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科学思想与中医学术研究
——学习系统科学知识札记

2017-04-03 20:58刘艳骄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医学医学学科

刘艳骄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专家论坛

Experts Forum

系统科学思想与中医学术研究
——学习系统科学知识札记

Systematic Scientific Thought and Academic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刘艳骄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系统科学;中医学术研究

有关系统科学的零散知识从古就有,但真正产生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却是近20年来的发展。中国开展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研究和应用,自1978年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发表的“组织管理技术——系统工程”以来,中国的系统科学研究走上了一条快车道,先后出版了《系统科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学术著作,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大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钱学森院士曾经称中医学为“唯象中医学”,我现在的理解是中医学是以“象”为特征的医学,“象”是人体系统在疾病或者功能障碍时的特征性表现,中医学根据“象”的变化进行辨证论治,进而改变“象”的特征。以前,我们很少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医学,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与从事系统科学研究的人进行交流,也没有心思去学习系统科学的知识。王永炎院士在我们这届博士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对很多人来说是一次震动。于是,我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系统科学的知识,并有所体会,愿以此与朋友们交流。

1 系统和系统科学的概念及其他

系统是一种集合。系统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概念:

现代系统研究的开创者贝塔朗菲说:“系统(systems)是相互作用的多元素的复合体。”[1]

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中说:“按一定的秩序或因果关系相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着的一组事物所构成的体系,称为系统。”[2]

系统思想(system thought)就其最基本的涵义来说,是关于事物的整体性观念、相互联系的观念、演化发展的观念。[1]中医学具有系统思想的基本特征,“天人相应”是系统思想的高度概括。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系统思想,如阴阳系统:《尚书·洪范》;五行系统;农事系统;《诗经·七月》;西汉汜胜所著《汜胜之书》等古籍对农作与种子、地形、土壤、水分、肥料、季节、气候诸多因素的关系,都有辨证的叙述。

刘长林说:系统思维乃中国传统思维的主干,……中医学的理论方法与现代系统论在原则上颇多相近之处。[4]

2 系统的分类

钱学森等指出: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而系统在自然和人类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如太阳系是一个系统,人体是一个系统,一个家庭是一个系统,一个工厂企业是一个系统,一个国家也是一个系统,等等。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具体系统。为了研究方便,按照不同的原则可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3]与人体有关的系统分类,大的方面说,有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中的方面说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系统分类,小的方面说某种疾病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每一种疾病的内涵中都包括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康复学、护理医学等相关内容。

3 系统的产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一些关系组成的,中医药学作为一个大系统,他是由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产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一系列学科组成的系统知识体系,仅仅依靠中医学知识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地分解、整合、验证、发展的过程。系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逐步由零散的分析结果组成,许多看起来不联系的知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动组成一个系统,建立一种联系,人体的复杂性就在于由若干个分散的知识统一组成的复杂系统。

4 系统的组合

大的系统通常是由若干小系统组成的,这些小的系统就是每一门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如中医学是一个大系统,由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康复学科、护理学科等组成;而中医内科学是一个次级系统,中医内科学可以进一步发展为中医心病学、中医呼吸病学、中医消化病学、中医肾病学、中医脑病学、中医睡眠医学、中医体质学、中医心理学、中医疑难病学等学科,形成一个系统。具体到每一个学科就有具体的分支,分支中又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逐个解决。

5 系统的控制

中医学解除疾病痛苦的基本过程,就是使用控制工具(药物、针灸、按摩等)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其控制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完全取决于医者的临床经验。中医学对疾病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纠正偏离正常状态的人体,纠正异常状态,从功能上说,它是人在运用智慧控制疾病的发展,而使用控制工具的人需要有在中医思维模型上的运用知识的技巧。睡眠医学的研究是对人体功能动态变化的医学,它研究的是白昼生理变化、夜间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变化、睡眠状态的生理变化,当人体在这几方面出现问题时,就需要用药物和非药物的方法加以控制,使偏离回到正常的状态。

6 系统的分析

系统的内容需要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的结果组成一个新的系统,同时对新的系统进行进一步地验证,取得新的知识,只有不断地循环往复,中医学术才能发展,没有了中医的知识体系,中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分析疾病、分析学科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多学科学的参与,依靠自己理论来解释自身的理论只能是诠释,诠释分析的是一个点,而不是系统,系统的分析需要运用比较的工作,要看学科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当这门学科对社会贡献度大时,这门学科就越能分析自己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反之则只能是“王婆买瓜,自卖自夸”,分析不出学科发展的短处,学科就没有发展的余地。

7 系统的分离

系统是可以分离的,分离就是系统的子系统从整体分离,它可以有一部分消失,另一部分重新整合,变成一个新的系统。大到航天系统的火箭分离、返回仓分离,航天站自由运行,都是系统分离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系统分离的现象,汉代曹冲的父亲悬赏人为大象称重,曹冲利用取类比象的思维,通过对水鸟落在睡莲上的启示,当一个水鸟落在睡莲上时,睡莲只有轻轻的下浮;当水鸟多时,睡莲便沉入水中。由此联想,让大象走上小船,曹冲把大象在船上压水的重量,用刻刀画在船梆上,然后让大象从船上走下来,再用石头放在船中,直到船的痕迹与大象的重量相同,再一点一点称石头的重量,最后累加,最终得到大象的重量。在中医学中,临床各科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把系统分离,这就是辨证论治,以感冒为例,感冒本身是一个小系统,中医学根据感冒的临床信息,将感冒分成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体虚感冒……,然后分别给予治疗,最终将感冒化为0,就是说恢复到机体的大系统。

