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的名士气质

2017-04-04 22:24彭泽琴
环球人文地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石鼓岳麓书院周敦颐

彭泽琴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堪称潇湘文化的大本营,历史上那场精彩绝伦的“朱张会讲”就发生在这里。

石鼓书院、城南书院、东山书院、泉书院……遍布潇湘大地的书院,对潇湘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孕育出潇湘人的书香气。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是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他推崇的理学思想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影响了后来的曾国藩、魏源、谭嗣同、毛泽东、刘少奇、齐白石、沈从文等无数名人。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长沙城郊外,湘江西岸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迎来了一场辉煌的盛事: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应书院山长(历代书院讲学者的称谓)张栻之邀,来到书院与其论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论学持续了两个多月,前来听讲的人络绎不绝,据说他们骑来的马甚至饮干了书院饮马池的水。

这场论学可谓一次真正的高手之间的较量,两位博学之士对“中庸”、“太极”、“仁”等当时理学中的一系列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辩论,兴之所至,甚至三天三夜不眠。惺惺相惜的朱熹和张栻没有想到,他们的这次会讲,竟然成为了湖南乃至全国书院和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大事,他们倡导自由讲学之风,开辟了不同学派借书院会讲交流之先河,他们三天三夜论学而不辍,成为后世学子景仰的楷模,而他们在学术上的碰撞,不仅影响了岳麓书院数百年,更对潇湘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潇湘文化的大本营

岳麓山风光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读书山林的钟情之所,也是佛道两家的圣地。唐末五代之时,各地官学在战乱中遭到破坏,岳麓山寺院的僧人就在寺院附近建堂结舍,收留那些远遁山林、躲避乱军的读书人,形成民办教学的形式。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在唐代僧人办学的遗址上正式建立了岳麓书院,并确立了书院由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要素构成的基本规制,当时在书院学习的学生有数百人。宋真宗时期,岳麓书院的首任山长周式得到皇上的亲自召见,宋真宗赐给书院各种儒家典籍、傳疏以及《史记》等官方修订的史书,还有刚刚编订完成的字典《玉篇》和现已失传的韵书《唐韵》。为了表示对书院办学成就的嘉许,宋真宗还亲笔写下“岳麓书院”匾额,岳麓书院因此闻名全国,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岳麓书院曾几经战火,数次面临被破坏殆尽的境地,但把这里当作精神圣地的读书人,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它的原貌,这让后学晚辈们能够目睹它饱经沧桑的面容。

今天的岳麓书院属于湖南大学的下属学院,包括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建国后建立的中国书院博物馆,现存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修建。

书院大门掩映在绿荫之下,以大门为起点,二门、讲堂、御书楼依次分布,位于中轴线中央的,是岳麓书院最核心的建筑——讲堂,当年精彩绝伦的“朱张会讲”就发生在这里。如今,我们仍然能从讲堂内陈列的匾额、碑刻等文物遥想历代学者的风采:康熙御赐的“学达性天”匾、乾隆御赐的“道南正脉”匾、清代山长欧阳厚均亲刻的“忠孝廉节”碑、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书的“实事求是”校训匾额……每一个字,都见证了岳麓书院的辉煌。御书楼是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主建筑,其藏书功能从建成之日便发挥作用,一直延续至今。从宋真宗开始,历代帝王多有赐书,官员、文人也多有藏书赠与,到清代中叶,御书楼已经成为一座大型民间图书馆,直到今天仍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和学生使用。

修竹和桑树是书院最常见的树木,前者寓意了风雅与气节,后者则为提醒学子学习要如春蚕吐丝一般孜孜不倦。绿意盎然的园林位于讲堂和御书楼之间,后世称道的“柳塘烟晓”、“桃坞烘霞”、“风荷晚香”、“桐荫别径”、“花墩坐月”、“碧沼观鱼”、“竹林冬翠”和“曲涧鸣泉”这书院八景多在此间,这些景致与错落点缀在林荫间的船山祠、六君子堂、时务轩等古迹一起,营造出岳麓书院作为潇湘文化大本营的文华与内涵。

百花齐放,文脉绵长遍地开花的潇湘书院

潇湘一带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传统,所以除了岳麓书院,这里还有众多历史悠久的书院,石鼓书院就是其中的一所。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市石鼓山,始建于唐朝,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当时,唐朝处士李宽来到石鼓山,见当地林木葱郁,湘江、蒸水、耒水环绕,景色怡人,便在此结庐读书,后来干脆创建了一所学堂,到宋太宗时期,这所学堂被赐名为“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所在的石鼓山风光秀丽,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地方。诗圣杜甫就曾两度到达石鼓山并留诗数首,韩愈也为石鼓山写下“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的诗句,苏轼、朱熹、周敦颐、张栻等大儒更是多次在此讲学,而从这里走出去的进士、举人更是数不胜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就是石鼓书院最杰出的学生之一。即使到了近代以后,石鼓书院无法满足新型学校的办学需求,但也一直是人们游览、祈祀的风景胜地。不过令人惋惜的是,1944年,石鼓书院在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中被日军付之一炬,变为一片废墟,直到2006年,人们才按照文献记载进行重建,再现了千年学府的风貌。

