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桑叶茶加工新工艺及展望

2017-04-02 17:58王家鹏郝国双范起业李文萃唐小林
时代农机 2017年12期
关键词:鲜叶蚕桑桑叶

王家鹏,郝国双,黄 斌,范起业,李文萃,唐小林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6;2.建德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建德 311600;3.杭州国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建德 311600)

浙江建德地区蚕桑经济历史悠久,桑树资源丰富,2017年底,建德市桑园面积约1333.3hm2,主要集聚在大同、大洋两个镇,其他零散分布在7个乡镇,蚕桑区域优势比较明显,而传统的栽桑养蚕模式单一,桑叶消耗量少,每年有大量的桑叶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桑叶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促进桑树的高效综合利用,当地尝试按照茶叶的加工方法来制作桑叶茶,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桑叶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是,由于加工技术不够成熟,管理粗放,目前采用的工艺较为简单,一般采取传统的加工工艺,从原料的采摘→清洗→摊放→杀青→揉捻→干燥,工艺较为粗放,所生产的成品桑叶茶豆腥味重、汤色暗褐、干茶枯黄,叶底发暗,严重影响其品质,销售价格远远低于云南、安徽等产桑地区,经济效益不高。鉴于此,文章考虑桑叶功能成分特点以及茶饮在我国普及程度较高,结合传统抹茶加工技术,探索开发适合桑叶茶加工的新技术,利用工艺技术的改进促进桑叶茶风味改善,保证桑叶茶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以期为建德地区开发出优质的桑叶茶产品,这对于提高桑叶利用率,增加桑农经济收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建德桑叶茶加工新工艺

(1)桑叶选取与采摘。选择春季或秋季的嫩绿桑叶,3~5叶;采摘桑叶尽量不在雨天,采摘时间为10:00~14:00。春秋季桑叶单宁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可溶性内含物质多,还有茶碱类似物,色泽翠绿、鲜叶香气足香;雨水叶需要先脱水,增多加工工序,增加加工成本;10:00~14:00阳光辐射最强烈,桑叶的光合作用最强,最鲜活。

(2)摊青。将采回的桑叶放在竹匾里摊放3~5h,每隔一个小时翻动一次,以鲜叶表面失去光泽、手摸叶子柔软、叶顶下垂、叶色转暗、含水率在65%左右为适度。摊青是通过摊放使鲜叶失去一部分水分,叶片逐渐变软,韧性增强。此外,还可以使青草味散失,鲜叶清香欲现,利于干茶香气。要求鲜叶只失水而不失活,以鲜叶舒展有活力、有光泽、软硬适中、不发生任何红变为标准。从理化上来看,叶内酶系反应向水解方向趋近,氨基酸含量增加,促进了桑叶的鲜爽及香味的形成。

(3)切叶。用常规切叶机将摊青过的桑叶切成长1.2~1.5 cm,宽0.4~0.6cm的条叶。

(4)杀青。使用80型电磁滚筒式杀青机,当滚筒指示温度260℃时,开始投叶,最高温度不超过300℃,杀青完成后进行冷却回潮。杀青一般是利用高温导致酶类失活,制止酶促反应,保持良好色泽及内质成分,此外,杀青可以使鲜叶青臭味散失,改善香味,同时蒸发部分水分,使叶质柔软。经杀青,使桑叶水分蒸发达到总含水量的60%~64%,此时,叶色由鲜绿变为暗绿,手捏叶子可紧握成团,折而不断,叶面光泽消失,散发桑茶香味。桑叶茶杀青常用微波杀青、蒸汽杀青、滚筒杀青、锅炒杀青等方法。微波杀青能保持桑叶茶的外形和色泽,水浸出率、黄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但香气和滋味欠佳,设备造价高;蒸青使得营养成分流失较多;炒锅杀青不能彻底去除桑叶青涩味。滚筒杀青配置简单,操作方便,适合制作桑叶抹茶,电磁内热滚筒杀青设备的热效率可达50%~60%,温度浮动范围可控制在±3℃之内。

(5)干燥。采用链板式烘干机对杀青后的桑叶进行干燥,温度控制在120~130℃,直到桑叶含水量小于5%。链板式烘干机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茶叶烘干设备,该类型烘干机效率高,直流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减速及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变速,带动各组曳引链及链板运行。每组烘板由不同数量的烘板组成,烘板上均匀密布通风孔眼,热风进入各层链板对茶叶实施干燥。

(6)揉捻脱梗。采用55型揉捻机按照重压35min进行揉捻;然后用5mm筛孔筛分机去除含长纤维的桑叶梗。由于是制作茶粉,不考虑成形问题,区别于传统桑叶茶和传统茶叶抹茶,将揉捻工序放在干燥工序之后,大大减少加工所需的能耗,直接重压,减少操作工序。

(7)初破碎。使用筛孔尺寸0.3mm粉碎机进行适度破碎,使桑叶粉末达到50目,筛除不易破碎的叶柄和叶脉。

(8)碾磨。使用抹茶碾磨机对桑叶进行碾磨,用超微粉分离收集装置收集500目以上的桑叶抹茶粉末。一般茶叶的超微粉碎工业化生产产品为300~500目,而使用抹茶碾磨机如石磨、轮磨或球磨碾磨出来的抹茶颗粒度为6.5~25μm(500~2000目)。与普通茶粉相比,抹茶粉不仅有效保持茶叶原有的色香味品质,而且桑叶经碾磨粉碎破壁后,茶粉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暴露出来,能够增进机体吸收,进而提高人体对茶叶的营养吸收率,此外,还具有较好的固香性和溶解性,能够改善茶叶的食用品质,进而扩大茶叶资源的利用范围。

