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

2017-04-02 21:07:49王璐婷
时代农机 2017年4期
关键词:寝室群体个体

王璐婷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研究

王璐婷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大学生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大学生;群体;从众

1 从众心理分析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群体中生活,常常会不知不觉地遵从群体压力,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放弃自己的主张,趋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这就是从众现象(conformity)。人们之所以遵从,是因为他人的行动可以为自己提供最好行为方式的信息,他们信任别人,同时由于群体的压力,害怕偏离,与其他人保持一致是必要的。当个人面对群体一致但不正确的意见时,那种由大多数人展现的压力很大,足以产生可观的遵从量。在有些情况下,他们都相信自己是正确的,然而,当要求他们做出反应时,他们常常会做出与他人相同的反应。对同一个人来说,从众行为的表面与内心两个层面的反应并非都是协调一致的,有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的情况,也有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的情况。

2 大学生从众的类型

(1)学习从众。学习上的从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班级、同寝室的同学之间互相鞭、互相鼓励、组成学习小组或者成立学习委员会,还有同学组织一起参加培训班和辅导班等,设立集体的大家都想要通过的目标,比如英语过级等等。也有另外一种消极的从众态度,如懒散、考试作弊、平时过多的娱乐消磨时间等等。

(2)消费从众。大学生个性上独立,但是经济上并不独立,而是依靠父母,大学生在大学开学之初就会有大笔消费,小到穿着打扮、生活用品,大到手机、电脑等等,很多学生讲品牌、讲排场、比阔等等。这中间就存在着无形的从众心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本身并不愿意这样大手大脚的花钱,也有的同学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允许过度开支,但是由于攀比和从众,通过调查走访显示,很多学生愿意节省吃饭及必要生活用品的情况下,花钱在穿着和电子用品上。

(3)恋爱从众。在大学里,恋爱已经是一个及其普遍的词,甚至很多同学都把有男女朋友当作是自己魅力的象征,但是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性观念都尚未成熟,也处在一个矛盾的时间点上,一方便,大学生把自己看做是成年人,认为自己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及行为后果负责;另一方面,大学生有接近异性和渴望爱情的思想,受到社会上性解放思潮的影响,更激发了大学生强烈的性体验的想法,而大学生处在青年期,这个时期易冲动,不计后果,往往会造成终身的遗憾。而这时,从众心理在大学生中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很多人认为恋爱是一种魅力、能力的象征,无人问津的学生则会体验到失望、落寞、甚至由此自卑,很容易形成心理压力,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恋爱从众更多的是以同寝室为主,同寝室的同学每天朝夕相处,而恋爱观以及思想行为更趋向于身边的人。

(4)就业从众。就业从众在大学里也是普遍现象之一。所谓的就业从众也就是大学生在毕业之际所选择的毕业之后的方向,如考研、择业、出国、考公务员等等。而在这些选择中,很多人受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如有的人本来是抱着“不考上研不罢休”的念头,但是当毕业来临之际,看到别人签了工作,看见别人有了很好的工作机会,看到别人出了国,原本坚定考研的心,乱了阵脚,心里发慌,考研的心也不再坚定。还有的同学在择业的时候,不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而是跟着别的同学意愿走,看见别的同学适合,以为自己也适合。在毕业方向上盲目从众是对个人及其不负责的表现。

(5)“班级效应”和“寝室效应”。这个所谓的“班级效应”和“寝室效应”,其实是因为在大学里,上课时间比较散,而大部分学生的生活是以班级,更多的是以寝室为单位。平时上课、生活、学习、聚会、玩闹都在这一个小圈子里,所以从众行为会更多,比如有的同学本来是想学习,但是这个时候寝室的另一个小团体提出要聚会,出去吃饭,女生寝室则多是出去逛街等,这个时候,如果去,则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不去,则是不合群,会让别人觉得格格不入,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选择后者,即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来表现自己的合群和友好,这个时候多半是从众心理在作祟。

3 从众的原因的分析

(1)家庭因素。一个人从出生至生命的完结,家庭在生命整个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家庭的教育更是影响一个人毕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教育孩子经常会用到的语言“你看别人家某某或者某某学习多好”“看别的同学都弹琴、画画、写字写的好看”等等。这个时候就会在孩子心理形成一种模式,凡是做事都会看看别人。觉得大部分都在做的事情,自己也应该去做。久而久之,在心里就会有从众心理,这样的孩子在日后的生活总往往会没有主见,做事会犹犹豫豫,优柔寡断。

(2)环境因素。大量事实表明,从众行为的发生多于身边的环境有关系,如群体的规模、群体的性质、群体的利弊、群体的凝聚力等等。如果在学生群体中多数成员的能力和想法高于其他人,那么多数个体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选择从众。

(3)个体的独立性差。大学生处在青年期,身心在走向成熟,但是并未真正的成熟,社会经验不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水平比较低,判断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身边的同学都处在这个时期,处在一个文化层次,对事物的感知、认识、判断都处在一个水平上,这个时候就会彼此产生很强的心理兼容性,因为处在相同的心理水平上,所以大部分时候对待事物会有相同的看法,所以导致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从众行为的产生。

(4)社会因素。中国自古以来都有“中庸之道”,大部分人在群体中不愿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感到被孤立,因此他的行为、态度及意见都与群体相同时,才会觉得是正确的。所以从众有时也源于群体带来的压力,对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人,其他人更愿意接受,而对于标新立异,特例独行的人,人们往往会避开,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所以任何人都会尽量避免偏离风险,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实际上已经养成了一种从众的习惯。

4 从众的利与弊

(1)从众的利。从众具有积极的作用。从众的群体目标一致,行为方式一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积极的从众效应也可以在群体中互相激发热情,将个人的力量融入到群体中,以利于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并平衡群体中个体的心态。

(2)从众的弊。在群体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因为大部分人不愿意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以免感到被孤立,这时即使某些个体觉得群体的决定是不正确的、违反一定规定的,个体也不会主动提出异议,以免被排挤。从众心理会抑制个体的思维发展,使人们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盲目从众。

5 结语

了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并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行为,对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众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必要的方式之一。任何一个处在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需要自己处理的事情,自己大学生活方式的选择、学业方向的抉择、和室友的相处等等,而从众心理在这个过程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有利有弊,这个时候就需要大学生们摒弃盲目从众,理性从众,发挥从众有利的作用,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A Study on th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WANG Lu-ting
(Sanya College,Sanya,Hainan 572022,China)

Beingobedienttothepublicmeansthatapersongivesuptheirviewsandtakethesamebehaviorwithmostpeopleunder the influence andpressureofthegroup.Beingobedienttothepublicisacommonsocialpsychologicalphenomenoninthedailylife andwork.Itiscommoninthecollegestudents.Beingobedienttothepublicofcollegestudentshasbothpositiveandnegativeeffect.

college students;groups;herd

G645.1

A

2095-980X(2017)04-0199-02

2017-03-26

王璐婷(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大学本科,思想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寝室群体个体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寝室闹鬼记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
人生十六七(2015年3期)2015-02-28 13:08:18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