毗邻岳麓书院的城南书院是潇湘书院中的“后学晚辈”,直到南宋初年才建成。“朱张会讲”之时,城南书院也是两位大儒来往讲学的地点之一。近代以来,书院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涌现出左宗棠、黄兴、陈天华、杨昌济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毛泽东也曾就读于这里。

位于湘潭的东山书院则更年轻,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潇湘文人救国图存的产物。东山书院遵循“实事求是、积极变通”的原则,舍弃了传统书院教学读经的模式,不以科举仕进为业,而是设立了算学、格致、方言、商务四门学科,培养适用人才,以济当时之急,开创了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

而位于酃县的洣泉书院虽然始建于宋朝,但真正扬名天下却是在近代以后。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曾在这里驻扎,毛泽东还在书院亲自指挥了城西接龙桥阻击战。随后的十年间,朱德、陈毅、彭德怀、王震等革命先驱先后率部来到酃县开展革命活动,都选择将洣泉书院作为临时住宿和办公地点。如今,这里是株洲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一书统计,历史上湖南一省的书院多达477所,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且大部分分布在潇湘流域。如此众多的书院,对潇湘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也孕育出潇湘人的书香气。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

潇湘文化源远流长,那些古老的书院就是最好的见证,而从发展之初,潇湘文化便自成一脉,形成了地域性极强的学派,那就是儒家学派,现代学者也称其为“湖湘学派”。尽管它只是一个地域性学派,但从形成之日起,便不断向全国扩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湖湘学派起于北宋,创始人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周敦頤是湖南道州人,因晚年移居江西庐山脚下的濂溪河畔,所以字号“濂溪先生”,在岳麓书院里,还专门修建了濂溪祠,供人祭祀这位伟大的理学家。虽然周敦颐并没有在岳麓书院开坛讲学,但因他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所以成为书院里山长和学生首要祭拜的人。不仅如此,濂溪祠也是无数入湘为官、崇尚理学的人心生向往之地,通往岳麓山的路山高水长,但前往祭拜的人马的喧嚣尘烟,却弥漫了周敦颐逝后的近千年。

周敦颐做过知县、判官、提点刑狱以及知军等官,他为官清廉,并在为官之地建学堂,授生徒。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正如他在《爱莲说》所写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正是他“士君子”形象的真实写照。

同为理学家的朱熹可以说是周敦颐的隔代知己,他对周敦颐的《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等哲学著作推崇备至,对周敦颐理学宗师地位的确立有着独到的贡献。朱熹曾两度到岳麓书院讲学,但那时书院还没有濂溪祠,他没有祭祀先生的地方,终身觉得遗憾。直到南宋庆元年间,朱熹的学说被视为“伪学”,他本人被革去职位和俸禄,他的学生蔡元定也受到牵连,发配为道州监管。朱熹为蔡元定饯行时哽咽着说:“你去道州,也算是一个好的归宿,我一生中数度订正、注解、研究周敦颐的《通书》,却无缘到他的故乡去看看。你到道州之后,一定记得去濂溪书院一趟,看看那里的祠堂是否安好,神龛上的尘埃是否有人拂拭,并代为师添香祭拜。”蔡元定最终了却老师的心愿,代师祭拜了鼻祖,并授徒讲学,但两年后客死道州,朱熹极度悲伤,不久也带着遗憾离世。

周敦颐在他的主要学术著作中大大发展了孔子的理论,并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这是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也是湖湘学派的思想起源。

湖湘文化包含推崇理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包容众家之长、爱国主义等风尚,这种风尚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南宋时期,湖湘学者坚决主张北上抗金,收复中原,不少人投笔从戎,奔赴抗金战场,成为优秀的抗金将领。1275年,蒙元大军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虽仅有数百学生,仍组织了不屈不挠的抗争。近代以后,湘军首领曾国藩、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都是湖湘文化养育的优秀爱国之士。不仅如此,受湖湘文化影响的还有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变革先驱,毛泽东、刘少奇等开国元勋,以及齐白石、沈从文等文化界杰出人士。潇湘大地人才济济,正如岳麓书院大门上那幅“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四字楹联一样,短短八个字,尽显潇湘学子的自信与风流。

猜你喜欢
石鼓岳麓书院周敦颐
周敦颐的岭南诗踪
担负时代赋予岳麓书院的新使命
周敦颐教子:立于诚信,懂得仁爱
千年学府
石鼓书院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周敦颐:左手莲花,右手阴阳鱼
石鼓南迁北归记
陈仓石鼓:大秦帝国的《东方红》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