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对我国乡村民间组织发展的解释

2017-04-03 21:10:22乔运鸿龚志文刘聪慧
关键词:民间组织非政府主体

乔运鸿,龚志文,刘聪慧

(1.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资源依赖理论及其对我国乡村民间组织发展的解释

乔运鸿1,龚志文2,刘聪慧1

(1.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2.中国人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在资源约束下,乡村社会面临着人口、环境、安全、贫困等诸多问题。乡村社会的这种治理困境要求必须激活乡村民间组织等资源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善治。资源依赖理论视阈下,组织间基于资源形成了不同的依赖关系,在依赖关系网络中组织依据关系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进行资源的获取、转化和使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我国乡村民间组织的资源依赖网络中包括政府、企业、村两委、非政府组织等多个资源主体,在资源依赖实践中形成了共生均衡型依赖、共生非均衡型依赖、竞争均衡型依赖、竞争非均衡型依赖的关系类型,乡村民间组织可采取政治回避、合作、疏离等多种发展策略实现自身的存续。

资源依赖理论;民间组织;乡村治理

一、乡村社会的治理困局呼唤多元化的资源主体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社会的不可治理性与政府治理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各种社会问题“井喷式”爆发。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有限的治理资源主要集中于城镇的现代化及其治理,加剧了农村社会不可治理性的程度。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面临诸多问题:(1)土地资源问题:土地流转、征地拆迁、宅基地变更、粮食安全问题、耕地弃置和污染问题、农业集约化生产问题;(2)人力资源问题:留守儿童、农民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义务教育问题、计划生育问题、农村养老、农民健康问题;(3)文化资源问题:道德滑坡、城镇化中农民身份认同问题、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4)社会政治资源问题:群体性事件、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农村金融问题、户籍问题、农民贫困问题、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等等。

纷繁复杂的农村社会问题说明当前农村的治理机制尚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学者们从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这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阵痛,需要从法律制度、政策扶持、财政倾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给予农村以关怀。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策略只能起到短期的缓解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在治理思潮成为一种流行的现实背景下,理论界和实践家纷纷将目光转向以乡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多中心治理模式,试图超越乡村社会行政治理的单中心传统,吸引政府、社会、企业、公民等主体的资源,形成乡村治理的多中心格局。这一格局的构建并非由政府“自上而下”单一主导完成,而是一个政府“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社会民众的“自下而上”的“基层营造”相结合的过程。

乡村行政“单中心”治理传统是历史的产物,是适应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管理的需要而生的。在乡村治理中,政府是动员主体,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将政府、村民、村基层党组织等主体硬性整合,再参与到乡村社会管理中来。这种模式内在设置了高低两个不对等的层级:以政府为主体的管制层和以村民为主体的被管制层。政府遵循“主体-客体”的管理逻辑,将村民等视为管制的对象与公共服务被动的接受者,注重从意识形态层面对其进行教化和改造,但却忽视了村民个体的多样性,弱化了村民权利的主体性。而且,公共事务的决策权是在等级制的命令链条中组织起来的,具有一个单一的终极权力中心。[2]这种决策制度结构的封闭性、决策知识的专业性、决策程序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等让民众对决策“望而生畏”,民众不知如何了解决策、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参与,决策的目标是实现官僚体制利益的最大化,强调政治统治的功能。

而“多中心”的乡村治理格局则是适应时代需求对传统制度体系的一种变迁,它在政府行政动员能力下降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唤醒村民和乡村自治组织的主体性意识,实现村民的自我动员和自主治理。政府的“主体-客体”的管制逻辑让位于“主体-主体”的合作逻辑,原有“中心-边缘”的政策主体结构被打破[3],村民对村庄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性地位得到认可和尊重,村民和社会其他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空间得到极大释放。乡村公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不再以封闭、神秘的政府为中心,而是以开放、共享的多元主体合作为中心,增加“公共福祉”、实现“公共利益”、发扬“公共精神”成为政府、社会和村民的共同目标。

可见,乡村治理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过程既是建立良好政府的过程,也是公民自发组织和自由选择公共秩序的过程。然而,在中国“议行合一”的威权体制下,研究者对构建良好政府的关注要多于对公民自主治理的关注,对以村委会选举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发展的关注多于对以农村民间组织为核心的自治的关注。关注视角的差异,使得理论探索者与践行者对基层政府治理、基层政府角色变迁、村委会选举等投入较多热情,而对于乡村自治组织的萌生、乡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乡村公共精神的培育等关注较少。如此,导致了在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的构建中,以政府为主体的公权力过于强势,以村民及其自治组织为主体的私权利过于弱势,而且对于发展和培育乡村自治组织产生了支持和批评两种对立的观点,限制了乡村多中心治理进程的推进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学者的墨迹和实践者的情怀多聚焦于城镇非政府组织的培育、设立和发展完善,对于城镇非政府组织的关注又多集中在体制内的非政府组织,似乎忘却了正蓬勃兴起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乡村非政府组织,更不用说“默默无闻”的乡村草根非政府组织(乡村民间组织)。因此,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乡村民间组织的发展都被视为边缘性的事务而得不到该有的重视和关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农民的利益主体意识、政治主体意识日益提升,自治诉求亦不断增强。他们要求享有自由发展经济的权利、平等待遇的政治权利、公平公正的社会权利等。尽管户籍限制、城乡二元视角使得农民被烙上了落后、愚昧的先赋印记,农民的主体性在现实中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自发成立自己组织的愿望和行动。

