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 图为中共一大嘉兴南湖游船会址
编者按:从南湖红船扬帆起航的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驾驶着这艘红船,已经驶过了96年的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96年里,神州大地风云激荡,钱江两岸沧海桑田,浙江儿女在极富传奇色彩的“中国故事”中,挥就了瑰丽华彩的一章。回首往事,我们唏嘘,我们赞叹;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我们向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96年前,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诞生,从此浙江儿女就与党血肉融合在一起,浙江的命运就与党紧紧联系在一起。96年来,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红船精神为引领,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浴血奋战、艰苦创业、锐意改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8月初,中共一大最后一天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在此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浙江人民在其领导下立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1921年9月,在萧山衙前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农民协会——衙前农民协会,这是党领导的全国最早的农民运动。1922年9月,浙江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成立。随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推动下,浙江掀起了大革命的浪潮,国民会议运动、声援五卅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都蓬勃开展起来,并最终推翻了北洋军阀在浙江的反动统治。浙江的党组织也日益发展壮大。到1927年4月,浙江的共产党员从3人发展到4000余人,党的组织由1个发展到30多个,党的活动在浙江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如同星火燎原。
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之时,国民党右派于1927年4月开始“清党”,疯狂捕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到年底全省有1805人被捕,932人被杀。大革命在浙江遭到了失败。
但共产党人并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他们在血雨腥风中开始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927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宣告成立,浙江的党组织有了统一的领导。在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浙江省委屡遭国民党破坏,不到两年时间,省委书记或代理书记换了10位,其中王家谟、张秋人、卓兰芳、徐英、罗学瓒5人在浙江被捕牺牲。为了更有效地开展工作,1929年,中央决定暂时撤销浙江省委建制,同时建立了直属中央领导的杭州、宁波、永嘉、台州、湖州、永康等6个中心县(市)委。在各中心县(市)委的领导下,各地党组织继续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暴动。仅1927年下半年到1930年,浙江发生了60余次农民武装暴动,参加人数达10余万,涉及50多个县,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在浙江的统治。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隶属中央军委14支红军序列之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等都曾在浙江开展过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各地党组织得到恢复和重建,1938年9月,中共浙江省委重建,并于1939年7月在平阳县凤卧乡召开了浙江省第一次党代会。浙江的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搞得最为出色的省份之一。在浙东,建立了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开辟了拥有4个地区级、16个县级政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根据地是当时党领导的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在浙西,成立了苏浙区党委和新四军苏浙军区,开辟了拥有4个地区级、10个县级政权的浙西抗日根据地,根据地是当时全国19块解放区之一和华中8个战略区之一的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南,中共浙南特委也建立了抗日游击队,坚持、巩固了隐蔽的游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江各抗日武装为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浙江新四军奉命北撤,留下少数党员和秘密武装继续在浙江坚持革命斗争。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浙江的党组织开始重建革命武装,先后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和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等武装,在浙东、浙南、浙西南、苏浙皖边等地开展广泛的敌后游击战,在全省各地农村建立游击根据地,严重动摇了国民党在浙江的统治基础。解放大军入浙作战前后,浙江各地人民武装积极配合解放大军,展开对敌攻势。从1949年2月17日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解放三门县城,到5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和平解放温州城,浙江地方人民武装先后解放了全省24座县城。与此同时,党领导的城市各阶层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也从第二条战线冲击着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尤其是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被害事件,引发了全国性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1949年5月3日,浙江省会杭州解放。7月,浙江大陆除磐安外全部解放(磐安于10月解放)。同月,解放军开始了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的战斗,先后解放了舟山群岛、洞头列岛、一江山岛、大陈岛等。1955年2月26日,南麂列岛解放。至此,浙江全境解放。
1939年7月,浙江省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图为会址之一的平阳县凤卧乡冠尖村
二
杭州解放后,1949年5月6日,新的中共浙江省委宣告成立。从此,党领导浙江人民开始了建设新浙江的伟大征程。
解放初,省委面对农村凋敝、工厂歇业、投机猖獗、市场混乱、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严重局面,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斗志,带领全省人民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家园的英雄壮举。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农村,通过剿匪反霸、减租征粮等,巩固了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打击投机倒把,稳定市场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进行紧急需要的工业建设。与此同时,在城乡开展了抗美援朝运动,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民主改革。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和整党整风。
在省委的领导下,全省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全省财政状况的基本好转,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改善,文教卫生事业取得了初步发展。
1950年代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图为新安江水电站大坝初现雄姿
从1953年开始,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浙江省进入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到1956年底,全省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后期工作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问题,但这场规模空前的伟大变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党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浙江确立,这是浙江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也随之确立,为浙江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织着建设新家园的巨大热情,汇聚成了一股无穷的力量。组织起来的浙江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到1957年底,浙江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从浙江解放到1957年,全省经济快速发展。1957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90%,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20.88亿元,比1949年增长4倍多,8年间年均递增18.8%。这一时期,全省兴建了浙江麻纺织厂、黄坛口水电站、萧甬铁路、杭州丝绸联合印染厂、新安江水电站、绍兴钢铁厂、浙江铁工厂(杭州制氧机厂前身)、杭州锅炉厂等一批骨干项目,扩建了杭州第一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杭州闸口电厂、杭州华丰造纸厂等老企业,工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全省党的建设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一时期的浙江,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社会主义制度在浙江建立起来以后,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1956年召开的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提出要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来,领导全省人民掀起建设新高潮,并取得初步成果。浙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浙江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然而,正如世界上没有一条笔直的河流一样,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年轻的共和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建设中,勇于摆脱苏联模式,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走了弯路。浙江与全国一样出现了急躁冒进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等“左”的错误,导致出现1958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浙江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灾难。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浙江开始平反冤假错案,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消除“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省委不失时机地领导全省人民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整顿厂矿企业,建设宁波港、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等重大项目,发展农村经济,使全省国民经济重新得以恢复和发展,为历史转折的实现准备了必要条件。
