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草菇生产概况与引种试验评述(下)

2017-04-03 06:53贾身茂王瑞霞
食药用菌 2017年3期
关键词:草菇稻草孢子

贾身茂 王瑞霞



民国时期草菇生产概况与引种试验评述(下)

贾身茂1王瑞霞2

(1.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郑州 450008,2.《食用菌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106)

4 草菇的几种特殊栽培方法

4.1 捆束栽培

曲辰在《草菇栽培法》一文中介绍草菇捆束栽培方法:“拿不易腐败的藁草(粳稻草)一握,每握以绳三五经,编成长六七尺,阔三尺左右的簾(阔为一根草之长),卷紧后直径约一尺半左右为适,种前浸水一日夜,是饱吸水分,取出,稍琳去余水,就可平放地面,施行下种。”[7]

4.2 草砖栽培

广西桂林草菇种植场采用草砖栽培方法,其草砖制作工艺是“把选定的稻草运到预备作菇床的地点,掘长一尺二寸、宽一尺、深六寸的草砖模型,大约可以容纳踏实的稻草六斤”。[16]模型做好后着手做草砖,先把稻草打散,用水淋浇湿透,然后把湿草放入模型里,再加清水,用脚踏实。加清水的量以漫过已踏实的草面为适度。模型四周多余的稻草也要拨进模型内一起踏实,使吸足水分的稻草成为柔软的方形草砖。这时用双手紧抓草砖的任何两角,用力从模型内拔出,把有草的一面(即上面)向下,平放在预备栽菇的地点,之后依次排列堆砌成为菇床。

4.3 室内栽培

陶忠瀛和潘志农分别在《草菰室内栽培法》[9]和《四季栽培人工种菰大全》[17]中介绍了草菇室内栽培法,其又称“栈形栽培”,其堆草方法是:“择定干燥清洁之稻草,从事编造,先去其外皮及五六寸长之尾端,乃将每握稻草,横置地上,每约距一尺许,用小绳紧束,形若农民所用越冬之草褥,按束如法编造,长约六尺,横约四尺。”[17]这种“草褥”与上面的草“簾”基本一样。其播种后及“堆栈”方法是“稻草经播种后,即横置绳上,视地面之大小,而安定置之方法,大概从四束至六束,其形状有圆形及四角形等”,栽培环境及管理是:“栈形栽培草菰,如就通常居宅内施行,则可得四季之种植,亦不必有特殊之建设,播种堆栈后,十日内均无需给与水分,因在室内可避免烈日于干燥之风,栈内水分,不宜蒸发,稍有干燥之虞,即当菰发生之时,如表面不呈干燥形象者,亦不必浇水,通常每星期给水一次,且常炎热之际,可免烈日之熏晒,使栈中温度过高而干燥,管理上比较便利。”[17]室内栽培是实现草菇周年生产的有效方法,其出现为之后四季栽培出菇奠定了基础。

5 草菇的引种试验

5.1 草菇引种试验的文献

民国时期草菇引种试验的文献有三篇。一篇是1940年裘维藩的《广西草菇在成都引种初步成功之经过及其展望》,一篇是1941年福建陈肖柏的《草菰栽培谈》,还有一篇是1942年江西毛福全的《草菰培育法(上)、(下)》。这三篇均是由“农商部中央农业试验场”或省“地方农事试验场”及其科技人员亲自动手试验,并撰写报告,是有计划的引种试验,也是我国食用菌最早的由国家组织的科学实验。正如裘维蕃先生所说:“1937年秋,我在前南京金陵大学工作时,接到一个研究食用菌的任务。这个任务是由当时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交下的。通过前中央农业试验所转给金陵大学植病系,并由俞大绂教授转循我,是否同意进行此项研究。我当时担任的水稻病害的合同恰好告一段落,正想申请研究基金,就立刻答应了。”[21]

5.2 草菇的学名与分类地位

草菇的名称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尚难准确查清。曾炳荣在《江西信丰县种草菰法》中记述:“草菰,以稻草为培养原料,故名。”民国文献中有草菰、草菇和兰花菰等称谓。草菇文献虽然从1921年开始在期刊中出现,但首次使用双名法的,是裘维藩先生在1940年撰写的《广西草菇在成都引进初步成功之经过及其展望》一文:“草菇为菌类植物,属于裥褶菌科(Agaricaceae),苞脚菌属(),普通栽培者,约有两种,即及是也。”[10]前者为草菇,后者为可食小包脚菇。裘先生在这里使用的草菇分类地位是那个时代用的,现代广泛栽培的草菇这个种的分类地位,为“光柄菇科Pluteaceae,小苞脚菇属(Lilloa 22:401,1951)”[19]。