这里将运用资源依赖理论,从资源的视角来分析乡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变化。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资源依赖理论,是组织理论丛林中重要的流派之一。尽管这一理论最开始被用于解释经济市场中企业之间竞争的态势和策略,但在社会日益网络化和资源化日益弥散化得今天,资源依赖理论的理论假设、理论基点、解释能力和影响超出企业类组织领域,拓展到更加广泛的组织场域中。资源依赖理论新颖的分析视角、开放的理论胸怀、严密的逻辑论证和自觉的现实关怀为解决各种组织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指南。

二、资源依赖理论的演变轨迹与理论基点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把分散的个体组织起来能更有效地应对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性策略之一。国内外理论界历来重视对组织的研究,一般认为人类对组织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封闭独立的组织观、注重组织与环境关系的开放组织观、同时关注组织自身和组织与环境互动的组织发展观。[4]

封闭组织观的典型代表是韦伯的科层制和法约尔的科学管理机制,此组织观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人的理性能力和组织的理性能力是无限的,将组织和人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其关注点集中在组织绩效的提升和组织目标的达成。即对组织的分析集中于单个的组织体及组织内部环境。且组织和环境是脱离的,不是组织内嵌于环境之中,而是环境内嵌于组织内部,环境因素仅是影响组织绩效的一个微小变量,组织的资源获取、决策实施、监督反馈等活动都是可控的,都是理性所能预见到的,此组织观念适应了当时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需求。西蒙认为行为体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组织的理性设计并不必然能提升组织的绩效,组织成员并非是丧失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工具;梅奥指出组织绩效的提高依赖组织内部舒适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高的组织文化认同,依赖组织外部人、财、物、信息、关系等各种资源的配置程度。

因此,随着人们对这种封闭组织观的日益不满,对组织的关注焦点由内部转向外部,开始重视研究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们意识到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组织会受到其外界环境的制约,组织和环境之间呈现出一种依赖性关系。学者们在对封闭组织观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开放的组织观,主要代表理论有:资源依赖理论、组织生态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组织网络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战略选择理论等。开放组织观认为组织是内嵌于环境中的变量,影响组织的因素超出了组织的控制范围和能力,组织与环境中诸多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而变量之间关系的属性取决于关系的对象、对象的特征、制度规则、资源分布等等多种因素。在这些开放组织理论中,资源依赖理论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组织间关系分析方法[5],有效地解释了不同组织间的资源交换、权力配置、策略选择等活动。

资源依赖理论的理论渊源是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交换理论。爱默生和布劳将社会交换界定为“社会交换是针对他人做出报答性的反应而发生,反之就不发生。”这种交换行为的发生须具备两个条件:目标只有通过互动才能达成,行为主体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策略;通过交换才能实现权力的分化,构建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结构,行为体才能获得自身需要的资源。[7]如此,组织间的关系就演化为一种基于资源交换的权力关系,学者也开始将组织权力看作是组织对其他组织掌握的资源依赖的一种函数审视,推动了资源依赖理论的发生和发展。

资源依赖理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塞尔兹尼克对罗斯福新政中田纳西流域管理项目的研究《TVA and the Grass Roots》(Selznick,1949)。他发现,在公共工程项目实践中,因工程而新设的组织会对当地原有组织构成资源性的威胁,招致原有组织的抵制和排挤。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为了更好地推进这些公共工程项目,采取了吸纳当地组织精英的策略,实行权力分享、利益均沾。塞尔兹尼克指出了组织的独立控制与社会嵌入之间的两难困境,他认为外界环境视为组织障碍的重要来源,组织的发展壮大必须摆脱环境的制约。但劳伦斯、卡茨、汤普森以金融资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塞尔兹尼克的观点做了修正性的理论发展,不仅看到了环境对组织的影响,还强调组织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依赖关系分为竞争、联盟、嵌入三种类型。[10]

在先前理论家努力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菲佛和萨兰基克(Pfeffer&Salancik)出版了他们的著作《组织的外部控制:一种资源依赖的视角》,系统地阐述资源依赖理论。在该书中,作者将组织视为一个具有复杂利益的联合体,认为组织面临的外界环境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超出了组织的控制能力,同时环境中也蕴含着组织所缺乏的各种资源,组织必须从环境中获取缺乏的资源。组织间资源相互依赖的特性产生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组织为了占据控制的有力地位,就积极采取诸如联盟、吸纳等多种策略,由此形成了组织发展的战略。

