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蓉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管理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0119)
【教学研究】
微课程在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 蓉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管理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0119)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手段,被越来越多学习者所接收,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高等院校理工科现状教学进行分析,论述微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策略及优势,以期对高等教育的理工科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微课程;高等院校;应用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多媒体信息技术、网路通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各种信息化技术向大众展示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宝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传递、利用信息的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形成了21世纪信息时代独特的学习方式。新媒体的生态环境、媒介终端设备、媒介内容都呈现出微型化的发展方向。如:微博、微信、微视频、微博客等。“微”时代以其快捷、简单、直接的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所在追捧。微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以其灵活性、有趣性、单一性、互动性满足了多种学习方式的要求。它强调学习目标的单一性、学习内容的精简化、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学习的自主性等,真正实现了以学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微学习”正在悄悄融入人们的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微课程是以10min以内的短小视频为主要载体,其中包含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练习、教学反思等多模块教学资源。以说明某个知识点、主题、某个教学环节或者围绕某个实验项目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展示。微课程具有时间短、主体突出、指向性明确、灵活多样、使用方便等特点。因此微课程有别于教学课件等其他的教学资源。它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
最早“微课”的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他称之“知识脉冲”还系统提出了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步骤。在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微课形成统一的概念。研究较早的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教师李玉平和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学者黎加厚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 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目前,国内微课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较少,但在一些网络课堂上有所应用。从微课的应用上看,国外已将微课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供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复习、重复学习等,并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相比国外微课在日常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国内的微课建设和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我国更多的是将微课应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相互交流、评课等实践,对于将微课资源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把微课资源应用在日常的教学中少之又少。
1、学生认知能力差异较大、学习兴趣较低、自控力较差
理工科学生具备所有学生的共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专业方向不了解,职业规划不明确;学习情绪性较高,对感兴趣的课程积极性较高,对内容枯燥没有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较差;学习认知能力差异较大、学习兴趣不浓;上课迟到早退、看手机、聊天现象频频;整体表现出浮躁、没有目标、迷茫等现象。
理工科教学的特点:理论知识结构复杂、理论体系繁琐,知识点难度较深,课程内容枯燥,实践要求较高等。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天生带有一种抵触情绪,学习兴趣不浓、自主性较差,对于实践环节较有兴趣但是由于理论知识掌握较差,实践效果非常不理想。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势在必行。
2、教学手段传统、单一
目前高等院校的授课形式主要是采用“面授”+“实践”方式,虽然在授课过程程提倡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教师普遍采用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虽然此方法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互动性反倒降低,从一定方面说单单采用这种方式不能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反而降低了学习的灵活性,由于在基础理论课环节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课程知识导致在实操环节学生感到迷茫、无法入手,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以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与结构》这门课程为例,此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板书+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由于实验室条件的有限,学生很少能去实验室亲自感受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由于安全性的要求,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到施工现场亲自感受。了解、学习这门课程主要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但是由于课程的抽象性、复杂性,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大部分学生感到非常的吃力,无法参透其中的知识点,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更是无法掌握,实践能力更是不理想,致使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式,不拘泥于固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需要、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知,提高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
3、考核方式单一
高等教育不是应试教育,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学府。但是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卷面考核形式,其形式单一,根本无法体现学习过程与效果,更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为例,考核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卷面成绩、平时成绩(到课率+平时表现)。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包含了平时表现及到课率情况,但是很多学生上课无心学习、平时作业抄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考试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考试成绩反到没有平时不学习的学生成绩好,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教学效果逐渐下降。因此传统的考核机制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创新、改变考核机制,增加学生平时监管考核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真实的水平。
1、内容短小精练、形式灵活、易于传输
微课程设计内容上趋于简短精悍,时长一般控制在10min以内。微课程一般在几十兆左右,采用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易于储存、传输,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实现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利于知识传播与分享。与传统的宽泛性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程内容更加的细化、知识点更加明确、知识脉络更加清晰,更能突出知识重点、难点及疑点,有利于学习者进一步探究学习。
2、主体明确、针对性强
微课程是以说明某个知识点、主题、某个教学环节或者围绕某个实验项目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展示。具有主题明确、目标单一的特点。
3、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微课程构成要素主要有导论、课件、图片、讨论、练习等内容。资源涵盖了视频、音频、文本、图片等类型。其类型包括:影片是微课、动画式微课、图解式微课、故事式微课、授课式微课等多种形式。能够多方面的刺激学习者的感官系统,提升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要求。
4、结构完整、相对独立
微课程虽然只有5min-10minz中的内容,但是涵盖了讲授知识点的所有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评价、课后练习及总结等。每一个微课都是以一个明确的知识点为目标自成一体、结构独立完整、知识点明确完善
5、促进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
对教师而言,制作微课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过程。由于微课要求短小精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涉及的知识点讲授清楚,而且做到内容完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反思思考,以最简单、最简洁的方式将知识点阐述清楚,从而发现教学中的不足,适时的进行深度解析,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6、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授来传输知识,知识的内化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复习、练习来完成。对于基础薄弱、学习自住性较差、认知能力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很难独立完成。微课程的利用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照多种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预习、复习、知识点的反复观看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知识点的讲解,达到知识点的内化吸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7、应用广泛
微课程不仅可以应在校内学习,也可以应用在非正式的校外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
1、坚持学生为本,树立有效教学观念
目前,微课程教学尚处探索阶段,教师对为课程教学的理解较局限,教师简单的将学生看成灌输知识的对象。在微课程制作、设计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居多,创新不够。如何更好的开展微课教学,改变观念是第一位。首先要理解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教学是以最优的教学方式、速度、效率促进学生吸收知识的过程、掌握技能的方法。同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向引导者和帮助者转变,营造更为融洽的教学氛围。微课程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2、加强微课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结构
在有效的时间按范围内,实现“讲得完”“讲的全”的有效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够将为未的知识领域和已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最终实现知识上的有意义构建。
3、加强微课资源开发,提升微课质量
微课程的有效开展与实施离不开资源建设,高质量微课的设计必然会提高微课程的教学效果。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校特色的微课资源。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设开设专题化、系列化的微课程,这样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查漏补缺强化巩固知识,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宽专业领域的选择,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构建式微课学习,而不只是零散杂乱不成体系的知识点。
4、加强教学反思,优化教师行为
教学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理论素养,还要具有反思意识。要善于反思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微课制作过程中资源优化及技术突破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及解决问题从而优化自身的教学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5、加强传统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相互融合
将微课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相融合,利用微课程便捷性、针对性强、可反复播放等特点实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新知识点导入、重点难点突破等教学过程。利用微课程类型丰富多样、形式灵活等特点实现教学实训场景真实还原、专业领域的拓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教学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传统“围墙式”的学习方式已经很难满足信息时代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唯有努力寻求新的教育方式,才能顺应教育事业的时代发展。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明确的主题,便捷的学习环境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追捧。学习者可以利用各种媒体终端随时随地的进行移动的学习,快速的掌握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空间界限。
因此,对微课程教学的深入研究,根据高等院校学生特点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微课程资源,并形成微课程体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对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
[2]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
[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5]司春燕,微课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olleges
Li Rong
(Shaanxi Radio & Tv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119)
As a new way and means of imparting knowledge, micro has been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learners an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ching in colleges,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and advantages of micro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Micro ; Colleges; application
2016-12-22
李蓉(1984— ),女,陕西省宝鸡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教学部工程师。
本文系2015年陕西工商学院科研课题“微课程资源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项目编号:15G-08-B1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G
A
1008-4649(2017)01-00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