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课题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6)
强化科技引领实现产业兴旺
“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课题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6)
实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要求,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四川省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农业科技进步与科技力量难以满足产业兴旺的发展需求。要实现产业兴旺,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完善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构筑产业兴旺的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农业科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被摆在第一位。乡村产业兴旺,就是要扭转农业农村发展的矛盾,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这3个重点,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四川作为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对四川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不能丢,带头作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文章,推进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引领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目前四川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与乡村振兴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夯实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
当前,四川省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农业科技进步与科技力量难以满足产业兴旺的发展需求。
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真正原创性的东西不多;重成果研究、轻技术集成,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等公益性研究不够;农业科技型企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技术带动能力有限、品牌开发力量不足、资源整合力度不大,竞争力弱,产业发展缺乏主动权。
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0%,远低于美、日70%~80%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水平,更低于德、法、以色列等国家90%的转化率水平。尽管全省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50%,但国标二级以上的优质水稻面积仅占23%;我省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比重仅为8.56%,位列全国第25位;化肥施用量达25kg/667m2,超出联合国粮农组织15kg/667m2的上限标准。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6%,与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良种、良技、良法、良具”配套技术推广应用步伐迟滞,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综合服务平台。作为育种、制种大省,我省种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种业企业“弱、小、散”特征明显,与科研院所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虽然种质资源丰富但突破性品种少的问题较为严峻。
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农机装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缺乏、装备水平差,农机装备创新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我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全国低了9%,农机动力为6.54kW/hm2,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0%。适应于丘区、山区地形地貌条件的小微型农机和草原畜牧业机械设备研发滞后,难以实现大中小、高中低、动力与机具、粮食机械与其他机械的合理配置。
要全面振兴乡村,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引领作用,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不断完善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紧紧围绕事关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公益性、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科技合作等战略需求,统筹部署农业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系统布局基地和人才团队建设,激励更多优秀人才下乡创业,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一是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核心是要培育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多元创新主体。要改变过去过度依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现代农业科技企业,更好发挥农业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在应用型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上的主体作用,缩短应用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链条。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主体作用,强化科研院所和高校对应用型技术的研究和转化。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科技普及、推广服务、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合作。二是要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核心是要建立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巨大社会效益,强化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科技体系转化推广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壮大社会化创新创业服务主体,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提高技术需求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要加快实施和部署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以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优异基因挖掘、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创新、智慧农业基础科技工程,在全省建设一批农业科技野外台站、区域性农业实验站。以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农业动物、林木花草、微生物等面临国内外种业竞争压力的主要动植物种业为重点,聚焦种业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发展绿色种业,构建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的产学研一体化种业创新体制。二是要加快实施和部署重大成果转化工程。以重大成果转化工程为抓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川米优化、川油双增、川茶提质增效、川果转型升级、川菜出口创汇和优质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三是加快实施和部署农业人才培育工程。以人才培育工程为抓手,培育一批国际领军人才,建设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创新团队及平台,建设一批国内外重要科技合作基地,支撑引领我省现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健康发展。
一是要构建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科技支撑。围绕粮食安全战略,持续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重点开展主要粮食丰产增效,耕地质量提升和中低产田综合改良,粮食绿色生态储运,畜禽水产安全高效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控,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充分发挥科技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的支撑作用。二是要构建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围绕绿色、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科技需求,重点突破节水农业、循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农林防灾减灾以及农产品绿色物流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三是要构建智慧农业科技支撑。围绕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智能农机装备与高效设施、农业智能生产和农业智慧经营等技术和产品研发,实现传统精耕细作、现代信息技术与物质装备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提高科技扶贫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作用。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设立科技专项,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围绕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引进、集成、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创新贫困地区科技帮扶方式,针对不同贫困区域、贫困家庭实施差异化的技术帮扶措施。加大对贫困地区有劳动能力家庭的技术帮扶力度,根据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技术接受能力,实施有针对性的技术帮扶,重点加强基础性技术的指导。对于专业性强、掌握难度大的技术和接收能力弱的贫困人口,要注重借助外力,重点依靠科技示范户和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供给。积极引导和支持科技示范户、基层科技人员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协办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近年来,我省 “川字号”“川茶”“川果”“川猪”“川粮”“川药”“川酒”等一大批名优特新农产品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潜力挖掘不够、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竞争力还较弱。必须通过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全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在特色产业兴旺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围绕“川字号”特色农产品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以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积极推进本地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整合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省内集聚。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采取“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协会+基地+农户”“法人科技特派员”“创业型科技特派员”“集体创业型大学生科技特派员”等发展模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科技特派员与农户利益的共赢,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17-11-20
课题负责人:李晓
执笔人:李晓,赵颖文,杜兴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