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焕英
(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精神科护理・
风险管理在精神科病房安全护理中的应用
袁焕英
(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目的 通过风险管理进一步确保精神科病房的护理安全。方法 分析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查找管理、环境、相关人员等方面的根源,提出相应的措施,降低护理风险系数,保障精神科病房的安全。结果 通过严格的风险管理,保障了住院患者治疗的安全。结论 有效的运用风险管理机制,是保证精神科病房安全护理的基础。
风险管理;精神科;病房;安全护理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RM)指对经济损失的风险予以发现、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以减少经济损失的风险和法律诉讼为目的[1]。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2]。护理行业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以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使得风险无处不在[3]。精神科护理更是高风险行业,护理人员每天面对精神疾病患者,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随时可能有自伤、自杀、伤人、毁物、逃跑、噎食等意外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一旦发生,给患者和家属甚至社会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不良影响,而医院和护理人员也将承担经济、法律、人身的风险。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是精神科病房安全护理当前面临的主要要问题。
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护理核心制度执行不力,或者是规章制度限于纸上缺乏有效的落实措施,导致规章制度与执行脱节;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护理安全文化氛围及护士长管理能力等。
安全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工作经验不足,对病情观察不细致,不认真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不重视护理文件的记录,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或存在侥幸心理,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缺乏对精神患者异常状态的护理技巧和方法。
由于精神科疾病的特点患者无自知力,对自己疾病没有认识;特别是受精神症状支配易出现自伤、自杀、伤人、毁物、逃跑等情况;精神科药物不良反应可导致吞咽困难而出现噎食;体位性低血压则已引起患者的摔伤等意外情况。
2.1 以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护理风险管理意识,首先从护理管理层入手,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降低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管理的理念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这种积极而超前的风险管理,比消极的事后处理更全面、更科学[4]。我院结合专科特点成立了由护理部主任负责、全院护士长组成的护理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病情特点及精神科病房特殊环境,制定了“护理工作制度与职责”、“精神科护理常规”、“护理应急防范预案及处理流程”、“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及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精神病人入院风险评估等制度。
2.2 改变安全观念,规范安全行为,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团队协作。构建护理安全文化,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因素,实现患者安全目标,对每位护士进行安全文化教育,使每位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有全面认识,在工作中自觉重视安全,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满意的优质服务,全面实施整体护理,将护理文化拓展到家庭、社会,以此进一步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2.2.1 在护士长管理上下功夫,加强护士长的科学管理,护士长排班时注意人员的搭配,并要求护士坚守岗位,加强责任心,尽可能减少护理文件书写的时间,把时间还给患者,增加护士“床旁工作时间”。使护士深入到患者中间,了解不同病人的期望和观点,并设法给予满足,对病人实施个性化护理。注意重点病人的安全护理,指导护士对重点病人的安全风险进行预见性判断。加强管理,完善安全措施。以促进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
2.2.2 护士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多种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或隐患及时分析、总结,共同找出避免和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办法,分享经验教训,并作为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向护士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2.2.3 营造分享式护理管理文化氛围及分享式护理管理方案:制定护理计划及健康教育有一定的针对性,以提高整体护理效果,让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安全护理管理的决策。使家属通过参与安全护理管理,对患者疾病及健康有一定的认识,出院后也能更好地照顾病人,保证了病人出院后的安全,也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真正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2.3 根据护理风险发生的特点和高危因素,对护理安全实施环节监控
2.3.1 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保证夜班人数和充足的休息,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提高服务质量。对新毕业、实习护士及试用期护士加强管理,做好岗前培训工作,规范护士行为,对护理技术操作及护理文件的书写进行经常性检查。
2.3.2 时间环节的监控:节假日、双休日有明确的值班制度,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采取弹性排班,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2.4 建立并落实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在目前医疗纠纷中,绝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映[5]。精神科护士在实际工作中要将危险物品(如刀、剪、玻璃杯、火柴、裤带等)、精神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一些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告知患者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对家属陪住及不遵从医嘱行为实施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6]。
2.5 加强物品、用药、环境设施的管理
2.5.1 每周对病房门、窗、锁等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加强患者通道门窗的管理。抢救药品每天查对,抢救设备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加强危险物品的查收工作,对新入院、外出农疗及接受探视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防止将剪、刀、打火机等危险品带入病房。
2.5.2 病房设置宽敞明亮,色彩柔和,无障碍物,病房内电器均采用悬挂式或嵌入式并有保护性插头;卫生间、洗浴间地面铺设防滑胶。
凡是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组织管理因素、护理人员自身因素,患者因素,医院环境、设备因素等都可能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为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往往从认知、思维、行为等方面都存在异常,甚至丧失控制能力,各种意外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但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预测和管理,护理风险事件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培训。通过推行护士风险教育和强化风险管理的落实,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加强了护理人员自觉学习和掌握风险处理方案的主动性,更增加了护理人员抗风险能力,有效地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
护理风险管理是医院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只有在全面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7]。尤其在精神科,有些风险事件虽然发生在护理工作中,但风险事件的原因并不一定只是护士自身,也存在由于其他科室如后勤保障支持系统工作失误等原因造成。因此,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必须与医院风险管理同步和协调发展。
[1] 张仲明.加强医疗风险管理.确保医疗质量[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15(9):569.
[2] 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第2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5.
[3]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9(9):831.
[4] John A,Bavaro.医疗护理质量改进与风险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6):383.
[5] 姜国和.医疗风险与风险转移[J].中国医院,2002,6(3):16.
[6] 戴青梅,陈丽英.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06,6(8):36.
[7] 李晓慧.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5(5):377.
本文编辑:王 琦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37.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