资源依赖理论将组织分析的重点从组织内部转向组织间关系层面,对于处在复杂环境中的组织而言意义重大,故该理论得到迅速地应用和推广。具体而言,资源依赖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1.资源依赖理论的假设。组织是一个利益集合体,生存是组织的首要使命;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种资源,组织内部无法全部解决这些资源;环境在组织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组织所欠缺的资源;尽管环境制约了组织的发展,但组织可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获取组织所需的资源;环境中不同组织之间基于资源的依赖而产生了权力关系,这是组织生存的基础。[11]

2.组织间资源依赖的类型。Thompson[12]依据组织资源的特性将依赖分为内生依赖和外生依赖两种,内生依赖是指组织之间的资源具有内在关联性,存在着前后相继的生产与再生产关系,外生依赖是由于组织间资源的非相关性和互相不可替代性所引发的。Pfeffer&Salancik[13]基于企业类组织间的资源依赖关系提出了两种依赖类型:竞争性依赖和共生性依赖。竞争性依赖是针对在同一市场领域中运行的企业组织,这类组织间既存在着相互竞争,也存在着共同利益,既有对立冲突,也有协商合作;共生性依赖则针对同一市场但不同领域却又相互联系的组织,组织间不存在竞争,且组织会从相互依赖中获益,但这种分类却不能解释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等更广阔领域内的组织依赖。Madhok[14]在对前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性依赖和过程性依赖的分类观点,结构性依赖是一种稳定的依赖,指组织间在人员构成、利益结构、资源占有等方面纵横交错,相互倚重和影响;过程性依赖取决于组织间分工的复杂性和重叠性,由于生产过程的相近,导致资源的结合具有专有性和唯一性。

3.组织间资源依赖程度的决定因素。组织之间的依赖程度受三方面的影响:首先是所缺资源对组织甲的重要性程度,重要性程度和依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其次是占有该资源的组织乙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和意愿,当组织乙的控制能力和意愿越强时,甲获得资源的难度和成本就越大,依赖性程度就会越高,反之则越低;第三是资源的可替代程度,当组织甲稀缺某种资源,且组织乙对这种资源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时,如若甲能够获得该资源的替代资源,那么组织甲对组织乙的依赖程度就不会很高,因此替代资源的可得程度与依赖程度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但这种依赖并非是单向度的,它往往是双向或是多向度的,组织之间可以通过资源的互换实现依赖的互换,从而保持既有的依赖强度不变。[15]

4.组织依赖的策略。组织是具有能动性的行为体,面对由依赖而产生的被控制境况时,组织会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减轻依赖和增强自身的独立自主性。组织的依赖策略包括:(1)顺从和适应,面对环境的压力和其他组织的控制要求,组织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来顺从外界的控制,适应环境的压力;(2)控制投入产出的交易成本,通过组织内部的革新和生产过程优化,吸收和转移部分资源依赖的压力,减弱组织的依赖性;(3)将外部资源内部化,如企业间的并购、合资,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转化为对内部资源的使用和配置;(4)增选法,也即让渡部分的决策权和隐私权,吸纳组织外控制着资源的精英为组织成员,掌控资源交换的稳定性和提高资源交换的可预见性;(5)建立联盟,这是一种抵制性控制策略,通过联盟增强组织的实力和影响力,改变环境和控制的压力,如反垄断联盟等。

三、组织资源依赖的实现机制:资源网络与策略建构

资源依赖网络是组织资源依赖模型的实现机制,其主体是共同场域下的不同组织,网络的纽带是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故资源依赖网络的本质是一种组织间的资源关系。但这种资源关系并非简单的资源获取和资源供给,而是各个组织围绕着资源所形成的一种资源系统。凭借这一系统,组织获取、转化和使用资源的能力超出了单个组织所具有的禀赋,组织经过长期的互动和博弈,逐渐将资源获取、转化和使用的程序、规则、道德等方面制度化。故资源依赖网络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在组织间的配置效率,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利益的实现。

(一)资源依赖网络的特性

资源依赖网络如同治理网络一样,都有自身显著的特征。资源依赖网络独有的特性使之与其他网络区分开来,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清晰地把握组织的资源依赖网络。具体而言,组织的资源依赖网络强烈的表现出如下特质:

1.资源的确定性。资源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组织建立控制或被控制的前提。资源依赖的关键是各种资源,故资源的确定性是组织资源依赖网络的核心特征。资源的确定性是指组织所依赖的资源具有明确的指向,能够区分出资源的性质、资源的主体、资源的信息,包括资源边界的确定性和资源信息的确定性两方面。

