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莉
(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四川 九寨沟 623400)
九寨沟县玉米倒伏症状的处理及栽培管理措施
杨茂莉
(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四川 九寨沟 623400)
九寨沟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3333.33hm2以上。由于县域高山峡谷和中山河谷为主,山高沟狭、风力较大,玉米倒伏发生程度比较严重。为能更好指导玉米生产,提高产量,本文通过对玉米倒伏症状、倒伏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倒伏和处理倒伏的栽培管理措施。
玉米倒伏;症状;处理;预防措施
九寨沟县位于四川省北部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势西北、西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以高山山原、高山峡谷和中山河谷为主,海拨1000~4500m,县城1400m。全县各村均有玉米种植,种植面积达3333.33hm2,占全县粮食播面的2/3以上。由于县域山高沟狭、风力较大,玉米倒伏问题突出,通过调查分析,造成倒伏的原因有暴风暴雨,也有品种、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危害、施肥不合理等原因。本文针对县域玉米倒伏症状及原因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及后期管理要点等,供种植户参考。
2.1 玉米倒伏症状
由于县域以高山峡谷和中山河谷为主,山高沟狭,风力较大,玉米倒伏问题比较严重。根据统计,玉米倒伏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是导致我县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玉米株高较高,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栽培不当或突然遇到大风暴雨袭击,在拔节至成熟前易倒伏,抽雄期间倒伏最为明显。倒伏的发生时期不同、种类不同,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也不同,吐丝至蜡熟期,倒伏产量损失较大。主要表现症状为根倒、茎折、弯倒。
2.1.1 根倒 指玉米植株自地表连同根系一起倾斜歪倒。如春季播前整地效果差,中耕管理不及时,使植株根系不发达,降水多、土壤湿度过大,雨水浸泡而使土壤松软,玉米根系的固持能力下降而引起倒伏。根倒一般可以人工补救,通过撑秆或垒土扶正,有一定收成;倒伏若是从穗位以下节间折断,造成单株绝收,应及时拔除。
2.1.2 茎折 玉米植株拔节后倒伏,是从植株中部折断,茎秆折断的部位有的是幼嫩的节、有的是节间,自身有恢复能力。有的抽穗时倒伏,植株常相互挤压,很难自然恢复直立状态。茎秆发育不良和瞬间强风是引起茎折的主要原因;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透光通风效果差,造成茎秆细长,易引起茎倒;病虫害防治不到位,也易引起茎折断,对产量影响较大。
2.1.3 弯倒 指植株中上部弯曲、匍匐。一般株高在30~40cm之前生长正常,而后发生倒伏,表现出匍匐生长的习性,对产量影响最轻。
2.2 发生倒伏的因素
2.2.1 品种的抗倒性 品种间的抗倒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在株型、株高、根系发达程度、茎秆粗度和机械强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抗倒能力也有所不同。一般讲,株高较矮、穗位较低、根系发达、茎秆粗壮且坚韧的品种抗倒能力较强。一般株高超过2.8m、穗位超过1.2m,株型松散、叶片与茎秆夹角大或平展、茎呈“之”字型明显的品种,抗倒能力较差,发生倒伏的比例高。
2.2.2 耕作制度和播栽方式不合理 田间郁闭,风阻增大,同时因通风透光性差,植株生长不良,茎秆高细,抗倒能力弱,倒伏发生比间套作严重。育苗移栽的根系较发达,且有明显的蹲苗作用,株高和穗位降低,节间缩短,尤其是基部节间缩短,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增强。
2.2.3 密度过大造成倒伏 密度过小难以获得高产。但密度过大,株行距过小或间苗不充分,引起株间拥挤,节间细长,组织疏松,通风透光差,植株生长发育不良,茎秆纤细,根少根细,同时诱发纹枯病,倒伏严重,且多为倒折。
2.2.4 施肥不当 肥水管理不合理,施肥方法和使用时间不正确,在玉米苗期、拔节期大水大肥,生产上习惯偏施氮肥,不施或少施磷、钾肥,造成营养失衡,植株徒长,叶片宽长披垂,茎秆和根系柔嫩,抗倒能力弱,易发生茎倒伏。
2.2.5 灌溉不合理,排水不畅 玉米植株开始拔节后,基部节间自上而下依次开始伸长,如果在拔节初期肥水供应过多,就会使秧苗基部节间过度伸长,出现生长偏旺,植株节间细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壁变薄,植株增高和穗位增加,易造成植株茎秆细胞密度变小,使抗倒能力下降。
2.2.6 根系不发达、抽雄前生长过旺 磷肥不足,根系初期生长不良,或整地质量差,根系入土浅,气生根不发达等,浇水后一旦遇到强风或风雨交加气候时出现根倒。抽雄前若玉米生长过旺,茎秆组织嫩弱,遇风即出现折断现象。
2.2.7 高温暴雨、病虫害严重 由于玉米抽穗期,多为高温酷暑时期,山区日照强度大,在这种条件下,玉米常存在窒息坏死,生命力衰退,未熟先枯,对产量影响很大。此外拔节期间或抽雄前病虫害危害茎秆,也易引起倒伏,茎腐病可使茎秆组织变得软弱甚至腐烂,造成茎秆倒折;玉米螟危害根部和茎秆,玉米螟钻到茎秆内部、蛀空茎秆,遇到大风,也会导致茎秆折倒。
2.3 预防玉米倒伏应采取的措施
