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松柏 荣亮/.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达州市通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对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思考
——拓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通川路径
□伍松柏1荣亮2/1.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局2.达州市通川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当前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郊型农业面临空间继续缩减、基础设施薄弱、消费需求升级、安全压力加大、农民增收乏力等老问题与新挑战。为拓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通川路径,笔者在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通川区农民人均耕地0.102hm2、户均土地15块,地均面积0.025hm2,农户承包地面积小、道路窄、渠未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北部山区9个乡镇水利设施老化、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的生态、文化、社会等功能开发不足。
2)农户沿袭低端种养,品种难统一、品质参差不齐,甚至一块地都要插花式种上多个品种,种植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优质特色产品规模小、层次不高、品牌不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够,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滞后,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转化增值能力弱,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紧、自身运作不规范,带农助农能力不强,“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生猪价格周期更难以预测。
3)一方面随着村办企业大面积亏损关闭和农业税全面取消,北部山区村集体资产闲置浪费、“空壳村”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增长、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构成日趋复杂,农村集体产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不力等问题突出,集体资产被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支配,面临流失或被侵占风险,成为城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1.2 农村发展短板明显
1)受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价格成本双重挤压和自然市场双重风险的考验,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浪潮的来临,使得通川区城郊农业新旧矛盾交织叠加,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凸现,“谁来种地、谁来养猪”成了亟待破解的难题。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始建于明朝、鼎盛时拥有140多口人的金石镇柳潭村9社,如今就因只剩下2位老人而被外界熟知。
2)农村留守人员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堪忧,对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缺乏了解,当靠经验、凭感觉的传统耕作习惯遇到先进技术、变幻莫测的大市场时,老经验就嫁接不上新科技、“老把式”更难以操控新设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受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高、利润低和资金需求大等影响,加之农业生产经营缺乏有效抵押物、没有担保而成本又高,农业融资困难重重,新型经营主体、项目业主在加快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同时,不同程度地遭遇了资金链紧张的困局。
1.3 产品安全形势严峻
1)超施、滥用化肥、农药、激素、鱼药、兽药、药物添加剂,导致农(兽)药残留超标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农牧结合不紧、种养循环不畅,区域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养殖场乱排粪污、农民田间地头焚烧秸秆,使得土壤养分失调、板结酸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越来越多的小型养殖场(户)因环境治理成本上升而被迫退出。
2)农业涉及环节冗长、不可控因素多,安全监管面宽量大;农产品追溯难、去向查证难,农业执法力量弱、监管手段软,很难严格控制并及早发现违规施药、施肥、添加有害化学品等情况;在养殖规模加大、牲畜及牲畜产品调运频繁的背景下,狂犬病、牛羊布氏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形势严峻。
3)在经济发展、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农业生产从偏重规模数量的“吃饭农业”,向更加倚重质量效益的“品牌农业”转换,过去拼资源拼环境的传统老路难以为继,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2.1 在“优”字上下功夫,提升农业供给质效
1)引领种植业转型升级。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按照稳粮优经扩饲思路,以玉米为突破口、统筹开展粮改饲,抓特色发展优结构、全域规划优布局。在环城经济带做强草莓、食用菌、花卉苗木、蔬菜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挖掘农业内涵与功能,发展集种养循环、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在北部山区抓好品种熟期搭配、因地制宜错季发展,建设20个现代设施工厂化农业、标准化生产菌蔬果基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联片建设“10万亩(5万亩)优质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联片打造“10万亩(5万亩)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核心示范区”,促进由农产品常规品种向消费者需求品种转变,增加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供给,争取到“十三·五”末通川区粮油总产突破23万t。
2)加快特色养殖业发展。按照“稳猪禽、兴牛羊”的思路,实施“退郊进沟上山”战略,依法取缔、全面关停城镇规划范围内畜禽养殖场,引导近郊养殖业主向适养区转移搬迁;以圈舍等养殖设施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升级打造一批现代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创建一批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推广畜-沼-粮(果、菜)、稻田养鸭和秸秆过腹还田技术,实现合理承载、绿色多元特色发展,争创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引进适销对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名特优新品种,拓展池塘健康养殖、水库生态养殖、稻(藕)渔综合种养,打造一批水上垂钓、观光渔业、休闲康养的省级休闲渔业基地,申报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巴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项目,着力推进渔业提质增效。
3)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健全产品准入、监督管理、有序退出等体系,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原产地保护产品,推动七星椒卤菜、灯影牛肉等地方特色美食提档升级,提升“达州农产品加工”区域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办理质量安全认证和申报创建国家驰名、省著名、市知名商标,注重产品包装设计、规范产品包装标识,组织新型经营主体进展会、闯市场、寻商机,打造特色农产品线上知名品牌,扩大通川区农产品社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
2.2 在“改”字上下功夫,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1)强化支持保护。完善农业激励、支持政策,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和农业补贴制度改革,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担保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支持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一二三产业融合等领域,引导金融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在巩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探索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融资、贷款产品和服务方式,解决好发展现代农业贷款难、融资贵、保险少等问题,重点投资中低产田土改造和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储运条件,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快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改变“挥汗如雨满身泥”的传统劳作方式。