8 系统的回顾

系统回顾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总结和检验,修正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使系统更加容易操作,使系统产生的结果更加可靠。研究系统回顾的学科主要是历史学科和文献学科,如科技史、生命科学史、医学史、内科学史、疾病史等,通过这些回顾性学科的工作,吸收学科发展和疾病治疗中的成功经验,就使学科的发展保持一定的速度,现代医学之所以发展迅速就是因为不断回顾自己的发展经验,摒弃不合理的部分,吸收新的经验和方法;中医学各科在医史学上有很多好的经验需要继承,也有很多现在暂时不能认识的问题需要搁置,也有一些知识需要更新,只有不断回顾发展的历史,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科就能迅速发展。

9 系统的再生

一个系统分离以后会产生另一个新的系统,这就是系统的再生。医学在不断地分化,在与其他学科不断地融合,如物理学与化学的结合形成了物理化学;医学与工程学结合形成了医学工程学,而这些分离后再生的学科有很大的生命力,不断丰富新的系统知识,发展新的系统。旧的系统分离了,新的系统就产生了,物理医学和化学医学解释医学问题的时代已经在20世纪终结了,新的分子生物学时代更加精细地分析了医学发展的深层问题,但并不能解决医学发展的新问题,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综合,再生医学和功能医学正在成为新的医学学科发展的亮点。

10 系统科学思想与中医学

王永炎院士说:“人体是一个系统,中医学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我的理解就是中医学需要用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学科的发展,对于怎样解决中医药学发展中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依靠思维科学、智能科学、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思想强调系统连续性,强调系统是开放的、变化的,是在运动中解决问题,而其中间环境就是系统工程的总体设计部,这个部分是协调各方面的资源,最大限度解决系统中的衔接不和谐的问题,如我们缺少中医基础医学体系,我们就要建立中医基础医学学科体系,我在1994年就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提出建立中医基础医学体系的问题,可惜没有得到重视;我参与创立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这个杂志的办刊内容比较反映我对建立基础医学体系的认识。中医药学需要在今后若干年内继续把建立适合中医药发展的学科体系作为学术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们的科研比较重视自己本学科的问题,忽视学科对社会的作用,以致我们较多地脱离社会系统,中医药学对社会的贡献率在逐年下降,而自己仍然在孤芳自赏。我们的思想不够解放,主要是对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中医药学的认识不够,主要是我们没有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我们比西医专业的学者,更远离现代科学的发展,被自身的理论框架所束缚,这是我们不能创新的原因。很多需要医学解决问题的领域,中医学的作用显示不足,如极地医学、航空航天医学、潜水医学、放射医学、康复医学、军事医学等,中医新学科的发展速度远较现代医学落后,更多是限制、再限制,似乎只有回归是创新,可能是误解。

11 运用系统科学思想研究中医

刘长林说:“传统的系统思维对于说明系统性极明显的人体有着特殊的优越性,有利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哲学以生命的观点研究宇宙系统发生的演化,对于系统性原则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

王永炎院士在许多场合多次强调要用系统科学的知识来研究中医,以前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深刻。在学习系统科学知识以后,我感到王永炎院士的观点是极其有眼光的。仔细分析中医的学术体系,从《黄帝内经》中开始就有系统科学的思想,以后历代医家在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时,大多是按照系统来考虑问题的,简单地说,先把某种疾病看作一个最小的系统然后把它分割出很多中医证型,再用不同的中药来治疗,后来的很多人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补充、完善、应用,扩大应用范围,从某种程度上使疾病的某一部分得以解决。经过多次的临床实践,对于某种疾病的临床辨证分型就由少到多,由多到精的方向发展,成为几个相对固定的中医辨证类型。

12 结束语

关于系统科学思想与中医学术研究我思考了很久,但有些思想我只能靠我的行动加以表达,通过学术会议加以表达,因为现在毕竟还不成熟。我们已经召开了首届中医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强调系统科学、智能科学、思维科学与中医学发展的有机统一。总之,解放思想,要比付出行动更为重要,而思想解放的过早超前又会引起持有保守思想人的嫉妒,甚至要付出各种代价。最终的真理只有一个,中医学要发展,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愿有志于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智能科学等新手段发展中医学的人共同努力,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1]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2]宋健.系统控制论.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3]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M].见: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632.

[4]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79.

[5]王庆宪.中医思维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6]王永炎.中医学的学科建设[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1):1.

[7]刘艳骄,高荣林主编.中医睡眠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8]刘艳骄.首届中医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序言.北京:2008,11.

刘艳骄,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世界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老年学及老年医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科协中医睡眠医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大学临床客座教授、《世界睡眠医学杂志》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等,E-mail:lyj792@sina.com

C94-02;R2

A

2095-7130(2017)03-129-132

猜你喜欢
中医学医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医学的进步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