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李 红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
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特点及功能浅析
□李 楠,李 红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
惯用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习用已久、定型定义且口语性极强的短小固定词组。在我们的日常言谈、文章中,惯用语广泛存在,其为现代汉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现如今学术界关于隐喻的研究成果虽已较丰,然而对于惯用语隐喻的研究则相对匮乏。基于此,文章主要从惯用语和隐喻的概念、特点出发,对惯用语隐喻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论述。
惯用语;隐喻;功能;现代汉语
惯用语是现代汉语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其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与文章之中,但国内对惯用语隐喻的研究却并不多。直至近几年,我国的惯用语语言学研究才有了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已有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把惯用语作为语料系统去研究隐喻的文章却仍有限。因此,对惯用语的隐喻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惯用语是现代汉语熟语中的一种。在汉语口语中,人们把类似于“敲竹杠”、“马后炮”、“穿小鞋”等广泛流行于日常谈话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称为惯用语。然而,在“惯用语”的具体定义上,学术界却不乏各种意见,争论不休,对惯用语的定义、特点,不同学者往往强调了不同的侧重点。
(一)惯用语的概念
在我们日常的交流中,类似于“白骨精”、“安乐窝”的词语并不少见,在学术界,专家将其称之为惯用语。如果针对惯用语进行定义,专家们的观点不一,各执一词[1]。胡裕树在一九六二年主编《现代汉语》的时候首次提出了“惯用词”,并将惯用词和谚语、歇后语以及成语并列,将它们一同归于熟语[2]。之后,惯用词这一名称被越来越多的人引用,并被人们默认。
对于惯用语的具体界定,学术界尚未给出确切的定义。针对惯用语的传统定义,也就是在形式上惯用语表现为三字格的形式,在内容上应当是单位,周荐对这一定义进行了反驳,他的观点是:“笑面虎”以及“穿小鞋”并不属于惯用语,认为仅仅从非字面含义或者字面含义来界定惯用语并不准确,他的观点是惯用语的定义应当刨除传统惯用语里面三字格这一部分[3]。崔奉春的观点则是惯用语应当是词组,并且具备民族特色,就汉语而言,在组成上需要包含两个以上的词语,并且需要在特殊语境中使用。反观王勤,他通过举出歇后语、谚语、成语以及惯用语的具体例子,进而分析惯用语同这些词语之间的区别,并深入分析惯用语的特征,进而对惯用语进行界定,即惯用语是固定词组,并且具备较强的口语性,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二)惯用语的特点
惯用语在语体和结构方面均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具体来讲:
1.就语体而言,惯用语的口语色彩强烈,并且具有诙谐性,是修饰性的词语。
惯用语具备较强的口语性。整体风格就是浅显易懂,人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惯用语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口语特征,主要有这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选择的句式,第二就是使用的词语,第三就是具有地方色彩,第四则是在表达方面比较简单。在来源方面,惯用语通常始于比较通俗的小说或者是人们的日常对话,口语感强烈,人们在日常说话时引用的次数极为频繁,这也是惯用语同典故以及成语之间的差别所在。单从表达风格来分析,惯用语不仅可以带给人强烈的口语色彩,还具有诙谐性,具有主观色彩。例如“背黑锅”这一词语,也可以说成将别人的过错揽到自己身上,但是人们在日常对话中往往会选择前者而不会选择后者,主要原因就是前者说法简练并且诙谐幽默。除此之外还有“三七二十一”这个词语,从数学口诀中演变而来,也可以表达为任何状况。人们通常会说无论三七二十一,先把饭吃完再议。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吃完饭之后再商量。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对比,前者更为诙谐。
2.就结构而言,惯用语具备灵活性以及定型性的特点。
惯用语定型性这一特点是依据其组成方式以及组成成分确定的,这也是惯用语和自由词组存在的另一个差别,人们在使用惯用语的时候也拥有一定的灵活性或者自由性[4]。而惯用语的灵活性以及自由性主要通过惯用语的动宾关系的具体组合使用上,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内嵌扩展,也就是在惯用语之中穿插其他的成分,还可以将惯用语的各个成分重新换顺序。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敲竹杠——敲了他一笔很大的竹杠
开夜车——夜车不要开得太多
拖后腿——扯后腿
吃闭门羹——吃一回闭门羹——吃了闭门羹——吃过他的闭门羹
惯用语在结构组成方面多种多样。惯用语的结构组成十分灵活,容易变化,就其音节组成而言,多少并存,有三字格、四字格等,还有九字格、十字格,具体的惯用语有“倒胃口”、“捅马蜂窝”、“三七二十一”、“半路杀出程咬金”等。
根据传统隐喻理论表达的内容,将隐喻归为一种修辞方式,将其归于一种比喻方式,还可以将隐喻称之为暗喻[5]。在认知语言学领域,将隐喻具体划分成三种,源域、目标域以及映射。隐喻就是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所以,隐喻其实就是通过一种已知的事物来描述、认识另外一种事物。人们平常生活的知识以及经验就是源域的来源,人类较为陌生的并且抽象的概念就是目标域,这两者之间存在共同之处,所以,我们可以将他们联系在一起进而实现映射。
作为一种普遍手段,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并不鲜见,使用起来简便,甚至毫无察觉。具体到现代汉语惯用语中,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与饮食相关的隐喻使用频率较高
从古至今,饮食是人们生活的重中之重,人们也极为重视饮食,离开饮食,人们难以生存,在惯用语领域,和饮食相关的隐喻数不胜数。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同饮食相联系的惯用语有一百八十多个,在具有隐喻含义的惯用语中占了将近两成。我们得到食物的方法、工具以及具体的食物就是这些惯用语的源域。
1.以烹饪手法为源域
我国的烹饪技术历史悠久,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我们常见的烹饪方式有炒、煎、煮以及炸等,方式多样,对于外表也极为讲究。在惯用语领域,人们往往会按照烹饪技术的具体特征,将和饮食有关的词语当作源域,并以此映射其他领域的具体事情。主要的应用有这几种:
(1)要是按你这样的工作态度,被老板炒鱿鱼是迟早的事。
(2)战乱的国家,最苦的还是老百姓,在战争中受煎熬,可怜、可悲!