首先是资源边界的确定性,边界的确定性是资源确定的前提,它分为资源的范围边界和资源主体边界。资源的范围边界是指该种资源的物理界限在哪里。如居家养老为功能的非政府组织,其服务对象仅是那些鳏寡或者贫困老人,这个边界往往是通过老人的年龄、是否有儿女、经济状况等条件加以衡量和规制。因为,有的老人的养老需求是可以由家庭和政府解决的。资源范围边界的清晰界定对于提高民间组织资源的瞄准率大有益处,故民间组织常以会员的形式划分资源的范围边界,会员身份即意味着资源身份。

资源主体边界是指组织所依赖的资源其主体到底是谁。资源和主体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简单相关关系,可能一种资源由多个组织主体在不同阶段上所有,也可能一个组织拥有多种关键性资源。科斯定理指出,产权的清晰界定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确定资源的资源主体边界,才能找准组织的资源互动主体,提高资源获取、转化和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其次是资源信息的确定性,资源信息是指关于资源的特点、性质、形式、资源主体的特征、议价渠道等方面的知识。资源信息的确定性是组织进行资源获取、转化和使用的前提,如工厂引进了一台先进的机器,但却不会使用,这就是没有做到资源信息的确定性所致。当然,信息资源也是组织的重要资源之一,对资源信息的确定亦是一种信息资源的获取、处理和分析。但在网络化的今天,信息的数量超出了个人和组织承受的能力,组织如何确定对资源获取有用的信息呢?一方面是与资源直接相关的信息,如资源的特点、形式等;另一方面是与资源主体直接相关的,如组织的议价能力、组织的文化风格等。

2.依赖的多元性。组织的环境纷繁复杂,组织所需的资源多种多样,故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间的资源依赖是多元的。即一个组织可能会对环境中的其他组织产生多种资源的依赖,一个组织也可能被环境中的多个组织产生资源依赖。依赖的多元性使得组织间的资源关系如一张密切相关的网络,组织是网络中的结点,各个结点之间的连线就是不同种类的资源。因此,依赖的多元性是资源依赖网络表征性特征。

3.权力的多向性。权力多向性是资源依赖多元性的延生,资源依赖理论认为资源依赖的本质是权力的控制,拥有资源即意味着拥有自主性和对外界环境的控制力,拥有资源越多,这种自主性和控制力就越强,这也是激发组织积极获取、转化和使用资源的动力之一。故权力的多向性是资源依赖网络内在隐含的特征。

具体而言,权力的多向性是指资源依赖网络中权力在不同组织之间的运行是具有多个方向的,权力的方向有单向的、双向的、多向的。例如组织A依赖组织B,则权力方向是B对A的控制,但同时组织B也对A有资源依赖,则A也能够控制B,但这种双向的权力并非完全对等的,可能A对B的依赖性要大于B对A的依赖性。再如组织A资源依赖组织B,组织B资源依赖组织C,则权力方向就有三个向度:B控制A、C控制B、C控制A,但组织C可能对其他组织有资源依赖关系,被其他组织所控制。权力的多向性反而降低了单一组织控制其他组织的能力,保持着不同组织之间的一种权力均衡的态势,有利于构造和谐稳定的组织发展环境。

(二)建立资源依赖网络需要回应的资源问题

尽管资源依赖网络的建立是组织自主性的行为,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建立活动是随意性。资源的稀缺性促使资源依赖网络的建立是在对组织资源问题清晰界定和明确回答之后完成的。具体而言,资源依赖网络的问题结点如下:

1.所需要的资源是什么?组织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关系资源五大类。一方面资源是有限的,组织不可能获得所有资源;另一方面即使某些资源是可得的,但这些资源对组织而言也并非是有用的和需要的;再者组织都有一定的资源基础,而不是缺乏所有五种资源,组织所欠缺的仅仅是其中的部分资源。因此,需要根据组织基本资源需求、组织的发展性资源需求来确定组织的资源需求,也即组织所欠缺的资源是什么。

2.资源的价值大小如何,是否稀缺?确定了组织的资源需求之后,接着需要回答所需求的资源对组织的价值性大小如何。对组织而言,所需求的资源价值有大有小,尽管某些资源对组织是稀缺的,但这种资源的价值很小,组织为了获取这种资源,需要付出远远超出该资源价值的资源,那么获取这种资源就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明智的。相反,当所需资源价值过大,超出组织所能企及的范围,组织也无法获取。如草根非政府组织所欠缺的合法性资源,在目前的政治生态下是组织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的,只能通过行为的合理性来弥补身份合法性不足的问题。

3.稀缺的资源是否能够在组织内部得到解决?尽管组织欠缺某种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组织就会对其他组织产生依赖。因为,所需求的资源有两种解决渠道,一是资源的内部解决,一是资源的外部依赖。在资源依赖理论看来,组织及其成员所拥有的资源都是组织的可利用的资源,故当有资源需求时,组织首先审视组织及其成员的资源储备,看所缺资源能否通过内部渠道解决。首先强调资源的内部解决,是因为资源依赖理论认为,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会导致组织让渡部分的控制权,其他的组织对自身的控制力就会增强,也即组织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会降低。

