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霈
(武汉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妇科,湖北 武汉 430000)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与护理进展
李 霈
(武汉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妇科,湖北 武汉 430000)
妇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影响康复进程、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身心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进一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本文将对妇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同时,总结相应的防护措施,并提出建立手术室管理制度,加强质控管理,以提高感染控制效果。
妇科;切口感染;影响因素;预防
近年来,随着手技术与各种手术设备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手术治疗成为妇科临床中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随着手术数量的提高,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提高,我国妇科住院患者切口感染约占所有医院感染的14~16%,手术切口感染不仅会影响医疗质量,而且还会增加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据相关研究报道,手术切口感染既有患者自身机体内源性因素,又有围术期医疗外源性因素[1]。为此,本文将针对妇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其宗旨为进一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现报告如下。
1.1 内源性因素
1.1.1 年龄
随着年龄的提高,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逐渐下降,而且多合并有种类基础疾病,术后对细菌的耐受较差,导致切口感染[2]。
1.1.2 体质量
肥胖患者的脂肪较厚,局部血供差,切口易出现液化、积液等,对细菌定植创造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且缝合时,易造成死腔、积血等,进而易于手术切口处继发感染。
1.1.3 合并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体内高糖环境会抑制纤维母细胞修复功能,影响切口愈合,而且白细胞吞噬功能低下,抗感染水平不足,增加切口感染风险。
1.1.4 开放性损伤
合并开放性损伤患者的皮肤屏障作用消失,细菌直接进入皮下组织,引起水肿,导致炎症反应[3]。
1.2 外源性因素
1.2.1 医务人员及院内影响因素
(1)皮肤准备。传统剃须刀剃毛备皮等操作不当会对表皮组织造成损伤,使细菌轻易进入体内;另外,术前备皮皮肤损伤可增加细菌移生现象,同时术前过早清洁皮肤野,易引起感[4]。(2)手术及住院时间较长。医院环境中现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等病原微生物集中,这些菌种都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因此住院时间与手术操作越长,感染的风险越大[5]。(3)麻醉。麻醉会使组织血供不足,引起创面缺氧,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影响胶原蛋白沉积,提高切口感染的风险。(4)术中手术操作熟练程度。外科手术医师的手术操作技巧可影响手术进程及医疗质量,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手术操作不规范、操作粗暴,可加重周围组织损伤;如果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或缝合残留等,都会为细菌的繁殖提供条件;手术切口过长过大,可使皮下组织及肌肉广泛暴露,不但不利于切口愈合,而且可增加切口感染的几率[6]。另一方面,若手术切口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越长,术后切口感染风险越高,据相关研究报道[7],若手术切口时间暴露越长,机体创伤越大,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引起肠道菌群易位生长,且手术时间较长,患者切口附近皮肤汗腺排出的细菌越多,亦会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5)临床常于术前及术毕给予患者预防性抗炎治疗,但是要注意控制药物种类、给药时间与剂量的选择,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也会提高切口感染风险。
1.2.2 医疗器械、物品及术室环境的因素
(1)手术器械与敷料是手术最常用的材料,如果术前没有对手术材料进入彻底的消毒,或者术中手术器械与敷料遭到污染,都会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2)高频电刀是现阶段临床中手术治疗的主要机械之一,主要用于切口止血,但是高温会对切口周围脂肪组织造成破坏,使脂肪出现液化,而且还会造成局部血供不良,诱发感染[8]。(3)手术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会使切口遭受污染,且是患者及医护人员携带病原菌污染几率增多,因而术室内空气环境也是细菌侵入切口,致使切口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4)术后各种引流管会为病菌的侵入提供机会,同时切口处组织接触引流管,会对局部组织造成一定坏死,影响切口愈合。
2.1 高危患者处理
重视特殊群体感染的防范,尤其是对高龄、肥胖、合并糖尿病及开放性损伤患者:(1)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术前应积极纠正其慢性疾病,提高身体各项机体与免疫力,帮助患者改善身体状况,增加对手术的耐受。(2)对于肥胖患者在术中操作时要注意减少对皮肤的过度牵拉与切割;术后缝合时要将多余的脂肪剔除,避免缝合死腔;对于脂肪液化风险较高者可于术后进行皮下引流,防止切口感染;(3)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在术前积极纠正血糖水平,保障手术期间血糖在正常范围[9]。
2.2 术前准备
(1)术前积极改善患者全身情况,纠正营养不足,对营养不良者给予营养支持,多摄入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以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同时,易有利于术后切口快速愈合;术前劝解患者戒烟,减少术后感染的可能性风险。另外,术前手术术野清洁及妥善备皮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防护措施之一,重点应以清洁皮肤为主,可采用0.5%碘伏进行清洁皮肤,0.5%碘伏消毒是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较高理想的消毒剂,有文献报道[10],含碘消毒剂杀菌对数值可在1 min内达到3,且无明显不良影响;改变传统的剃毛备皮方法,对于腹部手术或非多毛区手术只要在术前进行严格消毒即可,研究发现剃毛备皮并不会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而且不彻底的剃毛备皮反而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另外,要尽量缩短剃毛备皮与手术的时间,以保证手术时间术野的细菌含量最低[12]。