(3)立刻说出你的同伙,不说,我上油锅炸酥你这把老骨头。
(4)在教学工作中,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学亦应有针对性的分层进行,逐步提高,千万不可“黄瓜茄子一锅煮”。
“炒”这种烹饪方式讲的是利用少许油把食物进行来回翻滚。将其用于惯用语,炒的目标则是人们隐喻的重点内容,所谓的“炒鱿鱼”指的是解雇某人,其原因是炒鱿鱼的动作类似于将铺盖卷起来。
“煎”指的是将少许油置于器皿中,然后将食物放在里面,但是煎的时候一旦有油溅到身体上,就会十分痛苦。因此,人们也常常将“煎”隐喻为痛苦,并常常将“煎”和“熬”放在一起,强调痛苦持续的时间长。
“煮”在烹饪中属于最简单的方式,也就是把食物装在器皿中,并将其进行加热,等待食物熟透也就完毕了,并不要求具体的食材,所以人们经常利用黄瓜茄子一锅炖来隐喻人物混杂或者针对事情仅仅进行笼统的处理,并没有具体分情况。
“炸”这种烹饪方式就是把食物置于油中,借助于已经沸腾的油把食物里存留的水份排除干净。“炸骨头”这个惯用语隐喻的是厌恶某人。
不仅如此,烹饪的方式还包含“蒸”,这种方式和煮很类似。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煮需要用水,而蒸则依靠气体,通常将这两者放在一起,最常见的就是蒸不熟煮不烂。“爆”这个词具备出人意料的色彩,具有突然性。另外,还有部分惯用语将烩当作源域,常见的有大杂烩。
2.以灶具为源域
一直以来,饮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占据着重要地位。那么与制作饮食相关的工具——灶具也成了人们构建隐喻的源域。例如:
(1)这么多天过去了,公司那边还是没有反馈,看样子要另找饭碗了。
(2)你越骂他,他越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3)别生气了,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见,好心冇好报,好柴烧烂灶!
例句1中的源域是我们每天吃饭都要用到的碗,对我们来讲相当熟悉。也就是用“碗”来映射“谋生的路子、工作”。类似的惯用语还有“砸饭碗”“抢饭碗”“丢饭碗”等。
例句2中用“破罐子”来投射“缺点、挫折”。
例句3中“好柴烧烂灶”用“灶”来映射“人”,意思是“好心没有用在好人身上”。
(二)部分具有言语攻击现象
不难发现,有部分惯用语存在鲜明的骂詈色彩,具有言语攻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过程中使用这类惯用语,以挑衅、嘲讽、诅咒、威胁、侮辱、斥责、驱逐的方式,向对方进行语言攻击。就一般情况而言,汉语惯用语的言语攻击功能通常是通过斥责、嘲讽两种方式实现。训斥、责骂对方,使攻击对象知道自己的错误或罪行,使对象产生伤害性的心理反应,从而取得攻击性的效果。这在生肖类惯用语中尤为显著。
如:“狗眼看人低”,多以词句斥责部分人行为势力,瞧不起不如自己或地位低下的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捉拿耗子本是猫的天职,狗拿耗子以此斥责人多管闲事,管了不该管的事情;“脱了裤子打老虎”,斥责人既不知廉耻又大胆。同类的还有“猪狗不如”、“舌头让狗咬去了”等等。
(三)具有中华文化特点
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承载着泱泱华夏的历史兴衰,也对我们形成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人类存在于社会之中,语言是其重要的交际工具。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都需要依赖语言的作用。语言与文化之间又有着紧密联系,语言承载着文化,在我国,汉语则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因此我国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亦是通过语言呈现在大家面前。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通过语言的形成来表现。在现今诸多的汉语用语中即存在着大量隐喻中华文化的内容,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语言中。现代汉语中的隐喻所反映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与特殊性,其主要源自与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经验。较之于其他文化,我们的民族自古思想相对传统和保守,尤其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旧社会,人们对于不清楚、不明白和无能为力的事情往往将原因归结于鬼神、佛祖等,并认为他们真实存在着,且主导人类命运。如:
1、王进然听后顿然火气,咆哮起来:“他要再敢来阎王爷嘴上拔胡子,看我不把他打成狗熊!”