2.3.1 适当加深土层 播前需进行土地平整,适当加深耕层,可以防寒增温,蓄水保墒,活化土壤,促进玉米根系发育,根数增加,入土加深,避免植株倒伏。
2.3.2 选用抗倒品种 山区应选择株型紧凑、叶片与茎秆夹角小、株高2.8m以下、穗位1.2m以下的抗倒力强的品种。在选购种子时应选用抗倒、抗病、高产、稳产,适合山区种植的品种。选择根系发达、穗下节间粗壮、植株粗壮、柔韧性好及茎秆粗壮的品种。此外对倒伏严重的风口地,可选择种植鲜食糯玉米,提早收获,降低倒伏风险。
2.3.3 间套轮作 应淘汰净作模式,大力度推广“芋-玉”“玉-豆”种植模式,特别推荐“芋-玉”种植方式,在春节前起垄开厢覆膜种植土豆,清明节前后间套作种植玉米,可以达到一年两季双丰收的效果。
2.3.4 深松起厢 玉米80%的根系分布在0.0~0.4m土层,最深可达1.6m。一般深松土层深度应达0.4~0.5m,可有效缓解土壤板结,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垂直下扎和水平伸展,增强支撑固持力。玉米带起厢应保证厢宽0.8m、厢高0.10~0.15m,厢面整成瓦背形。四周开排水沟深0.5m左右,确保排水通畅,雨天不积水。
2.3.5 育苗移栽 充分利用育苗移栽的蹲苗作用,降低植株高度,降低重心,尤其是缩短植株中下部节间长度,使穗位以下茎秆粗壮坚韧。可采用方块、肥团、软盘、营养钵等多种育苗方式,培育壮苗,3叶1心时移栽。
2.3.6 合理密植,合理中耕培土 玉米带内栽植2行玉米,行距0.4m,窝距0.2m,采用“丁”字形错窝定向栽植,叶片朝向行间,栽植密度4.8万株/hm2左右,既保证适宜的高产群体,又确保田间良好的通透性。穗期一般中耕1~2次。拔节至小喇叭口期应深中耕,以促进根系发育,扩大根系吸收范围。小喇叭口期以后,中耕宜浅,以保根蓄墒,促进气生根生长,提高根系的活力,方便排水和灌溉,减轻草害。但干旱或无灌溉条件时,不宜培土。
2.3.7 平衡施肥,合理灌溉 玉米需肥量较大,对钾敏感。生产上普遍重视氮磷肥,忽视钾肥施用。应氮、磷、钾配合,平衡施肥。同时,应充分运用测土配方技术成果,选用定向生产的玉米专用复合肥。在施用方法上,采用两段施肥法,施足底肥,重施攻苞肥,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施用优质农家肥15.0~22.5t/hm2、玉米专用复合肥1.2t/hm2,厢中开沟深施作底肥。玉米大喇叭期,施用尿素300kg/hm2,可采用对粪水挖窝灌施,并进行垒蔸防倒。此外在拔节期前后,没有严重干旱坚持不灌水,否则灌水后第一节间相对伸长,形成基部节间细长,后期易倒伏;抽雄期玉米植株若出现旱象——卡脖旱,则要及时灌水,此时正是生根下扎时期,这时灌水有利于次生根向下延伸,起到防倒伏作用;抽雄期玉米植株已进入生殖生长时期,营养体基本形成,同时又进入雨季,灌水时要特别注意天气情况,否则会造成倒伏;玉米灌浆期间,在一般情况下不主张灌水,但确需灌水时,最好在下午无风时进行,一般要隔沟灌,即灌一沟隔一沟,有风、雨时不能灌,否则极易产生倒伏。
2.3.8 病虫害防治 山区空气湿度大,纹枯病发生重,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且直接影响抗倒伏能力。发病初期,施用5%井岗霉素水剂3.00kg/hm2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25kg/hm2,对水后对基部茎秆喷雾。玉米虫害主要是玉米螟,蛀食茎秆,遇风易倒折。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5%辛硫磷颗粒剂3.75kg/hm2拌细砂土75kg点心,防治效果较好。
2.4 玉米倒伏后采取的措施
2.4.1 拔节前后发生倒伏 玉米倒伏后影响通风透光和造成授粉不良,若倒伏不严重的,因植株自身有恢复直立能力,不影响将来正常授粉,可以不用人工扶起。若发生根倒后,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劳动力突击扶起来,发生根倒的地块,稍微抓住玉米植株较上部位轻轻拉起,扶正后根部用锄头堆土并踩实;倒伏严重的应采取木棍扶起方式,将玉米植株扶正后,插上木棍,用玉米植株中下部位的叶片挷拴在木棍上,使根系重新扎深长牢,依次来补救倒伏带来的减产;若玉米植株折断的,应立即清理出园区,不能拖延时间,拖延时间长达2d以上,玉米会长硬定性,扶起会导致拉断根系,影响光合作用及输导养分的正常进行。倒伏后要及时抢扶,一旦推延则不必再扶。
2.4.2 抽雄授粉前后的倒伏 此时植株高大,倒伏后植株间相互叠压,难以恢复直立,直接影响正常授粉和光合作用,扶起时要早、慢、轻,结合培土进行。
2.4.3 防治病虫害 玉米倒伏后,往往又发生病害,故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玉米大小斑病、褐斑病、锈病、玉米螟等病虫害。玉米叶斑病等病害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2.4.4 加强水肥管理 玉米扶直后追施速效氮肥,使植株正常生长,提高植株光合能力,增强玉米籽粒饱满度,对只追过1次肥的田块,可再追1次肥,适当施用磷钾肥,边扶边培土,尽量保护叶片完整,达到增产的效果。
[1]田保明,杨光圣,曹刚强,等.农作物倒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4):163-167.
[2]唐海涛,田玉秀,张彪.西南丘陵山区玉米杂交种倒伏原因及防御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08(10):106-107.
[3]张继余,刘妹,宋朝玉.玉米倒伏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山东农业科学,2009(11):119-121.
2017-08-28
杨茂莉(1985-),女,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大田作物栽培生产技术工作。E-mail:3499412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