(2)洗手消毒可是阻断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手术室人员要严格执行洗手制度,保障手术全程清洁;定期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手部细菌进行培养,提高感染控制水平。
(3)术前对患者进行系统麻醉评估,对于麻醉分级,麻醉ASA分级较高的患者,其手术耐受力越差,因此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越高,术前需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手术耐受性,与此同时,术中必要的辅助麻醉对降低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术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避免手术时间过长;提高术者的手术技巧,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拉钩牵拉软组织损伤,减少组织损伤,有效彻底止血,去除失活组织,缝合时避免留有死腔;合理控制切口大小及长度,避免切口长时间暴露。术前3天内,合理应用抗生素,使局部组织在手术期间有效杀菌的药物浓度达标,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2.3 术中处理
术中操作要严格区分污染的手术器械与消毒后的手术器械,避免使用临时消毒器械,避免交叉感染。术中在对肥胖患者切口进行电凝时要尽量避免使用电刀,必要时应注意调适电刀频率,避免对脂肪进行反复切割,以缩短脂肪汽化加热的时间。术毕放置引流管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保证引流管与切口的清洁,预防放置引流管的组织发生感染,并保障引流管通畅。维持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应用层流空气净化系统,提高术室空气质量,减少微粒数;加强手术室管理,避免人员频繁进出,以控制感染的发生[13]。
2.4 术后处理
对妇科手术患者进行切口分类,尤其是对伴有开放性损伤的患者要用大量生理盐水对感染的伤口进行反复冲洗,并在切开组织前和术毕给予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以提高局部组织内抗生素药物浓度,有效杀灭切口细菌[14];另外,术后留置导尿管、胃肠道切污染等亦会增加革兰阴性杆菌切口感染;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来自切口皮肤或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医护人员在术中积极开展手术时,常分秒必争,术者于术前常不注重手术,若术中手套破损,手污染则成为主要菌源。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保证疗效,缩短住院天数,降低切口感染率。
通过本组研究我们可以初步发现,妇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因素较复杂,其中既有内源性因素(年龄、合并糖尿病、肥胖、开放性损伤等),又有外源性因素(医务人员及院内影响因素与医疗器械、物品及术室环境的因素),为进一步控制术后切口感染,应建立严格的手术室管理制度,加强质控管理。据苏秀霞等研究报道[15],通过不断完善医院手术室感染管理制度,加强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严格规范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指南,能够有效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提高医疗质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要严格执行手术室各项管理制度之外,还需对妇科手术室医护人员加强院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开展洗手操作培训、无菌观念及操作培训等,并建立院感管理小组,制定院感控制计划,每日监督检查计划落实情况,以提高科室院感管理水平。另外,还需针对不同感染风险因素及传播途径,采取针对性地控制措施,以此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1] 郑海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70-271.
[2] 关 键,梁文晶.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4,(2):119-120.
[3] 朱志杨,阮新贤,林 凌,等.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3):701-702,705.
[4] 姚金波,侯 波,周美平,等.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4,(16):3572-3573.
[5] 李 恒,李 飞,江 山,等.4401例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2):1497-1499.
[6] 高国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23-325.
[7] 巫胡兰,蔡红卫,邹 英,等.83例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4):433.
[8] 姚德峰.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47-148,154.
[9] 刘桂玲,杨 芬,蒋春燕等.2007-2009年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685-2686.
[10] 邝杰文.妇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4,(19):72-73.
[11] 彭友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840-842.
[12] 周艳娟.剖宫产手术切口早期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20):176-177.
[13] 邬飞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57-58.
[14] 张宏国.对妇科Ⅲ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外医疗,2012,31(9):54.
[15] 苏秀霞,关兰荣,李芳芳,等.加强感染管理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做法与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0):7879.
本文编辑:赵小龙
R473.71
B
ISSN.2096-2479.2017.04.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