4.稀缺的资源是否可替代?假如所稀缺的资源无法从组织内部解决,必须从外部获取时,也并不能必然决定组织会对外界产生依赖。这时需考虑的是,所需求资源的替代性如何。当资源的需求弹性越大,其替代性就越高,反之资源的需求弹性越小替代性就越小。假如组织所欠缺的资源替代性较高,组织便能使用其他资源化解对其依赖。反之,若所欠缺资源替代性低,或是无法用其他资源替代,那么组织就必须走资源的外部依赖路径,这时组织就会产生资源依赖。

5.组织与稀缺资源主体之间是否存在竞争?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是资源的主体,也即组织是具有能动性的行为体。组织之间在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存着差异,继而在能力、控制力等方面有着高低之分。一般而言,在同一场域内,组织之间的关系以竞争性关系为主,在不同的场域内,组织间的共生性关系要大于竞争性关系。组织之间的竞争包括基础资源的竞争、地位的竞争、市场的竞争、产品的竞争、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竞争等等。但竞争并不等同于完全对立,竞争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显竞争。组织要考虑所需求资源的资源主体与自己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是竞争关系还是共生关系。因为,资源依赖理论指出,不同关系下的资源依赖,需要运用不同的应对策略。

6.组织与稀缺资源主体之间地位是否均衡?在确定组织间竞争关系和共生关系的同时,还需要审视组织间的地位是否是均衡的。例如,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组织间的地位就是非均衡的,政府的地位要远高于民间组织,政府对民间组织的控制力较强,而民间组织对政府的生存性依赖较高。组织间的地位均衡体现在身份地位、资源地位、经济地位、知识地位、人力能力地位等方面,但这种均衡并非是绝对的实力对等,均衡是一种弹性化的均衡。均衡的组织间,任何一方的控制力都无法对另外一方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绝对性的威胁。同时,这种均衡也并非静态的均衡,而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均衡,组织间的均衡随着资源的获取、使用和转化而表现在组织能力方面而出现变化,可以由强变弱,亦可以由弱变强。

(三)建立资源依赖网络的步骤

如前所述,组织资源依赖网络的建立尽管是自主自为的行为,但更是一种客观、系统、富有逻辑性的过程和步骤。资源依赖网络的建立并非一劳永逸,它是一种动态更新的过程,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建立相应的资源依赖网络。同时,资源依赖网络的建立并非一厢情愿的事情,它是组织之间在长期的资源博弈、互动中不断进行改进和修正的过程。一般而言,建立资源依赖网络的步骤有三个环节:

1.组织资源评估。组织资源的评估是组织资源状态分析的过程,包括对组织内部资源的评估和组织外部资源的评估。组织内部资源评估是指对组织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关系资源进行审视,评估的主要目标是确立组织的资源优势和资源短缺,识别组织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资源评估是指探究组织所依赖的资源信息,评估外部拥有组织所缺资源的主体的议价能力、交换策略、交易成本和收益,外部资源评估的目的是识别组织获取所依赖资源的可行性。评估的方法可以运用和借鉴管理领域内的多种方法,诸如SWOT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等。

同时,组织资源评估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高估组织的资源状态,也不能刻意压低组织的资源状态。资源评估是一个了解组织内外部资源优势与劣势,把握机会,规避威胁的过程,资源评估更是发展组织共识,确立组织法规和使命的过程。通过评估,组织上下对自身的资源现状达成共识,将对需要依赖的资源的获取、转化和使用作为组织的使命和目标之一。资源评估也是建立组织关系网络的过程,通过评估能够清晰界定组织的利害关系人等资源主体,从而才能制定组织关系的建立、维护和发展策略。

2.资源依赖建立。资源依赖的建立是在资源评估基础上界定依赖类型的过程,也是将资源依赖网络文本化和规范化的步骤。资源依赖建立是将组织的依赖类型明晰化,让组织清楚自身对哪些外部组织产生着怎样的资源依赖状态,如我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资源依赖类型有四种:共生均衡性依赖、共生非均衡性依赖、竞争均衡性依赖、竞争非均衡性依赖,资源禀赋不同的草根组织会与政府形成不同的依赖类型。资源依赖网络的建立是通过回答问题结的方式进行的。

3.选择依赖策略。资源依赖的建立并不能保证组织能够在资源互动中获得成功和优势,恰当的资源依赖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如组织原本是产生了A种依赖,却采用了B类策略,这种南辕北辙的组织行为不仅不能增加组织的资源优势,反而会浪费大量的宝贵资源,甚者影响组织的生存发展。在资源依赖建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形成依赖的策略选择网络,网络中分为组织内的资源场域和组织外的资源场域,组织内的资源场域中组织实现资源的自给,在组织外的资源场域中组织需要资源依赖。而且,外部资源场域中明确显示出组织所依赖的具体资源、所依赖资源的资源主体、对各种资源的依赖类型及相应的依赖策略选择。

