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晓军,张珍珍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公正观是随着社会矛盾和社会任务的变化而建构的。他把中国传统的治世之道和马克思的公正观相结合,在处理内与外、新与旧、古与今、义与利、人与己等关系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理念的社会主义公正观。
毛泽东的国际公正观是“不论大国小国,互相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友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1]378,中国与亚非拉国家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兄弟关系”[1]382。
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国家间的关系我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方针,但对于国家间平等地位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同缅甸总理吴努的谈话中,他强调“一个国家不论多么小,即使它的人口只有几十万或者甚至几万,它同另外—个有着几万万人口的国家,也应该是完全平等的”[1]378。毛泽东反对破坏国际关系平等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他指出“今后的世界必须是人民的世界,世界各国必须由各国人民自己管理自己,而决不能再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横行霸道的世界了”[1]186。
他提出“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3]332,“只要在和平这个问题上能够团结的,就和他们拉关系”[3]335。对于落后的国家,他诚恳地指出,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是兄弟关系,“不是老子对儿子的关系”[1]386,要巩固团结,对于需要帮助的国家,还提出要进行国际援助。
他指出要区别帝国主义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和那里的人民,“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2]242。这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国际公正观的实质是尊重和善待一切国家的人民。最终如果西方国家,“它们愿意,我们也愿同它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1]411。
毛泽东认为国内政党间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2]34;国际政党间“不同制度可以和平共处”[2]339,各国共产党相互之间保持平等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对于统一战线是否继续存在,民主党派是否还要发挥作用问题,毛泽东阐述了他独到的党际公正观:“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1]35在他看来,多存在几个民主党派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是好的,“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34。最终目的“使他们和我们的关系得到改善,尽可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1]36。他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和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真诚合作的关系。
在国际政党间,毛泽东指出,各国共产党相互之间保持平等关系,而对于不同意识形态的政党,平等的地位是有条件的,只要愿意和平,是可以共处的。当各个政党出现矛盾时,可以经过协商而达到意见和行动的一致。而谈到政党间的合作时,毛泽东认为,应该是互利的,不能让另一方受到损害。毛泽东的国际政党公正观以平等和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点,把团结、协商和互利作为目标和价值取向,以此成为国际政党间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原则。
毛泽东非常重视民族问题,指出“一切工作中要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4]349,反对大汉族主义,尊重各民族的民族特征。
首先,毛泽东给予少数民族合理的历史和现实定位,形成了他民族公正观的基奠。他客观地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都做过贡献。而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少数民族“他们加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在政治上、经济上、国防上,都对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帮助”[1]405。
其次,在民族问题上,我国一直存在着两种错误的民族观,一种是大汉族主义,一种是地方民族主义。在毛泽东看来“我们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2]33,他对大汉族主义进行了严肃的批判,指出这种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即是国民党思想”[1]269。并指出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这样才有利于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进步。这也是毛泽东民族公正观的最终落脚点。
再次,对于少数民族的具体政策上,他充分考虑到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尊重民族特征,这是毛泽东民族公正观的鲜明特征。新中国成立初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中,他强调“没有群众条件,没有人民武装,没有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就不要进行任何带群众性的改革工作”[1]75。他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特征,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这是民族平等原则的重要体现,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认为,在干群关系上要“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谁有真理就服从谁”“与群众打成一片”[2]354。
毛泽东确立了干群公正观的理论基调:“以真正平等的精神对待干部和群众”,并深刻地指出“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是一种最低级的趣味”[2]378。干部应该尊重群众,应该使群众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2]354。在干部与群众的意见相左时,应该是“谁有真理就服从谁”,并且“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3]198,这就要求干部对待群众要有耐心。“以科学的态度,以谦虚的态度,是正确的谦虚态度而不是虚伪的谦虚态度待人”[2]294。
