;菌盖直径2~6 cm,表面黄褐色至深褐色,菌肉厚2~6 mm,白色;菌孔近圆形至长椭圆形,菌盖边缘菌孔细小近圆形,近菌柄处菌孔粗大、呈长椭圆形,孔面白色。
图1 灰树花新品种“梯灰1号”子实体
3.1 生长特性“梯灰1号”菌株好氧、喜光。人工栽培可利用杂木屑、棉子壳、玉米芯等作为碳源。氮源以有机氮最适宜菌丝生长,生产中可添加玉米粉、麸皮、大豆粉等氮源。
3.2 温度“梯灰1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3~26℃;原基分化温度15~20℃;子实体发育温度为12~27℃,最适为17~22℃。
3.3 水分与空气相对湿度“梯灰1号”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63%为宜,发菌期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子实体生育期需要充足的水分,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左右。
3.4 空气“梯灰1号”菌株好氧性强,不论在菌丝生长阶段还是子实体发生阶段都需要充足的氧,CO2浓度过高,菌丝细弱,分枝少,子实体生长迟缓、不分化,菌盖开片难、易畸形。
3.5 光照“梯灰1号”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原基发生时需散射光的刺激,子实体阶段给予一定的光照,有利于加深菌盖的色泽,减少畸形菇的发生。
3.6 pH“梯灰1号”菌株适宜在微酸性环境中生长,菌丝生长最适pH为5.5~6.5,子实体生长阶段以pH4.0~5.0为宜。
3.7 生长周期适温条件下,在PDA平板上菌丝日均生长速度为3.3~3.5 mm/d,在棉子壳、木屑固体培养基上菌丝日均生长速度为3.5~3.9 mm/d,规格为18 cm×35 cm料棒35~40 d完成发菌,后熟期10~15 d,割口后6~8 d形成原基,原基分化3~5 d,原基形成到采收15~20 d。温度略低生长周期延长,品质较优;随着温度升高生长周期缩短,品质下降。
4.1 适应地区“梯灰1号”适于在山东省各地林下拱棚、温室大棚熟料覆土或半覆土栽培。春栽1-3月接种,4-6月出菇;秋栽6-7月份接种,9-10月出菇。
4.2 培养料配方基本配方为阔叶树木屑40%~60%,棉子壳20%~40%,麸皮或米糠15%~18%,石膏1%,红糖1%,料水比1∶1.3。可根据当地原材料适当调整配方组成。
4.3 栽培方式以菌棒覆土或半覆土栽培为例,后熟完成的菌棒脱袋后摆入预先挖好的地畦中。全覆土栽培:菌棒上覆1~1.5 cm厚的沙壤土;半覆土栽培:菌棒四周缝隙填沙壤土,表面裸露。全覆土栽培产量高但菇底易带泥沙影响品质,半覆土栽培产量稍低但子实体干净品质好。覆土以沙壤土为宜,使用前应做好灭菌、杀虫工作。
4.4 出菇管理应根据栽培情况及时调节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氧气,促进原基分化。温度以20℃左右为宜,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0%,喷水要勤、细、匀,防止覆土及菇表干燥;光线以散射光为宜;通风要勤,避免大风直吹。
4.5 采收当菇片充分分化,叶片边缘已无灰白色的生长环,并稍内卷时采摘,采后立即用小刀切除根部泥沙,并清除菇体上的其他杂物,鲜销或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