四、资源依赖理论对乡村民间组织发展的解释及其适用性

当前,大量的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勃勃兴起和发展壮大,而中国特色的双重管理体制造就了民间组织与政府之间,民间组织之间特有的依赖关系,民间组织也内生出各种依赖和反依赖的本土化策略,这些颇具生命力的鲜活实验也是资源依赖理论发展和完善的最佳场域。

从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中的重要一极,已得到全球社会的普遍共识和接纳,但在我国特殊的政治社会生态下,非政府组织却表现出参差不齐的众生相。按照身份可将非政府组织划分为体制内的非政府组织和体制外的非政府组织,而体质外的非政府组织又划分为具有官方背景的非政府组织和草根非政府组织,抑或分为城镇类的非政府组织和乡村类的非政府组织。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都是我国经济社会治理的必要主体,但不同种类的非政府组织在资源获取、使用和转化方面的能力有显著差异。这就要求各种非政府组织根据自身情况,清晰界定自身的资源现状和资源需求情况,积极主动的与周围环境中的组织进行资源交换,这一点正是资源依赖理论所倡导的。资源依赖理论所主张的组织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行为体的观点,契合了我国当前非政府组织发展所体现的现实。

从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来看: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主体,在组织和供给公共服务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政府失灵”,尤其是针对少数弱势群体,尚未充分保证其基本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公平供给,而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却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够很好地补缺政府的不足。另一方面政府社会治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差距,政府基于一种“有罪推定”的逻辑,过分关注非政府组织的集体动员能力,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采用强硬的行政管制的方式,这是政府对自身的管理能力的不自信,对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不信任。而非政府组织对政府的管制也产生了本能的抵制和防御,这种不自信和非互信使得二者之间的合作渐行渐远。三是某些情形下,乡村民间组织被迫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用于维护或是保持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上,而忽略了组织的应然目标,加剧了非政府组织的畸形发展。资源依赖理论能够帮助引导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走上以资源依赖为基础的正轨,各个主体抛弃对立的心态和孤立的策略,通过资源的交换建立起相互依赖关系(如政府为非政府组织提供合法性资源,非政府组织补缺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失灵等),共同致力于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的实现。

(一)乡村民间组织的资源依赖特性及其网络

资源依赖理论视阈下,我国乡村民间组织的资源依赖呈现出复杂的特性。首先是竞争性与共生性共存。竞争是一种资源的分配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行为主体能拥有更多的选择,实现选择的多样性,以多样性来促进公平性。[16]资源的竞争中需付出成本,这迫使组织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竞争并非消灭,竞争对象是资源而非组织,竞争是为了获取组织发展所需的资源,不是一个组织消灭另一个组织。共生是一种资源性的共生,资源的共生性涵盖了共生的物质资源基础、共生的道德资源基础、共生的心理资源基础、共生的社会环境资源基础。共生性资源依赖能使组织获得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双重收益。

其次是均衡性与非均衡性共存。均衡性与非均衡性是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的现实写照,它指政府与民间组织间,不同非政府组织间基于资源而产生的权力大小和控制力强弱存在着差异。这种权力控制的差异决定着组织在资源互动中处于均衡或是非均衡的地位,一些组织可以对另一些组织在资源获取、资源使用、资源转化上施加影响。但这种状态并非是静态的节点,它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均衡性和非均衡性随着组织资源能力的变化而在组织间转换。

竞争性与共生性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均衡性与非均衡性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由于在两对相对的概念中的两个概念不可能同时出现,因此,按照共生性与均衡性、共生性与非均衡性、竞争性与均衡性、竞争性与非均衡性的结合可以将我国乡村民间组织的资源依赖类型分为四种:共生均衡性依赖、共生非均衡性依赖、竞争均衡性依赖、竞争非均衡性依赖。民间组织基于资源的性质和来源会与不同的外界组织产生不同的依赖类型,而不同的依赖类型下,组织会根据自身的资源现状和权力结构采取相异的资源依赖策略。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划分仅是规范意义下的一种理性思维,现实中的资源依赖是复杂的甚至不确定的,所以组织间依赖关系的边界并非单纯唯一和清晰明了的,而是纵横交错、动态变化的。

乡村民间组织的资源依赖网络中的资源主体包括乡村民间组织、政府、村两委、经济类组织、其他民间组织。从而可以将乡村民间组织的资源来源分为三种:资源来源于政府、资源来源于市场、资源来源于社会,相应的依赖也散布于行政类组织、经济类组织、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及各种类别组织的组织场域内部。