除在论文中首次引入草菇的分类地位与拉丁学名外,裘先生还去广西柳州一带调查了广西草菇的栽培情况并确定了广西草菇为(Bull)Fr.,而非当时误传的西洋草菇L.ex.,Fr..[20],并明确我国所称草菇至少含有两个属三个种。野生的西洋草菇是一个担子上有四个担孢子的,而栽培品种则只有两个担孢子,广西草菇是从一个鼠灰色蛋壳状的包被里钻出来的而且具有粉色的菌褶[21]。这是裘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用崭新的近代真菌科学分类知识,解决我国食用菌生产中对栽培的几个种混淆不清的实际问题,对正确认识食用菌的种类和指导栽培,具有理论意义与使用价值。裘先生不愧为“我国食用菌分类和驯化栽培的先驱”。野生西洋草菇即现在所称的“蘑菇”[22],栽培的西洋草菇即现在所称的“双孢蘑菇”[22]。

5.3 草菇引种试验的背景

在我国传统栽培的五种食用菌中,民国时期只选择了草菇做引种栽培试验,其背景正如当事者裘维蕃先生所说:“我国食用菌种类繁多,经作者三年来就川、滇、贵、桂、皖、浙一带调查结果,发现其经济价值实占农村副业中重要之一部,诸如川、陕、贵、鄂之银耳、木耳;皖、浙、闽、赣、川、桂之香菇,以及两粤之草菇,皆为脍炙人口之品。即此四项,年产已超出六百余万元之谱(参考拙著调查报告金大农院版),此皆为山林农村栽培之品种。此外野生品种,尤不胜枚举。中央农业试验所及金陵大学农学院曾合作研究,改良此业。作者忝承其务,数年兀兀,其目的在(一)调查国内食菌之品种,(二)设方利用野生食菌,(三)设法引种优良食菌,使之成为普通之农林副业,以裕农民生计。……关于第三项,则从西洋草菇、金钱菌及广西草菇入手,西洋草菇之栽培,因限于材料及方法之复杂,未能遽行推广;而金钱菌则在市场上尚不能获得相当之销路。推广西洋草菇一项,则具有下述之优点:(一)品质佳美。(二)市场遍及国内外,如南洋群岛,菲列滨等地,故范围大。(三)经济价值甚高。(四)栽培材料简单,方法便当,且易于推广。”[10]裘先生的这段话说明了当时选择草菇为引种试验的原因与社会背景。

5.4 草菇引种试验的实例

裘维藩先生在1940年的《广西草菇在成都引进初步成功之经过及其展望》一文中记述了详细的经过及其结果。主要可以概括摘要为下面几点。

(1)关于“生长之环境及其引种试验于成都可能性之考察”。“关于广西草菇地域之温、湿度,作者曾做一件短枝调查。俾作为引种他地之参考。大约榴江一带之气温,至四月间即开始上升至23℃左右,六、七两月达29℃至30℃,降至十月尚有25℃至20℃之谱,十一月后迅速下降,一月中最低之温度,亦在10℃左右。柳州之气温与榴江间相仿佛而稍低,平均之最高气温,仅达28℃。就广西而言,四月以后草菇即行下种,吴月以后,即能出菇,其后渐次盛产。由上观之,则草菇所需温度为20℃以上,盛产之温度为28℃左右。从湿度方面而言,则草菇于高湿度时生长速而多,柳州一带之相对湿度,平均约80%,从常识之立场观之,苟相对湿度增高,管理上似较便利。仅在考察成都之平均温度,可见成都之气温于五月间可升至21℃至22℃,至九月间仍能维持22℃至23℃之纪录,六月份之气温最高时,达28℃至29℃,至于湿度方面,约可维持75%至80%之间。由此观之,作者认为管理方面,稍予注意,在引种上似不应成为问题。”[10]

