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书证标点商榷
《汉语大词典》中引用了大量的书证,部分书证的标点值得商榷。分析致误原因,有不明词语意义造成的失误,也有不明语法或截取文字不当造成的失误,还有一些书证的标点存在前后抵牾,改正这些标点,有助于增强词典的典范性。
《汉语大词典》;书证;标点;订正
部分书证标点的失误,估计是编纂者对所引文献语词的意义理解不准确造成的。
【蛾2傅】(8-901)*此处8-901,即《汉语大词典》第8卷第901页的省称,全文格式同此。亦作“蛾附”。如蚂蚁趋附。极言人多。《墨子·备城门》:“城下楼本率一步一人,二十步二十人,城小大以此率之,乃足以守围客,冯面而蛾傅之,主人则先之知,主人利。”
按:书证“守围客”中的“客”字不当属上,若“守围客”连用,意不可解。据《墨子》可知,凡进攻者称为“客”,应为“客冯面而蛾傅之”。前面说安排多少人“才足以守御”,下句说“进攻者像蚂蚁一般爬上城墙四面”,因有“客”,继而才有对应的防守者“主人”。“面”字条(12-879)义项十一也引《墨子·备城门》这一句,作:“客冯面而蛾傅之。”“客”字即属下。另外,“足以守围”当据新编诸子集成本孙诒让《墨子间诂》改为“足以守圉”[1]219,“守围”义不可通,“守圉”即“守御”。
【窜】(8-482)②奔逃。《史记·淮阴侯列传》:“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于汉王。”
按:书证文字下划横线是词典所用的专名号。“项婴”二字下误施专名号,这样一来,“项婴”就成了人名。但是历史上却无“项婴”此人。《汉书·蒯通传》记载同一事作:“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刻颈之交,及争张黡、陈泽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颜师古注云:“言其迫窘逃亡,如鼠之藏窜。”其实,“奉项婴头”中的“奉”与“婴”都是动词,意思相同,“奉头鼠窜”义同“抱头鼠窜。”《汉书》中的“奉头”就是《史记》中的“奉项婴头”之义,可见班固就没有把“项婴”作为人名。从史实的角度看,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张耳被陈余击败后,曾经想去投奔项羽,因为听了甘公的劝告,才去投奔刘邦,并没有杀项羽使臣的事,从事理上来说,他要去投刘邦,也没有必要杀项羽的人。总之,“奉项婴头”中“项婴”下的专名号纯粹是误施,应当去掉。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收有《淮阴侯列传》一文,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版本中注云:“项婴,项王派往常山国的使臣。”教材中把“项婴”当作人名已是错误,再无中生有解释为“项王派往常山国的使臣”更是毫无根据,后来的校订重排本中就解释为:“奉,后来写作‘捧’。婴,环抱。”[2]723但是《大词典》却一直承袭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的错误,甚为遗憾。
此外,《大词典》“捧头鼠窜”(6-637)、“东下”(4-823)条也引用这句话,均在“项婴”下加了专名号,同误,当改。
【郊见】(10-614)古代天子祀上帝诸神于郊外。《史记·封禅书》:“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于是夏四月,文帝始郊见雍五畤祠。”
按:所引《封禅书》短短一二十字书证中的标点与文字有多处可商,并且牵涉到了词语理解问题。
第一,不该将“郊祀”断开,“郊祀”是一个词,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在古代文献中多见,《史记·文帝本纪》:“朕亲郊祀上帝诸神。”《汉书·平帝纪》:“春正月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以配上帝。”《大词典》中也收录了此词。故“夏亲郊”后逗号当删,应标点为:“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
第二,词典在“文帝始郊见雍五畤祠”的“五畤祠”下用了专名号,表示当时可能有“五畤祠”这样的祠堂,其实,遍查典籍,并无名为“五畤祠”的建筑,“五畤”是陕西凤翔县南的五畤原,秦汉时为祭祀天帝的处所。“祠”后多删了“衣皆上赤”四字,“祠”字应属下,标点为:“文帝始郊见雍五畤,祠衣皆上赤。”“祠衣”连文,指祭祀时所穿的礼服,不可分拆。相同内容,《汉书》的一些版本中就标为:“于是,夏四月文帝始幸雍郊见五畤,祠衣皆上赤。”[3]240
再者,这句前面的文字可以标为:“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亲郊祀上帝于郊,故曰郊。’”加个冒号更好一些。
【埋葬】(2-1105)①掩埋尸体。晋张华《博物志》卷七:“女,年四岁病没,故埋葬,五日复生。”