首先是以政府为资源主体的组织,拥有公权力的政府,具有丰富的合法性资源、财税资源、人力资源等。但政府单一的供给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难以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故政府必须让渡部分公共资源,由其他主体承担起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资源的让渡就建了起了政府与其他主体间的依赖关系。但政府资源的强势性使得乡村民间组织在资源依赖关系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其资源活动也缺乏足够的自主自为空间。

其次是以市场为资源主体的组织,乡村民间组织与这类资源主体的依赖关系聚焦于经济资源,关系的运作主要受到市场契约的规训,故资源关系较为单纯,资源的竞争较为激烈。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家行政力量从乡村撤离,乡村宗族组织也日渐凋落,故农民的原子化困境则逐渐凸显。所以,乡村民间组织通过整合村民的经济利益诉求,以组织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进行经济资源交换、分配和再生产。

再次是以社会为资源主体的组织,乡村民间组织以提供乡土社会的公共服务为核心宗旨,其资源主要来自社会中主体,如组织中草根精英的个人关系资源、社会大众对民间组织的捐赠、部分服务项目收费和会员会费、国际组织的捐赠和项目合作、其他民间组织的帮助及农民自身所贡献的资源。社会资源主体的复杂性和资源来源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乡村民间组织对外界产生较大的依赖,为降低这种依赖性,组织往往会革新,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在依赖关系上,乡村民间组织与政府、村两委、市场类组织、其他民间组织的依赖关系分别为共生非均衡依赖、竞争均衡性依赖、竞争非均衡依赖、共生均衡性依赖。其中,与政府的共生非均衡性依赖是指,乡村民间组织与政府存在利益共生之处,在供给公共服务方面殊途同归,但乡村民间组织对政府的资源依赖要高于政府对乡村民间组织的依赖,其依赖关系是非均衡的;与村两委的竞争均衡性依赖是指,民间组织与村两委在乡土资源禀赋方面相对均衡,二者在乡村社会的民众认同、权力运用等领域存在着直接的竞争;与市场类组织的竞争非均衡依赖是指,乡村民间组织需要独立面对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在与经济资源充足的企业组织的资源互动中处于非对等的弱势地位;与其他民间组织的共生均衡性依赖关系是指,乡村民间组织与其他民间组织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面临同样的限制性环境,其合作与资源互换能够帮助彼此降低依赖、共同发展。

而民间组织可采取包括“政治回避”、“疏离”、“依附”、“合作”等等策略。其中政治回避是指,乡村民间组织在各种资源活动中都规避政治性的因素,将自身的活动主要聚焦于社会服务、经济发展和文化促进方面;疏离是指,乡村民间组织为了维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刻意远离其他资源主体,例如乡村民间组织疏离政府,以行为的社会合法性资源来弥补身份的法律合法性资源的空缺;依附是指,乡村民间组织为了自身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主动地服从于其他资源主体;合作是指,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资源互动,乡村民间组织与其他资源主体之间具有较高的资源需求和较大的依赖意愿。

但在我国特殊的政治社会生态下,组织间的资源关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使得资源依赖网络中多向性的权力路径存在着较大的异化风险:一是强力压制的风险,如政府组织利用自身的资源权力优势打压和猎取乡村民间组织的资源,但不做补偿性的资源交换,或是交换十分不对等,乡村民间组织却并无足够的能力与政府组织讨价还价。二是搭便车的风险,不同类型的组织间进行资源交换时,在同一类型的组织间可能存在着搭便车的风险。即是说,同一类型的组织中,某一组织运用自身的组织资源去与其他类型的组织进行资源谈判,最终改变了两种类型组织间整个资源分布状态和交换规则,则那些未付出谈判成本的组织可从中获益。

(二)资源依赖理论在乡村民间组织场域中的挑战

首先是主体的平等性问题。资源依赖理论预设的前提是各个相互依赖的组织之间是平等的,从法律地位、权力结构、人员配置方面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即使是政府等公权力组织也不能够通过行政手段决定其他组织的生死存亡。但我国的情形不同,政府在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具有绝对的主导性角色和能力,它的地位和资源能力高于其他组织,使得其他组织在与政府谈判中处于弱势和被动的位置,这种情形在与乡村民间组织的资源依赖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运用资源依赖理论分析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关系时,要充分认识到二者间的非均衡性,方能真正把握二者间关系的本质,促进其合作。

其次是资源的界定问题。资源依赖理论是基于西方国家企业组织所需的资源依赖网络建立起来的,例如企业运作所需的原材料资源、不同岗位类别的人力资源、生产工具设备资源、销售和服务市场资源、信息资源等。企业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的资源在类别、性质、获取、转化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在适用资源依赖理论时需要重构非政府组织的资源依赖网络。同时,企业组织间的组织边界和资源边界较为清晰,以乡村民间组织为代表的社会组织的组织边界和资源边界“犬牙交错”,难以清晰地划定,这就为观察乡村民间组织的资源依赖带来了较大困难。