2、李大娘听后满面通红的骂了起来:“这种人就应该打下十八层地狱”。
现代汉语惯用语的隐喻功能主要表现为交际功能和认知功能。这使得我们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交流更加准确、便利。
(一)交际功能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清晰地表现在现代汉语惯用语的交际功能上[6]。一方面,通过惯用语隐喻,信息的传递上更为便捷、有效。从前文论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现代汉语惯用语的使用,更多是藉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作为源域,而这些事物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相当多的关联,这显然增进了人们和惯用语的关联和亲和感,拉近了和惯用语直接的距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这种亲和感恰是极为重要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自觉用惯用语和人交流的时候,会流露出亲近、自然淳朴的感觉,而少了那些严肃庄重、道貌岸然,这种语言魅力无疑增进了人与人交流的亲和感。惯用语隐喻中的源域基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熟悉的事物,既能让交谈过程中有朗朗上口的感觉,又不会显得过于文绉绉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而其短小、精炼的句型较之歇后语更容易融入到日常交谈中。所以,惯用语隐喻的使用让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更为便捷地传递消息。
另一方面,使情感交流更诙谐。隐喻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语言的精炼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间断的词句往往就能表达极为丰富的含义,让听众能够藉此对相关事件、语境展开联想。而有的时候,惯用语隐喻的使用则可以让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避免尴尬的局面,而以较为轻松、愉悦的姿态和心情进行交流。如:(1)这要是其他人遇见了,躲都还来不及,你倒好,有酒不喝偏喝醋,不回避麻烦事也就算了,还自个儿跑去拉架,挨了打;(2)这地方虽然也还没有到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地步,但是朝廷也别想轻松就掌控了他们。
(二)认知功能
从发展上看,惯用语均是从本义历经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在历经了无数次的检验后人们渐而发现它与其他认知域直接的关联,随之慢慢投射,形成了隐喻义。这一过程也反映出人们认知事物要遵循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便是惯用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反映了人们的认知经验。隐喻的形成往往和我们日常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在具体的生活体验中收获对某类事物的具体定位和把握,进而对另外的事物产生理解和关联;(2)体现了人们的认知系统。不难发现,惯用语隐喻具系统性,意即在长期的人类生活体验中,源域、目标域形成完全映射,作为源域的事物,其特点属性在对应的目标域中均有体现,成系统性映射。如以“红眼病”比喻对别人有嫉妒、羡慕的心理;以“厚脸皮”比喻无耻的人等等。
在汉语熟语中汉语惯用语为一重要类别,其生动活泼,且言简而意丰。隐喻这一极为普遍的语言形式,多数时候出现在惯用语中时,我们已觉察不出它的存在。隐喻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隐喻式,同其他感知方法一样,也渐渐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惯用语的隐喻就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出人们感知生活经验的认知结构和过程,恰恰展现了惯用语中人们的隐喻思维模式。就过往研究来看,语言学界对国内外惯用语隐喻情况已做出一些研究,然而对于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分析则关注较少,相关研究极为匮乏,本文虽然对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的特点、功能均做分析,然鉴于篇幅和学识,相关论述仍显单薄。在特点上,惯用语隐喻也并不仅是文中几种,包括以“吃”为源域的同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而部分惯用语更存在多个隐喻义。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的相关研究亦非朝夕可就,这也有待于相关领域学者、专家的不懈探索。
[1]何小雪.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1):77-78.
[2]张积家,石艳彩.汉语惯用语的产生机制[J].心理学报,2009(8):659-675.
[3]郑友奇,杨春红,袁红梅.惯用语隐喻意义识别的实证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94-97.
[4]杨玉,李桂丽.英汉颜色词惯用语隐喻认知对比分析——以“红色”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2):147-149.
[5]赵玲轩.汉语“1+2”动宾惯用语隐喻的理解机制[J].科教文汇,2015(6):188-189.
[6]李贵垓.试析汉语惯用语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基于概念整合理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92-94.
本文责编:董 娜
An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the Idioms of Modern Chinese
Li Nan, Li Hong
(Taiyuan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030001)
Idioms refer to those short colloquial phrases with finalized patterns and definitions that we have been using for a long time in daily life. In the daily conversations and essays, idioms are so widely applied that they have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modern Chinese. Although nowadays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studies and researches analyzing metaphor, researches 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the metaphor of idioms are relatively difficult to find.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start with discussing the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idioms and metaphor, then will provide detailed statements about the features of metaphor of modern Chinese idioms from three aspects of diet, verbal attack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of modern Chinese idioms from two aspects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diom; metaphor; function; modern Chinese
2017—02—22
李 楠(1982—),女,河北深县人,太原学院,助教,在读研究生; 李 红(1962—),女,山西大同人,太原学院,副编审。
H136.4
A
1008—8350(2017)02—0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