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唐 卓
(1. 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11; 2. 吉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徽州契约文书方言俗语词四题
张 丽1, 唐 卓2
(1. 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11; 2. 吉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通过对徽州契约中的“扦”“田派”“培”“锄”四语词的考释,认为在语言学的视域下,契约文书是调查研究汉语方言价值超高的语料。同时也验证了从徽州契约文书入手,是考证徽州方言俗语词及探究徽州方言的一条确切可取的研究路径。
徽州契约文书; 方言俗语词; 考释
徽州契约文书是以手写为主的记录宋至民国时期的徽州地区百姓土地、山林等各种交易的原始记录,具有数量巨大[1]、种类多、跨越历史时间长、真实、具体、唯一等特点[2],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显得格外珍贵。目前学界已公布的徽州契约文书影印图版主要有:王钰欣、周绍泉主编的《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3]、清民国编[4]共40册)、刘伯山主编的《徽州文书》(第1[5]、2[6]、3[7]、4[8]、5[9]辑共50册)、黄山学院编的《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共10册)[10]、周向华编的《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11]、田涛等主编的《田藏契约文书粹编》(共3册,含部分徽州契约文书)[12],黄志繁、邵鸿、彭志军等编的《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共18册)[13]、李琳琦主编的《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千年徽州契约文书集萃》(共10册)[14]等,如再加上整理本,数量相当可观。这批徽州契约文书主要系文化水平不高的近代徽州地区农民所抄写,因此文书中含有大量俗字、方言口语,为研究近代汉语和徽州方言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笔者阅读徽州契约文书时,搜集了一批方言俗语词,现摘其中4则词语考辨如下,以就教于同好方家。
【扦】
《清乾隆十二年(1747)七月嘉益等立议墨合同》:“上供国赋,下活民命,急济良方,无如扦堀。所以商约将嘉盩田乙(壹)处,土名尖磨坵内扦堀一口……打堀共四十三工。”[5]4《清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岁三月汪氏阄书》:“以上各阄定田地山等业,倘日后扦出风水,俱存公用。”[11]147
按:上揭契约中的“扦”当取挖掘义。前契中的“扦堀”当为挖掘水塘的意思;后契“扦出风水”即为挖掘出坟地义。又如《民国六年(1917)二月歙县姚德周等立卖大小买荒山赤契附民国十七年(1928)验契纸》:“其业即交受人经管取用、扦穴改做坟水。”[10]册5,39“扦穴”为挖掘坟地义。又同书《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一月歙县江外寿立卖坟水契》:“自身情原(愿)将土名苎湾熟地壹业,计地税壹毫正,内扦坟水壹穴,计六大明棺……立契出卖与振柏名下为业。”[10]册6,253“扦坟水壹穴”即挖掘坟地壹穴。又同书《民国三十八年(1949)二月歙县张三喜立卖坟地契》:“基内牛眠吉地壹局……俟后听凭扦作佳城。”[10]册6,260“扦作佳城”当为挖掘作好坟地义。
浙江石仓契约文书中亦见“扦”作挖掘义的语例,如《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九日阙生奎立卖田契》:“其田四至界内,任凭买主扦掘修整,开北(辟)调用。”[15]册2,240又《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月四日阙生奎立杜找绝田契》:“其田四至界内荒熟不留,任凭买主前去耕作收租,扦掘做坟调用。”[15]册2,242《光绪十年(1884)十月十六日阙玉得立找断截田契》:“一批:下有祖坟,不准扦掘安坟,再照(押)。”[15]册7,254上揭三契中“扦掘”连用,亦可证明“扦”为挖掘义。又作“扦挖”,如《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二十七日潘振嵩立卖断截田山荒地契》:“一批界内永远不许扦挖等情,再照。”[15]册3,82《同治七年(1868)六月三日冯永富立拚杂柴松木字》:“其杂柴松木自拚之后,任凭客边扦窑烧炭。”[15]册3,61《光绪二十五年(1899)三月十日周永东等立卖地坟契》:“其坟地自卖之后,任凭阙边扦穴安坟,周边合族人等无得异言阻执,日后其山界外无得扦掘。”[15]册3,236“扦窑”、“扦穴”即挖窑、挖坟地义,均可证明“扦”有挖掘义。《民国五年(1916)七月婺源徐益全等立出押园地据》:“坐落土名禾场岭屋基里,因旧岁将园地扦鱼塘乙(壹)厂。”[10]册10,205“将园地扦鱼塘”意为将园地挖成鱼塘,亦可证“扦”有挖义。作为当代最权威的大型语文辞书《汉语大字典》[16]、《汉语大词典》[17]“扦”字下均失收挖掘义,可补。
【田派】
《民国七年十月休宁陈旺发立出佃田批》:“其老田派壹个,未做。”[10]册7,166《民国十七年(1928)十一月休宁陈观桂立出佃田批》:“再批:其田老田派四介(个)。”[10]册7,200《民国十七年(1928)十二月休宁叶进兴立出当田租并佃契》:“又批:坞头田派壹个。”[10]册7,201《民国十八年(1929)九月休宁曹旺九立出佃田批》:“其田交业之日,田未耕,田塝未割,老[田]派壹个。”[10]册7,202《民国二十二年(1933)九月休宁程荣福立出佃田批》:“此田漰(崩)过大小田派叁个。”[10]册7,223
按:上揭契约中的“派”当为“破”的方言记音字。“派”在《广韵》中为蟹摄佳韵字,而徽州方言中古蟹摄佳韵並母字今读作pō或pà[18]55,与“破”的发音十分近似,故而通用。上揭契约中的“田派”在《民国十一年(1922)十二月休宁叶观贵立出佃田批》中正作“田破”:“其田有老田破壹个。”[10]册7,180可证。《民国十四年(1925)九月歙县鲍门宋氏等立押小买青苗田赤契附民国十七年(1928)验契纸》:“再批:田堘塌破壹应在内。”[10]册7,62《民国十六年(1927)十一月歙县吴金贤立杜卖大小买田赤契附民国验契纸》:“计田税五分,共壹坵,填(田)堘塌破、柜木、茶柯一应在内。”[10]册1,195《民国三十一年(1942)五月歙县宋鼎臣等立杜卖田赤契附民国三十一年(1942)六月买契》:“土名杨师田,原有田堘塌破一应在内。”[10]册1,338上揭契约中“塌破”当为田边崩塌而形成的旱地。“塌破”又称作“塌畔”,如《民国三十五年(1946)五月歙县宋爱之立杜卖大小买田赤契附民国三十七年(1948)四月卖契本契》:“土名莲塘,连仝田堘塌畔一并在内。”[10]册1,373又称作“塝破”,如《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歙县汪志庭立卖田契》:“土名长岭桥头水田壹秤半,并连塝破壹应在内,本家并无存留。”[10]册1,290又称作“塝塌”,如《民国二十三年(1934)歙县梅有龙立杜卖大小买全业田赤契附民国二十三年(1934)四月买契》:“所有业内田堘塝塌……一应均归在内。”[10]册1,253又称作“地塌”,如《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月歙县郑传鸿立杜卖大小买田赤契附民国三十六年(1947)六月卖契本契》:“水路照依旧例,田堘地塌,一应完全。”[10]册1,379皆为其证。
