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艳
周一的早晨是比较郁闷的。
儿子穿个小裤衩,横在大床上撅嘴示威:哼!今天我不要上幼儿园!我立在床头,面带微笑,内心却万马奔腾:哼!老娘今天还不想上班呢。
“妈妈,你让我再休一天假好不好?”
“不好。”
“如果你不让我休假的话,我就不穿裤子去幼儿园。哼!”
“那你就光着去好了。像大卫那样,让小朋友们都来看看你的光屁屁。”我一边叠被子一边回答他,语气很闲适。
十秒钟的沉默后,儿子调整了他的谈判策略。
“妈妈,如果你让我再休一天假的话,我今天就不去游乐园玩蹦床了,动画片只看两集,晚上也自己乖乖睡小床。”他说完,偷偷地瞄了我一眼。
哎呦,这不全是我希望的嘛!
对自己的目标锲而不舍,懂得抓住对手的核心诉求,硬碰不成立马巧取,如果是在谈判席上,他赢了。
我和老公对望一眼,心中竟有些窃喜。
但是,这样的局面不能让儿子的外公外婆看见。因为,在他们看来,敢和父母顶嘴,敢讨价还价,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是呢,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父母拥有绝对的权威,说一不二。“听话”,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褒奖。
站在他们的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家里孩子多,永远都有干不完的活。忙和累,造成了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和精力去探究孩子们的小脑袋里究竟在想些啥。因此,秩序就变得很重要。他们需要制订规则,而孩子们只需负责执行即可。敢挑战权威和秩序的,拉出去胖揍一顿就好了。
于是,我们都成了守规矩的乖巧孩子。即便有些小性子,也只会在信赖的人面前偶尔发发,即便发出来,也是含蓄得紧。经常,悄无声息地就被湮没在人海里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变成这样。
我希望他做任何决定时都能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听见风就是雨;当自己的想法与权威产生碰撞时,我希望他能够大胆地说出心中所想,而不是让它在心中蠢蠢欲动直至憋死。
不过,这个事情执行起来可没那么顺利。
为了锻炼他的主见,去超市购物,我往往会让他在琳琅满目的零食架面前挑选一样自己最想买的,只能挑选一样哦。
看着他拿起这个放下那个,眉头紧皱左右摇摆的样子,我心里暗爽。不过,儿子的心情却是复杂的。不能一口气得到所有想要的,有些沮丧。但比起我买一大堆零食任他挑选,这种“通过精心挑选并忍痛放弃其他”而得来的东西似乎更有“获得感”。
当然,他时常会有看走眼的时候,比如,买了包装漂亮但却不是自己喜欢口味的冰淇淋,想要重新挑选却遭到拒绝时,他会很沮丧,但下一次,他会避开那些华丽的包装,并在下手前反复跟老板确认是不是他想要的口味。
是的,他在做决定时更慎重了。更让我意外的是,他居然学会了“反击”。
比如,当我捧着手机刷个不停时,他会让我做选择:妈妈,你要么陪我画画,要么陪我看动画片,你必须选一个!只能选一个!
比如,为了锻炼他独立自主,我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我下班回家累得直接在沙发上“葛优瘫”想让他帮我拿拖鞋时,他也会学着我的样子说:不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好吧,自己刨的坑,忍着痛也得往里跳。
和别的妈妈交流这种育儿理念时,她们有的会说:有个听话的孩子多好,你简直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不要把孩子的“讨价还价”当成洪水猛兽,只要把握以下这些原则,既不会被熊孩子耍得团团转让局面失控,还能充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首先得明确底线,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可以讲条件,哪些不行。
在我们家,儿子非常清楚这些事情我们是绝对不会跟他妥协的,比如按时睡觉,吃饭的时候不许看动画片,有好吃的必须全家人一起分享,不能吃独食等。而有些事,比如先收玩具再看动画片,还是看完动画片再收玩具,这类“小事”,他拥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权。
小孩子精明得很。跟你过几次招,就会很明确地知道,哪些事情是爸爸妈妈做主,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这样,大方向由你把控,孩子也能偶尔尝点“甜头”,可谓双赢。
#规矩定了,就不要随意更改。
朋友A快要被她家的闺女给烦死了,因为,无论她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小丫头至少要花半小时来跟她讲条件。
据我观察,A也不是不给闺女立规矩,但他们家的规矩特别“灵活”。她说必须坚持每天上幼儿园,可只要遇上刮风下雨天,她就会心一软,答应孩子在家玩。她说闺女有虫牙不能吃巧克力,可如果遇上心情好,她甚至主动提出来要给孩子买巧克力……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擅长察言观色的生物。一旦他意识到你是一座可以随时攻破的“碉堡”,他就会想尽办法去冲锋,并且以此为乐。你率先缴械,就不要怪“敌人”炮火太猛。
#建立“攻守同盟”,切不可内讧。
为了纠正孩子爱吃零食的坏毛病,S想出了很多办法,也给孩子立了很多规矩。但她最近发现,任何她不允許儿子吃的东西,婆婆都会偷偷买给他吃,完了还要来一句“千万别告诉你妈”。
我跟她说:如果你们家继续这样两套领导班子,队伍永远都别想带好。
小孩子猴精猴精的,不用别人教他们也知道从哪儿打开缺口。在给孩子立规矩这件事情上,如果标准太多,或者标准不一致,那不如不立。
#比“交换条件”更重要的是你对孩子的认可和鼓励。
临睡前,老公教儿子背《静夜思》,并承诺他,背会了就带他去游乐园玩。我当即阻止他,朗诵唐诗是一个非常好的亲子互动,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为什么要用“去游乐园”这么俗气的手段来作为交换呢?
很多家长以为,如果能承诺给孩子一些“好处”,他们做起事情来会更积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若是经常主动跟孩子谈“交换条件”,会让孩子以为,按照父母的要求来做事,理应得到“报酬”。长此以往,原本孩子很喜欢做的事情,一旦你的好处没给到位,他反倒没了做事的积极性。另外,比起物质奖励,精神上的鼓励和认可更能激发孩子做事情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