按:书证中“没故”为一词,不当拆开。“没”即“殁”,“没故”就是“死亡,亡故”的意思。“没故”是晋宋以来常用词语,唐戴孚的《广异志》所记《李元平》条:“我以因缘之故,私与交通。君才百日,患霍乱没故,我不敢哭,哀倍常情。”[4]103此中“没故”即“死亡”。今天的标点本,如齐豫生等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宝库》所标点此处都是“没故”连用。
此句可标点为:女,年四岁,病没故,埋葬,五日复生。
【条约】(1-1483)①条例,规章。唐司空图《唐故宣州观察使检校礼部王公行状》:“公举奏条约,给官缗以僦水工,自是行役不淹,人遂安逸。”
按:书证中的“条约”二字被误解,单字“条”就是“条陈、奏折”的意思,作为大臣,王公向君主“举奏”,请求君主在水利建设中用公款付工钱,不是“举奏”的“条约”。此处应标点为:“公举奏条,约给官缗,以僦水工。自是行役不淹,人遂安逸。”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标点为:“公举奏条,约结官缗以僦水工。自是行役不淹,人遂安逸。又支郡牧守,选用素轻,小大之狱,不敢专断,系验往复,动涉岁时。”[5]270明显是以四字句为主的文段。
此书证又被引用于“理棹”(4-573)条下,也是标作“公举奏条约,给官缗,以僦水工”,同误,应修改。
如此,因此句中“条约”不当连读,“条约”的“条例”义项下当删去司空图文例。
【琼海】(4-650)③指海南岛。……亦指琼州海峡。清赵翼《题稚存〈万里荷戈集〉》诗:“又教子瞻渡琼海,总为任昧开天荒。”
按:赵翼诗歌中的“任昧”不是人名,不能下加专名号,可删去专名号。“任昧”原指古代不同地方的少数民族音乐。《大词典》多条词语都涉及到了“任”和“昧”,如“任”(1-1196)字条下的解释:古代南方民族的一种乐曲。《礼记·明堂位》:“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周礼·春官·鞮鞻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引汉郑玄注:“四夷之乐:东方曰韎,南方曰任,西方曰株,北方曰禁。”“兜”(2-277)字条下:“汉班固《白虎通·礼乐》:‘南夷之乐曰兜,西夷之乐曰禁,北夷之乐曰昧,东夷之乐曰离。’”都说明,“任”和“昧”不是人名。并且,这些解释中,“任”“昧”下也没有下加专名号。根据《大词典》编纂条例,音乐名是不加专名号的。上引诗句连用“任昧”是表示边远地方,诗歌的意思是苏轼(子瞻)渡过琼海,为海南这样的偏远地方带去了新的文化。
【干当人】(2-950)犹干人。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雇觅人力》:“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
按:书证中错误有两处。第一,“酒食作匠”是一个词语,是做酒食的匠人,中间不当顿开。伊永文校注的《东京梦华录笺注》引用了多种材料注释了“酒食作匠之类”,证明了“酒食作匠”的厨师身份。第二,“各有行老供雇”的“雇”字当下属,后面还有“觅女使即有引至牙人”几个字,这一部分属于“雇觅人力”小节,“雇觅”为一词,中间不当断开。
另外“雇觅”(11-834) 条,也引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雇觅人力》:“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酒食作匠”就没有断开,说明“干当人”条书证标点是有问题的。当然,“供雇”连用也是不妥当的。
两词条下的书证都可标为: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觅女使,即有引至牙人。
有些书证在征引过程中,征引者没有搞清楚其中词语的语法性质或者语法关系造成了失误。
【侇】(1-1335)安放。《仪礼·士丧礼》:“士举男女,奉尸侇于堂。”
按:《仪礼·士丧礼》中的句义说的是士抬着尸体,主人们和妇人们捧着尸体的头部和足部,将尸体从室内移出陈放在堂上。如果按照书证引文所用标点,“男女”就成了“士”举起的对象,成了句子的宾语。显然与文意不合。据此,书证引文可作:“士举,男女奉尸侇于堂。”《汉语大字典》标作:“士举,男女奉尸,侇于堂。”[6]181也对。
【文致】(6-1529)①指礼乐。《汉书·董仲舒传》:“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自天宝之后,政治少懈,文致未优,武克不刚。”