三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省委领导全省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走出了一条富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发展路子。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1979年下半年,长兴县长城公社几乎与安徽省小岗村同时开始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4年,全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达到99%以上。同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364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局面得到全面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助推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农村集贸市场的蓬勃兴旺。到1991年,全省乡镇企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浙江成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全省集贸市场发展到3802个,年成交量达到200多亿元,市场大省初步形成。以工促商、以商带工,浙江“小商品、大市场”模式为全国关注。
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的推行,使全省形成了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到1991年底,个体工商户猛增到100余万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0907家,为以后民营经济的大发展赢得了先机。与此同时,浙江的企业股份制和企业集团也进入初创期。以市场取向为特色的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一个多层次、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市场体系初见雏形。伴随着城乡改革的深入,浙江对外开放也逐步向全方位、多领域拓展。
这一时期,由于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争论、不压制、不张扬,尊重和保护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市场取向不动摇,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政策,全省人民的创业热情持续高涨,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全国第一。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开始显现出改革的先发优势,实现了从农业省向工业省的跨越。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均成倍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继1985年前后全省人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到1991年,部分地区开始向小康迈进。
专业市场蓬勃兴起,图为义乌国际商贸城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图为舟山跨海大桥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后,浙江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探索乡镇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符合浙江经济发展路子的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涌现出了万向集团、娃哈哈集团、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杰出企业。市场建设辐射突破地域界限,向省外甚至国外发展,“市场大省”名扬中外。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稳坐全国专业市场成交额第一、第二把交椅。各种要素市场开始发育,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全省形成四小时交通圈,金温铁路、甬台温铁路等开通运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一优两高”农业,“什么来钱种什么”,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对外对内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到199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外贸”。浙江中大公司成为外经贸部批准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绍兴县炎中贸易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外贸经营权的私营企业。浙江外经贸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逆势上扬,引起了全国关注。在对内开放方面,浙江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加快推进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的合作与交流。
与此同时,浙江在社会、文化、政治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实践也日益增多。199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兴省”发展战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全国第三个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省份;高等教育跨入大众化阶段,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
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制度、住房制度和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1996年,在全国率先实施覆盖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率先开展了审批制度改革;开始提炼浙江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浙江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区域特色经济格局,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县域经济发达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全国百强县中浙江占1/3。1997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县的省区,提前3年实现翻三番,并于1999年提前实现总体小康。浙江成为全国各地竞相学习和效仿的对象,“浙江模式”“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成为人们研究和思考的热门课题。
进入新世纪后,省委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和党的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开创浙江科学发展新局面。十一届省委作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经济发展上强调在坚持“好”的基础上推动“快”的发展,并于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相继作出生态省建设和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的决策部署。十二届省委作出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2010年,省委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部署,从而完善了浙江“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
为解决浙江发展中遇到的“成长的烦恼”,省委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理念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谋划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和“四大建设”;以增强企业主体活力为核心,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号召浙商回归发展;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山海协作”等工程为抓手,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全面实施“811”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和“万里清水河道整治”,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杭州钱江新城
与此同时,全国首个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成立、取消暂住证、成立新居民事务局、推行工会社会化维权、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率先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平安浙江建设如火如荼。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图书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等生产、消费两旺。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文化惠民网络遍布全省。2004年,浙江成为全国省区中第一个基本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的省份。在基层民主方面,“民情沟通日”、“民情夜谈会”、“民主决策五步法”、“村务大事票决制”、村务监督委员会……从村委会“自荐海选”到城市居委会直选,从村民自治到居民自治,从村务公开到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居务公开,浙江基层民主之花美丽绽放。党建工作不断创新,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此,省委带领全省人民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奋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的实践,自觉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新使命,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扎实推进十三届省委提出的“两富”“两美”浙江建设。
为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出了一套以“拆治归”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动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落地见效,成功创建并积极推进一批新的改革试验区。积极推进具有浙江特色的改革举措,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大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以举办G20杭州峰会和世界互联网大会为契机,推动浙江与世界的深度融合。浙江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省委在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继续统筹抓好法治浙江、文化强省、平安浙江、美丽浙江和党的建设,下大气力补齐“六块短板”。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浙江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65万亿元,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为4.2:44.2:51.6。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237元和2286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07:1,为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障更加健全,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一步加强,全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产业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城乡环境不断改善,浙江正在向美丽中国先行区进军。党的组织不断壮大,全省已有385.6万名党员,20.5万个党的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精气神进一步提升 。
2017年,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钱江潮水,惊涛拍岸。96年来,在红船精神引领下,我们的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实现了全方位的转变;96年来,党带领人民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浙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而又光荣辉煌的道路,留下了不懈奋斗的历史足迹,镌写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在新的起点上,浙江将继续弘扬红船精神,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我们坚信,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之处,浙江将更加美丽富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