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煜
隔壁一年级的小姑娘给我看她的“日记”,我把拼音都拼出来,又改正了少量错别字之后,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星期一
今天妈妈又让我带弟弟了。
星期二
今天弟弟哭了。
星期四
今天弟弟把我的本子撕了。
星期五
我和弟弟打架了。
星期日
奶奶让我带弟弟玩。
……
有段时间,各种媒体扎堆儿报道“老大”和“老二”之间的战争,父亲对此颇为不解。他把报纸扔桌子上,跟我嚷嚷:“我就不能理解!兄弟姐妹之间,哪来那么多嫉妒?!那么多恨?!骨肉相连,兄弟相亲,这才是人的本能!”
是。
父亲兄妹五人,如今大都已年近七旬,而且分散在各个城市,难得见面。但常有电话往来,相互间殷殷问候。
偶有相聚,饭桌上,提起儿时往事,大姐如何照拂弟妹,小弟弟如何“捉弄”长兄,如何传递一件衣,如何同享一片肉……笑谈间,尽是融融暖意。
不过呢,转过身来,面对朋友圈里越来越多新晋的“二娃的妈妈”,以及越来越多“荣升”“大”哥哥、“大”姐姐的小孩子,也的确时常听到父母们关于“老大老二在一起就开打”“老二出生了,为什么老大变得越来越不懂事”的烦恼,以及小朋友们或公开张扬,或无意流露地对弟弟妹妹的“爱恨交织”。
实际上,相比几年前一味要求孩子“大的让小的”“你是哥哥/姐姐了,你要懂事”,拥有更开明、更科学育儿观的年轻父母已经在尝试“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努力尊重老大的地位,以及他们对“独占一份爱”的渴望。
以这样的态度为背景,或许也有各种媒体营造气氛的“功劳”,另一些担心在不断生长——
“我能让每个孩子都获得足够的爱吗?
要是孩子们一直不能和睦相处怎么办?
老大会变成一个自私的小孩吗?
老二会一直被欺负吗?”
我想和你一起去看一个“老大”在妹妹到来前后的日常生活,或许,会有答案。
开始,是期待:
小熊很开心。
因为爸爸告诉他,
一件特别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小熊很开心。
因為他就要有一个新玩伴了。
很快,就有失落:
她来了。
一个小妹妹。
她叫安娜。
小熊不能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玩游戏了,
因为安娜在睡觉,
需要安静。
所有的事都改变了。
爸爸妈妈不能陪小熊玩了。
他们要忙。
因为安娜要洗澡、安娜要喝奶、安娜要穿衣服。
他们说:
小熊,你是哥哥了,哥哥要自己玩儿。
他们说:
安娜多么甜美,多么可爱啊。
小熊苦苦思考:
怎么才能让爸爸妈妈
像以前那样爱我?
他也真的很努力……
“她只会咕咕叫,不会玩儿。
为什么爸爸妈妈会觉得她那么好?”
小熊怎么也想不通。
这一大段内心刻画,真切动人,将孩子微妙的、小小的,却绝不应该被忽视的感受呈现出来,让我想到在育儿书上读到的话:
手足相争的核心,是孩子提出的一系列既深刻又普遍的问题:
我被爱吗?是被真诚、绝对地爱着吗?我被需要吗?我有什么特别吗?我有力量吗?如果我的父母爱上另一个孩子,他们会不会不再爱我?他能做的,为什么我不能做?他能得到的,为什么我得不到?
好难的题,虽然,它们其实都有显而易见的答案。
深呼吸一次。
不用忙着给孩子讲道理,如果你和他(她)一起读这本《她来了》,静静读到这里,你怀里的小朋友的内心应该已经得到了很多安慰——
哦,原来他有和我一样的困惑,一样的烦恼。
呃,我也像他这样试过呢。
对孩子来说,获得一个好伙伴,或者更准确地说,获得一个同盟军的作用远比面对一位导师更有意义,因为他能得到“我不孤单”,以及“我不是个坏孩子”的重要结论。
继续读书吧——
他仔细看着安娜。
她也转过头,用那双又大又明亮的眼睛看着小熊。
“她的毛真软,”小熊心里想,“而且一点也不臭。”
“嗨,安娜,”小熊说,“我是你哥哥。”
他问妈妈:
“我可以抱抱安娜吗?”
“如果你很小心的话就可以。”
妈妈轻轻地把妹妹放进他的臂弯里。
安娜比他想得还要重。
到这里,你会不会感觉,自己也被治愈了。
所有那些担心各自归位,找到了去路。
是的,我们可以说,对生物而言,竞争生存资源是本能,力量斗争是本能。但是,爱与关切,也是本能,是进化赐予人类的独特的礼物。
爱不用分,爱会不断生长,只要有土壤,有空间。
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对家庭而言,都是一次新的,爱与被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