按:所引《汉书》例中“致”字当属下,“文致”不当连用,“少损周之文”与“致用夏之忠”相对为文。“致”是副词“极”“尽”的意思,用例甚多,如《论语·子张》:“丧致乎哀而止。”皇侃义疏:“致,犹至也……使各至极哀而止也。”[7]198《荀子·荣辱》:“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杨倞注:“致,极也。”[8]34从对仗的角度讲,“少”“致”,是副词相对,“损”“用”,乃动词相对,“文”对“忠(诚)”是名词相对,故“致”当属下句。此句的“文致”不当连用,早有人指出,唐颜师古在此句下注释:“致,至极也。”后来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也在此句下继续言明:“师古曰:致,至极也。贡父曰:致,当属下句。”刘贡父当时已经发现问题,不知其后的标点者为何不改。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等多部著作都是如此标点,而且中华书局标点本《资治通鉴》在引了贡父等人注释后,仍为“文致”连用。
再者,前文明言:“然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也是“夏尚忠”对“周尚文”的明证。”则《汉书》中此例不当置于“礼乐”义项下,当删。
【禁物】(7-924)禁止使用的器服装饰等物品。《三国志·魏志·彭城王据传》:“景初元年,据坐私遣人诣中尚方作禁物,削县二千户。”
按:“削县二千户”不应连读,“二千户”不是“削县”的补语。如果连读,易理解为彭城王被削夺所封县的二千户,察考史实,《三国志》中多有“削县”的记载,如《魏志·武文世王公传》:中山王衮“诏削县二,户七百五十”;楚王彪“诏削县三,户千五百”;朱平王徽“诏削县一,户五百”;乐陵王茂“诏削县一,户五百”。可知被削县邑之后必带数字,然后才是具体户数,且大多是按一县五百户削减的。故本条当于“县二”后加逗号,为“削县二,千户。”
【白地】(8-172)④指沙漠地带。《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今吴蜀二贼,非徒白地、小虏、聚邑之寇,乃僭号称帝,欲与中国争衡。”胡三省注:“白地,谓大幕不生草木,多白沙也。”《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三年》:“此白地群盗,乌合而来,徼幸一决,非素有约束,能壹其进退也。”
按:书证一中“白地、小虏”之间不能顿开,“白地”是“小虏”的修饰成分。书证二有“白地群盗”,性质相同,就没有点断。标点本《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同样的内容中间就没有顿开,为词典的“乘流”(1-670)条所引。
【铛头】(11-1419)执掌烹饪的厨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食店》:“行菜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当局者谓之铛头,又曰着案讫。”邓之诚注:“案今都中谓之掌灶,或称掌勺。”
按:句末的“讫”字是表示点菜环节完毕的动词,看原文:“行菜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当局者谓之‘铛头’,又曰‘着案’讫。须臾,行菜者左手杈三椀,右臂自手至肩驮叠约二十碗,散下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9]430依照词典中所引,则会把“着案讫”理解成对厨师的称呼,这也是词典未给“铛头”“着案”加引号所致。《东京梦华录笺注》中的“着案”加了引号,就不会与“讫”相混。
【琼华】(4-649)④喻雪花。宋辛弃疾《上西平·会稽秋风亭观雪》词:“九衢中,杯逐马,带随车,问谁解爱惜琼华。”
按:按照词牌格律的要求,此应断为:“九衢中,杯逐马,带随车。问谁解、爱惜琼华?”前面的三个三字格在意义和节奏上为一完整句子,“问谁解”在格律上要有停顿。同属于这组词的《送杜叔高》开篇格式也是:“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看天上、多少浮云?”“看天上浮云”从散文句式上讲不需要点断,但是词律上要断开。
此外,“明秀”(5-601)条,引清朱彝尊《迈陂塘·赠吴天章》词:“爱莲洋无多行卷,才华直恁明秀。纷纷日下柴车至,逸藻吴郎希有。”其中“爱莲洋、无多行卷”,按照格律当断开。
“泥缄”(5-1109)条引元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词:“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其中“凭谁寄、银字泥缄”,也应该断开。
《大词典》在征引文献例句时,会根据词典编写的需要做适当地截取,但是个别例句由于截取不当,造成语境内容不全面,影响了文意,编者在引用时不察,也会造成失误。
【冥羊】(2-450)①神名。《史记·封禅书》:“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
【马行】(12-759)①神名。《史记·封禅书》:“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