毛泽东确立了干群公正观的实现路径。毛泽东认为,干部应该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要与工人、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要破除那种以为“不用做工作,就自然会出现劳动者和企业领导人员的创造性合作”[3]136的错误观念。从干群关系的行为主体方面来说,“县、区、乡三级党政主要干部,凡能劳动的,每年抽一部分时间下田参加生产,从事一小部分体力劳动。县以上各级党政军主要干部(不是一般干部),凡能劳动的,也要这样做”[2]379,为的是防止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老爷作风。毛泽东的干群公正观有利于摒除干部的各种不良习气,平衡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地位差别,对于当今干群关系的改善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主张社会主义分配的原则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兼顾,既反对平均主义倾向又反对过分悬殊倾向。
对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要坚持怎样的分配理念和原则,毛泽东认为:国家与工厂、工人,国家与合作社、农民,都必须兼顾。在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何者第一位的问题上,毛泽东指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3]129。但毛泽东并非不关注个人利益,他指出:“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3]134。
对于极端的分配原则,毛泽东认为,“必须首先检查和纠正自己的两种倾向,即平均主义倾向和过分集中倾向”[3]11。他指出:“反对平均主义,是正确的;反过头了,会发生个人主义。过分悬殊也是不对的。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3]130毛泽东这种“先公后私”的分配理念以及对分配中平均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批判,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和道德秩序仍有指导意义。
对于国家的文化政策,毛泽东主张学术民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风开放,学以致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毛泽东的文化公正观的起点在“自由发展”、“自由争论”上。毛泽东认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2]229对于“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2]9。对于艺术界与科学界的分歧,不应采取“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2]229,而应该利用“讨论”、“实践”方法来解决,要给予考验的时间。这也充分证明了自由、民主是毛泽东文化公正观追求的原则和方法。
毛泽东文化公正观的落脚点放在了“今用”“中用”上,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不但要学习国外的社会科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还要学习自然科学,“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2]43。毛泽东主张把中国的和国外的东西都要学好,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2]82。毛泽东的文化公正观是带有鲜明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毛泽东认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但是“必须向老年人和成年人学习”[1]466,然而老同志“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态度”[1]403。
首先,毛泽东肯定了青年人的价值,认为青年人并不比老年人弱。在生理机能和自然规律上,老年人“逐渐退化,眼睛耳朵不那么灵了,手脚也不如青年敏捷”[1]278。在工作态度和质量上,“青年人应该骄傲一下”,因为新生力量更有希望。“无论工厂、农村、军队、学校的革命事业,没有青年就不能胜利”[1]276。在这里,毛泽东把青年人的权利与发展放在了代际公正观的中心。
其次,在处理“老资格”和“新生力量”的关系时,毛泽东的人际公正观表现出了它的辩证特色。他要求老同志,要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1]403,对待青年人不能摆出老资格,摒除那种“翘尾巴”的习气。又要求青年人要向老同志学习,要在他们同意之下去做各种有益的活动。毛泽东的这种代际公正观不但表现了对于青年一代寄予的厚望,给予青年人足够的关注和发展空间,而且摆正了老年人、成年人、青年人的正确关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老建设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对于国家的教育问题,毛泽东主张教育机会平等,反对教育特权,主张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学校合一,突出农民受教育的权利。
毛泽东指出,封建教育的性质,是“剥削阶级手中的工具”,而我们新中国要建立的教育应该是“工人阶级手中的工具”。所以,毛泽东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封建教育形式的残余进行了批判和纠正,他要求“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1]232。
毛泽东主张要制定符合人民实际情况的教育政策。毛泽东认为“占人口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城市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国有文化的主要是这一部分人。还有百分之十左右的人是识字的,就是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富裕中农。百分之八十的人过去都是文盲”[3]214。毛泽东指出,这百分之八十是下层小资产阶级和贫下中农,要提高这一部分人群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农民的文化水平。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公正观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总是以人民利益为圆心,以国家利益为半径,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为价值追求,形成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公正观的思想体系。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公正观不但调解和解决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而且对于今天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人际公正、代际公正,完善党的领导,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