《万历三十六年(1608)歙县吴廷浩卖山赤契》:“新丈罔字五千三百十贰号山一业,土名牛耕坞阴。”[3]册3,383《民国十五年(1926)八月歙县姚新禧立顶小买熟山并荒山田约》:“土名梨木,俗名长小买熟山并荒山、田壹业。”[10]册8,173又同书《民国十七年(1928)三月歙县庄达之立卖大买田赤契附民国十九年(1930)买契》:“计田税伍分正,土名塘后。”[10]册1,199又同书《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月绩溪张春霆立杜卖大买田赤契附民国三十六年(1947)元月买契本契》:“第2195号大买田伍分正,土名竹。”[10]册2,291
【锄】
《天顺四年(1460)江振宅租山契》:“如有花荅,不行盒遍,愿自甘罚白艮(银)一两五钱,另行雇人锄。”[3]册1,167
作为民间历史文献的一种,契约文书是反映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棱镜。而在语言学的视域下,契约文书更是考证地域性汉语方言的超高价值语料。契约文书来源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民间,多出自特定的田野乡间农民之手,记录承载着原生态的地域性语言,其语料之保真性及其研究上的“佐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历史传承下来的徽州契约文书,记载留存了徽州历史上特有的汉语方言俗语词汇。从徽州契约文书入手,挖掘考证徽州历史传承的方言俗语词,探究汉语徽州方言,是一条确切可取的研究路径。
[1] 周绍泉. 徽州文书与徽学[J]. 历史研究, 2000(1):51-60.
[2] 刘伯山. 徽州传统文化遗存的开发路径与价值评估[J]. 探索与争鸣, 2010(12):76-79.
[3] 王钰欣,周绍泉.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M].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1.
[4] 王钰欣,周绍泉.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M].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1.
[5] 刘伯山. 徽州文书:第1辑[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 刘伯山. 徽州文书:第2辑[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7] 刘伯山. 徽州文书:第3辑[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8] 刘伯山. 徽州文书:第4辑[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9] 刘伯山. 徽州文书:第5辑[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10] 黄山学院. 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11] 周向华. 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徽州文书[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
[12] 田涛,宋格文,郑秦. 田藏契约文书粹编[M]. 北京:中华书局, 2001.
[13] 黄志繁,邵鸿,彭志军. 清至民国婺源县村落契约文书辑录[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14] 李琳琦. 安徽师范大学馆藏千年徽州契约文书集萃[M].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15] 曹树基,潘星辉,阙龙兴. 石仓契约:第1辑[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16]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 2版.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 2010:1935.
[17]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第6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345.
[18] 孟庆惠. 徽州方言[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
[19] 张涌泉. 敦煌俗字研究:下编[M]. 2版.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
[20] 曾良. 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M].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6:89.
[21] 李荣,赵日新. 绩溪方言词典[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22] 丁度,等. 宋刻集韵[M]. 北京:中华书局, 2005:106.
ExplanationsofFourFolkWordsinHuizhouContractDocuments
ZhangLi1,TangZhuo2
(1. School of Literature,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011, China; 2. Medium & Communications Colleg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Four words in Huizhou contract documents are studied, which are: qian, tianpai, pei, chuhuan. It is believed tha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the contract document is a corpus of high valu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dialect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verifies that the Huizhou contract document is an exact way to study the words of Huizhou dialect and the exploration of Huizhou dialect.
Huizhou contract documents; folk words; explanations
2017-06-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YY1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3YJC740138)。
张 丽(1979-),女(回族),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副教授。
2095-5464(2017)05-0619-04
H 134
A
【责任编辑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