按:以上两条书证都引自《封禅书》,其中的“冥羊用羊祠”之“祠”均当下属,应以“祠马行用一青牡马”为一句,由于截取的内容过短,影响了编者的判断,可以多摘引几句,以更好地体现出原义。《史记·封禅书》前后文是:“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干鱼;阴阳使者以一牛。”虽然针对的是不同的祭祀对象,句式是相同的。
【殿兵】(6-1502)后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淇水》:“冀州刺史严纲,又破瓒殿兵于桥上。”
沟通上的障碍,往往会给工作开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通过学习哈佛管理课程,我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是我的一个案例,案例中的我没有进行有效沟通,给自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按:据现在标点来理解,就是“冀州刺史严纲在界城桥打败了公孙瓒的后军”,真乃滑天下之大稽的标点。查诸史书,知“冀州刺史严纲”乃东汉末年公孙瓒部下,他从无背叛攻打主子的事情。《大词典》误删了相关内容,让人以为是郦道元“篡改”了历史,不妨多引几句郦道元注:“水上有大梁,谓之界城桥。……绍将曲义破瓒于界城桥,斩瓒冀州刺史严纲,又破瓒殿兵于桥上,即此梁也。”可知,是袁绍的将领曲义在界城桥斩了严纲,又打败了公孙瓒的后军。书证应多引几句为好。
【开道】(12-59)④在前引路。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次一人磨旗出马,谓之开道。”
按:标点及文字截取不当。“开道”后的文字是“旗次有马上抱红绣之球,系以红锦索,掷下于地上……”“开道”应为“开道旗”,还有“引马”等处该加引号。较合理的标点如下:“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次一人磨旗出马,谓之‘开道旗’,次有马上抱红绣之球,系以红锦索……”
“磨旗”(7-1107)条引同一书证,标点文字就比较准确,为“先一人空手出马,谓之‘引马’;次一人磨旗出马,谓之‘开道旗’。”此外“拖绣球”(6-466)条引为“旗次有马上抱红绣之球,系以红锦索,掷下于地上,数骑追逐射之。左曰‘仰手射’,右曰‘合手射’,谓之‘拖绣球’。”“旗”字当属上。《东京梦华录笺注》《东京梦华录全译》都作“开道旗”。
【坚劲】(2-1117)② 坚强不屈。 明李东阳《祭张亨父文》:“亨父方其始仕也,神采逸发,而忧患摧其势;志气坚劲,而疾疢缠其体。”
按:书证句首删去了叹词“呜呼”,致使呼告语“亨父”成了下句的主语,原句本是“呜呼亨父!方其始仕也,神采逸发……”。这篇祭文的每段格式是相同的,都是“呜呼亨父!行足以绝俗,才足以空群……”“呜呼亨父!我等与子同登荐书……”可见,删去叹词不妥。
词典中的部分书证,会在不同的词目下出现,但是不同的编者在使用这些例句时,由于个人理解不同而施用标点,造成了前后矛盾。前面所谈的例证中也涉及到这种情况,下面再举几例予以分析。
【运斤成风】(10-1093)谓挥斧成风声。形容技术的高妙。《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
按:以上所引《庄子》相同的文字,就有两处标点不一致。
像这样所引文字相同,但标点稍有歧异的现象,在一部卷帙浩繁的大型工具书中存在似乎在所难免。不过,我们在阅读《大词典》中,发现类似不影响句意的标点歧异不下数百处之多,作为词典来说,就不够严谨了,建议在修订中对此进行统一。
当然,这样的标点不同,不影响句意,只是影响了词典的内部照应而已。但是有些文字相同,标点方面存在矛盾的书证,会直接影响到词语的成立与否。
【守终】(3-1305)谓终身坚守不止。《国语·周语上》:“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树惇】(4-1303)亦作“树敦”。①谓立性敦厚。《国语·周语上》:“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韦昭注:“言犬戎立性敦厚也。”
【纯固】(9-753)纯粹坚定。《国语·周语上》:“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韦昭注:“纯,专也;固,一也。”
【惇帅】(7-603)勉力遵循。《国语·周语上》:“吾闻夫犬戎树,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王引之《经义述闻·国语上》:“惇帅旧德者,惇,《史记·周本纪》作‘敦’,《尔雅》曰:‘敦,勉也。’言勉循旧德也。”
按:以上四条词语都引用了《国语·周语上》的同一条例证,都是根据这条书证设立的词条。前三条中基本无差异,但是第四条不仅词目为“惇帅”,而且在“树”字后逗开,书证标点与前三条迥然不同,就影响到“树惇帅”三字的切分,“树惇”“惇帅”,到底谁是正确的?
