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陈湘萍,时敏秀
野外救护人员心理素质培养的管理模式与做法*
刘莉,陈湘萍,时敏秀*
野外救护;心理素质;管理模式
随着部队医疗体制的改革,近年来在野战护理方面如野战护理保障,护理素质训练,护理装备改革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但很少有对野外救护人员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从以往的野外救护实践及演练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救护人员身体素质、业务技能都处于良好状态,但心理素质相对较弱,表现为现场精神紧张、思路不清、手忙脚乱,体现不出真实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救护质量的关键,只有心理素质过硬,才能更好地发挥专长,充分体现救护能力。如何保证野外救护的质量,提高其心理素质,令野战救护人员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这是部队医院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对参加野外救护人员重点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确保了野外救护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为及时掌握救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做好其心理管理,建立了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多项调查研究[2,3]显示,医护工作人员希望通过学习、交流、培训掌握灾后伤员的心理干预和护士面对突发灾难时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等的知识与技能,对以往所学相关知识技能进行整合。
1.1 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邓荆云等[2]调查显示,仅有37.3%的护士表示掌握灾难的心理援助,其余62.7%的被调查者仅对此有所了解。郭健等[3]调查显示,72.1%的医护人员对各种灾难心理障碍的诊治为一般掌握或掌握较差。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常态化。(1)对救护人员首先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应用规范的心理健康测评表,以答题的形式测评、分析、总结有无潜在心理问题,并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观察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解决,做到“心理问题不过夜”。(2)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卫生咨询和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贴近实际,通俗易懂,循序渐进。使救护人员掌握必要的心理卫生常识,提高自我安抚、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让她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才能达到心理健康。
1.2 心理健康服务规范化王丽杰等[4]的研究也显示,野战医疗训练后医护人员的焦虑水平高于训练前。模拟训练即能导致患者的焦虑水平上升,真实的作战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规范化的培训能有助于心理健康。(1)开设野外训练心理服务咨询站,固定心理咨询人员,随时满足救护人员的心理需求。(2)落实心理健康服务责任制,组织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读书看报、交流沟通、听音乐、做运动操,集体座谈等。(3)建立救护人员心理健康档案,将心理活动记录在册,掌握其日常工作和训练期间的心理动态及变化[5],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1.3 心理健康管理人性化参加灾难救护医护人员暴露出多种心理问题,医护人员也希望能够接受心理干预及调适方面的培训,而对于医护人员心理状态调适的最佳途径就是在灾难发生前、灾难发生过程中及灾难后立即对其进行人性化的心理培训,以助其有效应对、保持身心的积极健康状态。(1)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对身心健康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定时组织有益活动,及时提供相关书籍报刊,营造学习训练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心境。(2)提供亲情般的服务,参加野外救护人员基本是边工作边训练,苦累皆有,比较辛苦。要体谅她们的感受,管理中耐心细致,严中有爱,时时处处关心她们,为她们所想,为她们所做[6],让她们以快乐的心情投入工作训练。
心理素质培养不是单一的,应从救护训练实际出发,结合训练进行培养,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2.1 心理素质培养需与体能训练相结合现在的野外救护,包括医疗、手术、后送等技术手段,救治规程严格,设施设备先进,救护人员必须具备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完成伤员救护及安全后送任务的能力。如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良好的体能,就难以完成救护任务。而心理素质又是完成救护任务及各项应急任务的支撑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方面再有优势、体能再好,救护水平也发挥不到极致。为此,体能训练的同时进行心理素质培养,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达到体格强壮,心理健康。
2.2 心理素质培养需与环境适应能力相结合野外救护环境往往不稳定,常会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精良的器材设备应用中也会受到制约。因此,救护人员须有良好的野外生存能力和体能适应能力,而体能适应能力又是应急能力、救护能力、自救互救能力的前提[7]。健康的心理可坚定艰苦环境下生存的信心,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进而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真正做到救护不慌,展得开,救得快,效果好。
2.3 心理素质培养需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急救医学的发展对野外救护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急救专业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高新尖急救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要求救护人员必须具有更为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过硬的操作技能[8]。但仅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关键时刻仍会掉链子;而仅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关键时刻就冲不上去,有心而力不足。只有两者都过硬,关键时才冲得上、拿得下。因此,专业技能培训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也不能忽视,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进行野外救护心理素质培养,对野外救护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以及高新仪器设备的应用,都会起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对救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日常训练质量、急救护理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野外救护理论、野外救护技术等训练、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研究依据。
[1]李巍,舒勤,周明芳.浅谈“野战护理学”学科构想[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5):97-98.
[2]邓荆云,巴瑞琪,李旭光,等.护理人员灾害救护知识调查分析与培训策略[J].护理学杂志,2010,25(10):57-59.
[3]郭健,陈平,柯友洋,等.军队基层人员灾害救援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4):4-5.
[4]王丽杰,苗丹民,严进.野战医疗训练对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8):736-737.
[5]赵名娟,张金涛.军事应激下军人心理应激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3):255-257.
[6]谭西英,高存友,甘景梨,等.某区官兵心理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30(6):439-440.
[7]杜娟,姜管徐,苗京亚.谈改革和发展野战护理的重要性[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3):295-296.
[8]张岚,高秀娟,戴世英.护理急救技能培训方法及效果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0):61-62.
[2016-08-14收稿,2016-09-12修回][本文编辑:吴蓉]
R826.1
C
10.14172/j.issn1671-4008.2017.03.039
济南军区总医院2015年度院长基金(2015HL02)
250031山东济南,济南军区总医院护理部(刘莉,时敏秀);350000福建福州,福建省军区机关医院(陈湘萍)
时敏秀,Email:zsyxpyn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