2)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机制,做深做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管和集体经济发展制度,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落实农民财产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计划地逐步消除“空壳村”。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监管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广东岳镇玉钟村土地互换并地试点经验,支持农户在村组内自愿互换并地、联户经营,或鼓励农户采取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变过去每家每户碎片化经营方式,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产业有效集中管理,解决土地撂荒、农技推广难等问题。
3)培育经营主体。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遴选、培育机制,健全家庭农场服务管理制度,引导农民合作社依照章程加强民主管理、监督,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入股等方式做大做强,定期清理“空壳”主体,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探索建立农事服务超市,发展农机、植保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集中育秧、代购代销、统防统治、储藏保鲜、饲料及沼液配送等社会化服务,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风险防控等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购买保险、风险补助、应急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农户用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产品等入社(股),开展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多要素、多形式联合与合作;采取产销结合、资源共享、品牌共用等方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组建产业协会或产业联盟,支持农民合作社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及社会化服务,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多元融合、集群集聚发展,提高产业整体规模效益,破解小规模兼业经营困局和解决生产同质化、谁来种地(养猪)等难题。
2.3 在“补”字上下功夫,筑牢农业发展基础
1)科技创新驱动。对接大专院校、职校、市级涉农科研推广机构,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采取政府补贴、有偿服务等方式,提速秦巴植物博览园、蓝莓科技产业园、苗源科技创业园建设,推广生物培育、组织培养等高新农业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村民增收致富。整合农民技(夜)校等资金资源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推行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服务模式,加大优质高产品种、节本增效技术、绿色循环模式、农机设施设备等“四新六良”的科技培训与示范推广覆盖面,完善以“专家+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为链条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紧跟农时,重点解决当季易(多)发病虫灾害问题。
2)推进创业兴业。支持进城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农技员、退伍军人等下乡创办领办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生产资源、要素、技术在农村的整合集成、优化重组,加快发展特色循环种养、产品加工、信息服务、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与乡镇旅游等产业,带动农户参与农业功能拓展、实现多元化增收,为传承农耕文化、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持久新动能。
3)加大招商引资。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宣传推介,处理好农户生计与产业发展、本地农户与外来资本的关系,回引在外成功人士、企业家创业兴业,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深化与江西正邦、江苏绿港等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吸引上、下游新型经营主体集群互动、融合发展,加快“名特优新”产业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深度参与社会分工分业、分享增值增效收益。
2.4 在“融”字上下功夫,拓展产业链、价值链
1)推进农工对接。依托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秦巴冷链物流产业园、秦巴智慧物流产业园,围绕主城区百万城市消费群体,推动农批、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适度扩大保丰大米、聚家猕猴桃和铁山黄羊、蜀宣花牛等特色种养面;在原产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分选、清洗、包装、储藏、烘干等商品化处理设施,重点支持环凤脆李、秦巴蓝莓、江陵芦荟等农产品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促进产品深度开发和增值,在延长农产品保鲜期、贮藏期和实现错季销售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原料综合利用率与附加值,解决农产品产后损失大和产销脱节、因收获期集中上市而导致的价低等问题。
2)加快电商发展。按国家标准,严格把控质量,将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纳入网上追溯范围,以视频直播、图文直播、邀请消费者参观体验等方式,让农产品安全“看得见”“摸得着”,发展个人、集团定制营销;运用QQ、微信、微博等信息手段和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采用智能化精确饲喂控制系统饲养畜禽,推动主导产业或特色农产品向精准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建立工厂化、立体化的高科技农业、订制农业、农业众筹等新业态。以秦巴电商谷、川东北电商快递分拨中心为载体,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建设乡镇(村级)电商服务点,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知名电商合作,打造“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解决农村“买难”问题,走出农产品“卖难”困局。
3)促进农旅融合。紧扣“巴人故里、锦绣通川”整体形象,以“农旅结合、产景相融”为中心,围绕旅游建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开发农业观赏功能,加快“吃农家饭、住农家园、采农家菜、摘农家果、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乡村酒店)发展,培育一批集自然景观、特色果蔬、休闲垂钓、观光旅游、度假养生于一体的农业主题公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办好牡丹文化节、新村梨花节、北外脆李采摘节等重大节会活动。在210国道、魏复路、巴达高速、明月江沿线,以凤凰山-犀牛山-莲花湖-双鱼湖-神剑园为节点,加快巴国水乡(双鱼湖)、巴人农耕(盘石都市农业体验区)、巴人植物园(秦巴植物博览园)、巴医园(复兴中药产业园)等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建设,逐步形成游客下乡踏青、农业体验的城郊休闲旅游体系;以金石梯田、青宁空中草原为引领,依托金石镇樊家坪、龙滩乡玉坪寨等古村落,打造巴人狩猎场(金石野生动物园)、巴人探险谷(龙滩盐井河谷)、巴人野生天际游泳池(青宁)、巴渔码头(江陵)等北部40km休闲康养带、乡村旅游胜地,推动农旅(文)融合由“景点”近郊游向“全域”旅游深度转变,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让更多农户分享发展“假日经济”带来的红利,实现长效增收,为现代农业“助力”、为新农村“添彩”。
2.5 在“绿”字上下功夫,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1)强化生态保护治理。支持农业项目通过PPP模式,建立健全病死畜禽、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收集、存储、运输的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深加工全产业链,坚持源头控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2)推行农业清洁生产。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替代化肥、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和饲料、兽药质量安全规范管理,依托植保专合社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实行灯诱、色诱、性诱防虫和蜜蜂授粉、鸭(鱼)田防草等绿色生态循环种养,用农业生产标准化支撑农产品品质提升,从生产源头优化供给,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加强质量安全管控。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建立主要农产品及重点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属地管理、部门监管、企业主体监管3个层次的职责,严格执行产地、屠宰、引种申报检疫及“四不准一处理”等制度;深入开展农业联合执法行动,加大例行抽检密度,扩大抽检基地、品种范围,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强化农资打假及农产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和农(兽)药残留专项整治,其中种植业重点治理高毒限用农药的违规使用、禁用农药隐性添加等问题,畜牧业依法打击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销售、贩卖、屠宰病死畜禽等行为,渔业重点治理违法使用和经营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药物问题,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