“惇帅”是采信了王引之的说法。“树惇”既然亦作“树敦”,查相关文献,许倬云《西周史》认为当时的犬戎有国君名为“树敦”,而且所述事迹也出自《国语》中此例:“祭公谋父除了用耀德不观兵为理由外,还特地提出犬戎自从大毕伯士二君以后,对周职贡不亏,而彼时的犬戎国君树敦也能率旧德,必有以防御周人之道。穆王不从谏。用兵的结果,仅获得四白狼、四白鹿,外藩却从此不来朝周了。”[10]186说明西周时可能有名为“树敦”者。另外,魏晋以后史书中经常有征伐西北方“树敦”的记载,虽然多是指地名,但是上古对于少数民族的称呼中人名、部落名、地名混一的情况很常见,故“树敦”为犬戎名似不虚。此外,王引之《经义述闻》讨论“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时也言:“俗本帅上衍能字……”,可见“树惇”可靠一些,“惇帅”连言很可疑。
再者,“固”字可下属,“固”有“本来,一定”义,副词,今点校本以“守终纯固”连读,颇难理解,故可作:“吾闻夫犬戎树敦,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因此,与这一条书证有关的词目当重新考虑,“树惇”的释义需重写,“惇帅”条为假目,应该删去,“纯固”条也可删。查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标点本,相关内容就点为:“吾闻犬戎树敦,率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11]26退一步说,即使不认可“树惇(敦)”为人名,也不能同时收录“树惇”“惇帅”两个矛盾的词目。
以上所谈,只是个人看法,分类也仅仅是为了论述方便而已,多有相互交叉之处,仅供《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修订参考。
[1]墨翟.墨子[M]∥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2]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班固.汉书[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4]戴孚.广异志[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5]司空图.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M].祖保泉,陶礼天笺校.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一卷[Z]. 第二版.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7]何晏集解.皇侃义疏.孔学三种·论语集解义疏[M]. 上海:世界书局,1935.
[8]荀况.荀子[M].杨倞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4.
[9]伊永文.东京梦华录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10]许倬云.西周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11]司马迁.史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ProbingintothePunctuationErrorsintheCitedExamplesintheChineseDictionary
Zhao Hongmei,Cheng Zhibing
(SchoolofChineseLiterature&Journalism,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00,China)
In theChineseDictionary,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are quoted from ancient works, and some of the punctuations in the citation are erroneous, which deserves further discussions. An analysis of the errors tells that some errors result from the fact that the meanings of the words remain unclear, and some others were grammatical blunders, or improper phrasing of the text, or the punctuations within one quotation are contradicted. To remove these errors in punctuation will help enhance its status as a canonical model.
ChineseDictionary; cited example; punctuations; revision
2017-05-12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汉语大词典》的历时性大型汉语语文辞书修订研究”(12YJA740115)。
赵红梅,女,新疆石河子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程志兵,男,河南禹州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赵红梅,程志兵
(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H164
A
1672-0040(2017)05-0057-06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卷帙浩繁,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编撰之初,为了保证编撰质量,编委会组织力量用了三年时间摘引词目卡片800余万张,最后从中挑选了200余万条书证,在很大程度上为词典的质量提供了基础保障。我们使用词典多年,受益颇多,但也发现《大词典》在引用古籍例证时在标点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当然,有时候是引用的文字和标点都有问题),影响了工具书的典范性,下面就酌情分类举例说明之。本文所用为13卷本(含索引)词典,在不影响论述的情况下,所转引《大词典》词条文字和标点有所删略,讨论中不涉及的专名号均省略不标。“按”字下为我们的论述。
(责任编辑李逢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