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制度与风气的因果启示

2017-04-03 00:36田艳昭
政工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风气形式主义手段

☉陈 政 田艳昭

风气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形成的一种风行的、带有习惯性的,以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氛围。它具有引领、吸引、裹卷功能。因此,一旦风行,能对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影响。好的风气能净化生活,美化心灵;坏的风气则会形成对社会生活的破坏力。因此,风气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风气问题历来被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整治被人们认为积重难返的腐败之风,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同时,正风正气也逐渐恢复和培育起来,特别是反腐、恶腐、拒腐的新风气正在逐渐形成,成为对腐败的文化意义上的抑制力,让人们感悟到了从制度强制、利益约制到习惯(风气)形成是一条带有规律性的因果链条。

一种风气之所以能流行,最主要的是因为它能给追随者带来某种利益。当然,这种利益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政治的、精神的满足。风气的流行范围和程度同它所能带来的利益的范围和程度成正比。没有利益功能的风是刮不起来的,起码是刮不长久的。一种风气在其形成初始,可能是微弱的,但如果它有很强的利益功能,能在很大范围内给人们带来丰厚的利益,就会把越来越多的人裹卷进来。当然,其中有一部分人是主动追随风气,谋求利益;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在其利益欲求只有适应这种风气才能获得的时候,作出的被迫选择。例如,一个人要办某件事,必须送礼才能办成,那么,送礼就成了他被迫的选择。当跟风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主动,被迫选择的人也越来越多的时候,送礼办事的风气也就形成。久而久之,这种被迫选择就会形成习惯。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形式主义盛行,许多单位、许多人被裹卷进来,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就在于那时搞形式主义既省力气,又能得到领导赏识,出“政绩”,得荣誉,提职务。现在我们党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的考核、用人制度,形式主义失去了利益功能,失去了市场,因此,也就渐渐自消自灭了。

风气有形成文化的趋势。如前所述,一些人被裹卷进来,一开始可能是被动的,后来当他们逐渐适应并从中获得红利的时候,就会逐渐成为习惯,完成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例如办公事给私人送礼,一开始大家都很反感,但时间长了,形成了一种定见,觉得人家给你办了事不送点礼不好意思。这样,送礼就成了流行的潜规则。久而久之,就会积淀下来,形成文化,根治起来就十分困难了。中国的腐败之所以顽固,就在于它积淀已久,已经具有了某种文化性质。总之,风气形成、存在、扩张的基本动力和基本支撑是利益,我们对风气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要进行利益分析,揭示风气的内在利益机制。这样也就揭示了风气形成的基本规律。

行为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是行为者选择行为的最基本的依据。行为者在选择行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效益即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一般说来,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他才会选择这种行为。这个差额越大,行为的动力就越强。这就是行为的最大利益原则。它告诉我们,控制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是控制行为的最有效手段。控制风气的最有效手段,当然也是利益手段。要抑制或根除某种风气,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调整其利益关系,破坏其利益链条。这里最重要的是使追随风气的成本大于收益。途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成本,一是减少(剥夺)收益。

调整利益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是制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卓有成效地整治腐败这个痼疾,就是用严密的、强有力的制度,形成不敢腐、不能腐的有效利益机制,使那些胆大的人不敢冒险、“精明”的人无法取巧、碰运气的人没有侥幸。这让我们领悟到,制度比觉悟更有效,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不在于它的强制性,而在于由它规定的利益机制。还需要指出的是,利益是风气的内在原因,而制度则是风气的直接原因,因为利益机制是要用制度来规定的。因此,建立起能消灭某种行为或诱导某种预期行为的利益机制,是制度的核心问题。简言之,送礼者处处碰壁、挨批甚至被处分,谁还去送礼?唯实干、实绩才是评价选拔干部的标尺,谁还去摆花架子?

猜你喜欢
风气形式主义手段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风气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风气
风气
风气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