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瑩
案例重現
2014年成立的OFO目前在20個城市中投放單車7萬輛,以校園市場為主;
2015年成立的摩拜單車計畫2016年在上海投放單車10萬輛,以一線城市街區為主要市場;
成立於2016年的小鳴單車和優拜單車均選擇同時步入校園和城市街區市場,優拜單車首批便計畫投放單車8萬輛。
日前,永安宣佈推出無樁共享單車「永安行」,永安的入場無疑再一次證明共享單車市場競爭的白熱化。
不可否認還會有資本和創業團隊加入進來,但最終共享單車會走向何方?是否也會像專車領域一樣,其中一家一統天下?
據騰訊科技數據,諮詢公司Roland Berger預測到2020年,全球共享單車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0%,市場規模將達到58億美元。單車被稱為是出行領域最後的一塊大蛋糕,毫無疑問,OFO和mobike(摩拜)已經成為領導行業的兩端。OFO僅在2016年就獲得了5輪融資,僅僅是C輪融資就超過了1.3億美金。摩拜在2016年9月也完成了上億美元的融資。除此之外,優拜單車也公佈了A 輪融資1.5 億元。野獸騎行、騎唄單車,Hello Bike 等在相繼宣佈融資資訊並進入共享單車。共享單車逆勢成為了這個資本寒冬期最熱的投資領域。
在海外,共享單車同樣是一片火爆。Next Bike在全球80多個城市都有網點,在歐洲有超過20000個單車泊位。以花旗集團(Citigroup)命名的Citi Bike,是美國最大的公共自行車系統。除了花旗在5年支付4100萬美元之外,萬事達也贊助了650萬美元。Citi Bike獲得了美國最熱門的健身房Equinox和其母公司Related Companies等投資,公司名字更新為Motivate。
相比於美國的Citi Bike而言,德國的Call a Bike的規模就要小一些。經德國鐵路數據統計,已有超過45萬人次登記使用租車服務,超過250萬次使用,每年40%的速度增長。在英國,Santander Cycles租賃單車的模式覆蓋了570個街區,使用人數從2007年的幾千人增加到現如今的220萬使用人次。
共享單車到底在競爭什麼?
正如梅花天使創始合夥人吳世春所說:「想進入這個共享單車市場的財務和戰略投資人非常多,目的各不同,有為自己產品提供協同效應的,有低價獲取用戶數據的,有希望獲得高頻用戶入口的,為財務創新提供工具和場景的……不一而足,估計唯一大家都不提的是如何賺錢。」
同樣是出行領域,共享單車和之前火爆的專車在很多方面都有高度的相似性:
第一,同樣是關注城市的出行,不過單車的活動半徑和場景相對簡單,一般聚焦在類似與地鐵口與社區或辦公室之間的短距離出行。但由於價格低,便捷,可能覆蓋的人群更加廣泛。
第二,同時共享單車具有天然的移動支付場景,後期發展必將會是移動支付的重要場景之一,即成為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
第三,短距離出行由於使用頻率更高,門檻更低,在擁有大量的用戶時,他們也有可能推出其他共享服務,進而進入全領域的出行服務。
在使用和發展上,共享單車與專車有相似之處,只有足夠多的車輛,覆蓋到足夠多的網點,用戶隨時隨地可以用車,才能形成自己的網路與入口優勢。OFO和摩拜憑藉著單車數量、用戶數、訂單量已經成為了共享單車圈的兩大巨頭,但這兩新生巨頭卻也有差異性。
在初期,摩拜單車一輛單車的費用高達6000元(人民幣,下同),儘管逐步降低,但仍達到3000元左右;而OFO一輛車的成本在300元左右。一般意義上的共享經濟,是通過互聯網這個媒介,整合線下的暫時閒置的物品、勞動力等資源,從而讓所有者獲得一定報酬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如果僅僅是依靠自己生產,投放,最終的模式還是擺脫不了B2C的單車租賃模式,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單車共享。
如何高效且低成本的擴張,成了搶占整個市場的關鍵,OFO在自己投放單車的同時,採用的是共享模式,讓更多人把自己的車共享出來,用分享的模式來進行擴張。這種模式可以啟動存量市場,減少單車的投放,同時降低擁堵。目前中國大陸有3億多輛自行車,如果OFO共享計畫順利實現,最終撬動城市裏存量的自行車數量將非常客觀。
共享單車將是下一個專車翻版?
雖然新入局者不斷,但市場尚未飽和,「互聯網+」的共享出行模式依然會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和迭代。根據騰訊研究院發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大陸共享經濟規模約為1644億美元,占GDP的1.59%;而英國共享經濟規模在2013年已占GDP的1.3%,美國共享經濟規模在2014年已占GDP的3%。對比可看出中國大陸的共享經濟發展存在巨大潛力。
到目前為止,雖無清晰的市場份額統計數據,但業內普遍認為OFO與摩拜單車在當下基本屬於平分共享單車市場。據了解,OFO單車以用戶分享和回收舊車為主,單車成本為200元上下,使用押金為99元,租金對於非在校學生和教師是每小時1元,在校學生和教師是每小時0.5元;摩拜單車更加側重科技自主研發,隨著產品的更新換代,目前單車成本降到1000元以內,使用押金為299元,租金對於普通用戶是每半小時1元。
共享單車成本較高、使用費用較低,業內對其盈利模式眾說紛紜,但普遍認為行業處於起步期,運營和盈利都存在一些難題。
國泰君安分析師陳融表示:「雖然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在不斷完善,但變現模式已較為清晰,企業針對『使用押金』一項進行合理使用就可以產生良好的收益,足以支撐維護成本;而且共享單車與打車平臺相比,紅包補貼額度較小,這意味『燒錢』並不多;另外單車利用率較高,摩拜單車使用率為平均每天6次,大約500天就可以賺回成本。」他認為共享單車發展潛力不容小覷,在運營後期還可以進行較多豐富的行銷活動,例如,車身廣告就是可以發展的一大領域。
根據市場回饋顯示,在眾多共享單車企業中,價格並不是用戶首要的考慮因素,而被用戶體驗所取代。摩拜單車2016年11月16日對原版單車車身的改進以及功能的更新都是為了完善回應系統,優化用戶體驗。陳融認為,摩拜單車僅3個月就推出更新版,預計將會全面提高覆蓋率並直接與OFO形成正面衝擊。
此外,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預計共享單車或將在2017年年初迎來洗牌,在此期間各家企業融資將會較快完成。由於此類規模經濟的行業不適合多家企業共同發展,當下存在的共享單車企業大部分將會被淘汰。未來隨著道路的改善和商業模式的完善,共享單車極有可能會出現一家獨大的情形,而用戶體驗和覆蓋率則是重要的評判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