(2)关于“栽培试验时应用之方法及其经过”。“栽培之方法,本可完全袭用广西农家之法,但为试验计,不得不因地制宜,去冗就实;且农家之栽培,不用孢子而用前一年产菇后剩下之老腐秆。在本试验中,因老秆体积笨大,运输不便,故采用孢子施种法。又因孢子难于发芽,故不得不于温室中行之。孢子之来源,为广西农事试验场,黄晓人博士及顾文裴君代收集。计分三种:一、纯粹孢子,二、与草木灰相混之纯粹孢子,三、附着于菇片之孢子。凡此三种处理之孢子,均分别栽培。今将其步骤简述如下:甲、稻草之处理——将稻草捆扎成束,每束二市斤,束成后,浸入水中一昼夜,令其饱吸水分。乙、堆草——将浸透之草束,推成长立方形,宽三市尺,长六市尺,高三市尺,每堆约需稻草一百二十束至一百五十束(约合二百五十至三百市斤,此为广西农家之标准堆)。三、施种——取孢子十克,或草木灰混合孢子十五克,或附着于菇片之孢子三十五克,溶于清水中,取喷壶洒入草堆中,为达到均匀之程度,故依次分洒于每一层之草中(每层约高半市尺)。丁、覆盖——施种后取乱草覆于草堆上,务使四围周密,所以保护水分之过度蒸发也。”[10]

(3)关于“引种草菇的结果”。“上述诸项,于五月上旬已一一筹备完峻……至七月中旬,始行成熟。八月上旬,初见产菇,菇之大小向位于广西产者无异。当产菇之时,室内温度在28℃上下,而湿度则在90%以上也。”[10]裘维蕃先生首先在成都做了引自广西的草菇试验,并获得成功,而“江西之南昌,福建之邵武,以前均未栽培过草菰,南昌经毛福全试育而成功,邵武陈肖柏试育而成功”。关于江西与福建的引种情况这里不再赘述。

6 结 语

民国时期的草菇生产,已经开始用近代真菌理论知识为指导,知道了草菇的“孢子” “菌丝”均可以作为菌种用于栽培,但还没有探索出人工培养纯菌种的方法。仍然用“老菰”及“草种”作种来栽培,尽管如此,已经摆脱了靠天然孢子自由接种的束缚,是我国新法栽培草菇的滥觞。

[1] 曾炳荣. 江西信丰县种草菰法[J]. 中华农学会报, 1921, 2(4) : 7-10.

[2] 黄干桥. 草菰栽培法[J]. 农声月刊, 1923, 3(2).

[3] 覃武康. 调查草菇记[J]. 农事双月刊, 1926, 5(2) : 55-58.

[4] 甘林. 怎样种草菰[J]. 农声月刊, 1933(168) : 1-3.

[5] 丘桂生口述. 草菇栽培法[J]. 现代生产杂志, 1935, 1(8) : 64-68.

[6] 何元鑫. 草菰栽培法[J]. 大众农村副业月刊, 1936, 1(5) : 81-85.

[7] 曲辰. 草菇栽培法[J]. 大众农村副业月刊, 1936, 1(5) : 74-80.

[8] 贝君. 草菇培育法[J]. 中国新农业, 1937, 1(1) : 113-114.

[9] 陶忠瀛. 草菰之室内栽培法[J]. 机联会刊, 1937, (163) : 7-9.

[10] 裘维藩. 广西草菇在成都引进初步成功之经过及其展望[J]. 农报, 1940, 5(31-33合刊) : 625-628.

[11] 陈肖柏. 草菰栽培谈[J]. 1941, 3(2) : 168-172.

[12] 毛福全. 草菰培育法[J](上、下). 农业推广通讯, 1942, 4(5) : 14-18, 48-50.

[13] 杨子才. 榴江草菰产销之概况[J]. 本行通讯, 1943, (65) : 22-25.

[14] 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推广部编印. 草菇栽培法[M](四版) . 1934.

[15] 何孔昭. 草菰实验栽培法[M]. 广西桂林种植草菰实验场, 1938.

[16] 裘维蕃. 中国食菌及其栽培[M]. 上海: 中华书局, 1952: 131;70.

[17] 潘志农. 四季栽培人工种菰大全[M](再版) . 三山农艺社, 1936.

[18] 潘志农. 最新实验人工种菰问答[M](三版) . 三山农艺社, 1937.

[19] 郑国扬. 廖汉泉, 中国草菇生产[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16, 12

[20] 裘维蕃. 回忆我研究食用菌的片断[J]. 中国食用菌, 1985(1) : 1-2.

[21] 裘维蕃. 再谈我研究食菌栽培的经过[J]. 食用菌, 1991(1) : 2-3.

[22]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中国食用菌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174, 173.

猜你喜欢
草菇稻草孢子
农业废弃物在草菇栽培上的应用
稻草熊
草菇增产有三法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草菇大白菜
草菇电击法遗传转化的研究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
两根稻草
稻草可喂牛 喂前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