再次是合法性问题。这里的合法性并非登记注册的身份合法性,是指乡村民间组织在资源获取、转化和使用中的行为策略的合法性。资源依赖理论注重组织获取资源的合理性,从组织发展的目标出发,为了得到组织的既定目标对所需求的资源,可以通过任何组织认为合理的手段去获取,但忽视了这些手段的合法性问题。这种现象尤其体现在竞争非均衡性依赖的组织间,当两个组织间存在着竞争性关系,且A组织对B组织的依赖性小于B组织对A组织的依赖性,这样A组织就能利用这种不对等的依赖关系对B组织实行有失合法性的压制和控制。对组织A是合理性的行为对组织B并非是合理的,对组织A是合理的行为不一定是合法性的行为。更严重的是,在资源依赖理论的理论设计中并没有保障组织资源获取、转化和使用的手段合法性的机制,这就使得资源依赖理论模型我国乡土社会中的民间组织时面临着合法性缺失的困扰。

第四过分注重外部策略,忽视内部权力结构。资源依赖理论关注的焦点是资源及资源背后的权力,组织通过自己积极有为的行动,获取和转化更多组织需求的资源,降低自身的资源依赖。是这种视角仅看到了组织间资源关系和权力关系,对于解释复杂环境中的组织行为和复杂组织中的内部结构缺乏充分的说服力。例如对传统的宗族姻亲关系在乡村民间组织运作中扮演的角色解释力较弱。将组织的行为等同于资源行为和权力控制行为,将组织的关注点集中在组织的外部行为策略上,忽视了组织内部结构的完善和更新。

第五过分注重策略,忽视目标。资源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获取资源是组织的重要活动之一,获取资源的目的是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而乡村民间组织在与其他资源主体进行资源互动中存在着过分关注组织获取资源的策略,将获取资源作为组织的目标而非组织目标达成手段的倾向,忽视了组织的真正使命。

最后反合作主义倾向。如前所述,资源依赖理论关注的核心是资源,但是将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视为一种权力的控制,组织间的依赖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的控制关系。这一理论主张就将资源依赖的不同组织放在了对立的环境中,不利于组织间合作的发生。

[1][美]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1.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79.

[3]陈宝胜.公共管理嬗变模式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J]. 江淮论坛,2009(4):73-78.

[4]邱泽奇.在工厂化和网络化的背后——组织理论的发展与困境[J]. 社会学研究,1999(4):1-25.

[5]马永斌.组织间关系构建理论综述及发展趋势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6):49-52.

[6] J.Rogers Holling Sworth. Theme Section-Doing institutional analysis :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innovatio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0(7):595-644.

[7] Simon Reich.The Four Faces of Institutionalism: Public Policy and a Pluralistic Perspective[J].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000(13):501-522.

[8]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1):116-120.

[9]马迎贤.组织间关系:资源依赖理论的历史演进[J].社会,2004(7):33-38.

[10]Thompson JD, Mc EwenWJ.Organizational Goals and Environment: Goal-Setting as an Interaction Proces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8(1):23-31.

[11]温颖娜.资源依赖视角中的 NGO 与政府关系——以Y机构“一个社工多个婆婆”现象为例[J].社会工作,2010(7):4-8.

[12] Thompson JD.Organizationsinaction:socialsciencebasesofadministrativetheory[M].New York:Mcgraw-Hill,1967:98.

[13] [美]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一种资源依赖的视角[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137.

[14]Madhok A,Tellman BS.Resources,transactions and rents:managing value through interfirm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J].Organizations Science,1998(9):326-339.

[15]胡杨成,蔡宁.资源依赖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动因探析[J].社会科学家,2008(3):120-123.

[16] Laumann EO,Knoke D.TheOrganizationalState:SocialChoiceinNationalPolicyDomains[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7:127.

(编辑:武云侠)

Resource depenclence theory and i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in China

Qiao Yunhong1,Gong Zhiwen2,Liu Conghui1

(1.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Law,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2.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andPolicy,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With resource constraints, the rural society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such as population, environment, security, poverty.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resources bodies are required to involve in the good governance of rural.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different 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s may form based on resourc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s, the organizations can adop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resource acquisition, conversion, and utilization. Rural Civi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may exchange the resources with government, enterprises, the two village committees subject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exchange practice, it has formed four kinds of dependent relationships: symbiotic-unbalanced dependence, competitive-unbalanced dependence, symbiotic-balanced dependence and competitive-balanced dependence. Rural civil organizations can take strategies of political avoidanc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realize its ow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Rural civil organizations; Rural governance

2016-12-20

乔运鸿(1960-),男(汉),山西运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Z039)

D035.5

A

1671-816X(2017)02-0058-10

猜你喜欢
民间组织非政府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实践能力与实践方式分析——以2014—2017年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年度十大事件为例
株洲市民间组织参与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分析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01-28 07:25:23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研究
论非政府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功能与培育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初探
论民主党派在推进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优势和作用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外语学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