(9)包装。将桑叶抹茶粉在相对湿度小于50%环境下用复合膜包装,于0~5℃低温下保存。桑叶抹茶的膳食纤维是莴苣的20倍,铁含量是菠菜的5倍,锌含量是虾干的6倍,营养价值非常丰富。与普通绿茶相比,桑叶抹茶形成了高氨基酸、高绿叶素和高蛋白质,低茶碱和低咖啡因的特点,同时也兼具了桑叶清热解毒、降血脂、降血糖、抗菌消炎等功用。桑叶抹茶的食用方式是吃茶,即把茶叶中的所有营养成分全部摄入。桑叶抹茶的粉质极为细腻,极易被人体吸收。人们通常喝茶时,因为茶叶在水中的有用物质浸出率很低,实际上大量的营养物质是浪费的,而只能喝掉溶于水的成分,而桑叶抹茶因食用方式的改变,而将所有的营养物质全部吸收。桑叶抹茶还可以用于其他食品的加工,如糕点、饮料等使用前景非常高。

2 桑叶茶加工产业发展思考

近年来,蚕桑养殖业一直处在低附加值生产状态中,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造成桑叶大量剩余,利用桑叶制备桑叶抹茶,既可以提高桑叶利用率,增加桑农收入,也提升了蚕桑养殖业的循环效用。

桑叶茶加工具有自身特殊性。一是分散与集约并存加工模式。桑叶茶是典型的农产品初加工,其加工主体主要为个体户村、乡小茶场,多为分散经营;碾磨、复制拼配、汽蒸压制、复合膜包装等工段均在专业企业中进行,对工艺、技术、设备、人员要求较高,具有一定产业门槛,属于集约化加工。二是加工产业水平整体偏低。由于不是生活必需品,桑叶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政策性商品、定点生产、统购统销”,产业较为封闭,目前,桑叶茶还多沿用传统的加工方式从原料采摘到加工随意性大,过程粗放,生产环境不佳,加工设备多由茶厂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精度差,科技含量不高,自动化程度低,加工产业水平整体偏低,与现代食品加工业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桑叶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桑叶茶加工产业升级,应从以下3个方面突破:①初制加工清洁化、标准化。传统加工多在个体、村办小茶场进行,存在设备陈旧、工艺粗放、加工场所卫生条件较差,个别茶场还直接在泥土地上晒茶,这些都制约着产品质量的提高,亟需改变。因此需开展清洁化标准化加工研究,包括加工场所、设备、工艺标准化,实现初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提高桑叶茶品质;②加工可控化。摊青和杀青是桑叶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目前摊青和杀青并非完全人为可控,摊青和杀青品质和一致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开展摊青和杀青调控技术研究迫在眉睫,势在必。一是开展可控温控湿的摊放专用设备研发,改变传统堆积工艺环境不可控难题,实现进程可控;二是在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如温度、时间等),分别采用蒸汽杀青、滚筒杀青、微波杀青以及不同组合杀青方式对桑树鲜叶原料进行处理,通过对产品的品质分析和评价,找出桑叶茶最佳杀青方式及工艺参数;③碾磨包装加工自动化。目前,桑叶茶工艺中碾磨、称量、上料、包装等工序均为人工进行,其过程费时、耗力,劳动强度大,且过多的人为操作也提高了品质不确定性风险,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要求的提高从长远来看,自动化碾磨和包装是发展趋势。因此要加快自动化成套设备研制及配套加工技术研发,包括自动碾磨、自动称量原料、自动上料、自动包装工艺技术,实现桑叶茶碾磨包装自动化,提升桑叶茶加工水平。

[1]杨海霞,朱祥瑞,陆洪省.桑叶保健制品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科技通报,2003,19(1):72-76.

[2]王芳,励建荣.桑叶的化学成分,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5,(z1):111-117.

[3]尹志亮,王敏,吴繁强,等.桑叶的功效及食用化开发对策[J].蚕桑茶叶通讯,2011,(6):5-6.

[4]陈燕,蒋德俊.桑叶的功效与桑叶茶开发[J].蚕桑茶叶通讯,2012(1):2-3.

[5]罗红玉,吴全,钟应富,等.0724优质桑叶茶加工关键工艺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6).

[6]张艳辉,王迎旺.对桑叶制茶工艺及应用前景的探讨[J].北方蚕业,2010,31(2):39-40.

[7]杜贤明,黎小萍,俞燕芳,等.蒸青桑叶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变化的研究[J].蚕桑茶叶通讯,2015,(5):1-3.

[8]黄仁志,贾孟周,颜新培,等.3个桑树品种不同采叶时期对桑叶茶活性成分的影响研究[J].湖南工业科学,2013,(14):16-17.

[9]王德涛,贺晶,张晓伟.烟台桑叶茶加工工艺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4,(16):159-160.

[10]殷建,杨春香.桑茶的试制与体会[J].蚕桑茶叶通讯,2012,(4):36-37.

[11]施英,廖森泰,肖更生,等.不同杀青方法制备桑叶茶的品质测试分析[J].蚕业科学,2012,38(2):348-351.

[12]吴恢,孙波,李祖发,等.桑叶黄酮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研究进展[J].蚕桑通报,2011,42(4):4-7.

[13]罗红玉,钟应富,袁林颖,等.桑叶茶加工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13,(8):130-133.

[14]孟凡利,贾孟周,黄仁志,等.浅谈复合桑叶茶加工工艺[J].园艺与种苗,2012,(1):58-60.

猜你喜欢
鲜叶蚕桑桑叶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桑叶茶成“致富茶”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桑叶迷宫
不同嫩度茶鲜叶原料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
气温对日照茶鲜叶适制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