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香妮,王小燕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陇南 746500)
初产妇产后抑郁家庭护理预防干预效果探究
周香妮,王小燕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陇南 746500)
目的探讨和分析初产妇产后抑郁家庭护理预防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6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其入院顺序分甲组和乙组,各30例。所有产妇均进行常规护理,甲组加用家庭护理,评价两组产后抑郁情况和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结果 甲组产后的EPDS评分为(6.47±1.25)分,少于乙组的(7.82±1.52)分(t=3.757,P=0.000);甲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6.67%,少于乙组的26.67%(x2=4.320,P=0.038)。结论 在初产妇中,家庭护理可明显改善其产后抑郁情况,并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风险。
产后抑郁;初产妇;家庭护理;干预效果
对于女性来说,分娩是比较重大的一个生活事件,会带来较大应激反应,甚至可致使精神出现障碍,特别是初产妇更易产生复杂的心里变化[1]。产后抑郁的危害性较高,在住院期间已经得到严格的控制,但对于出院后的产后抑郁并未干预[2]。为了探讨和分析初产妇产后抑郁家庭护理预防干预的效果,选择2013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6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6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7.61±2.15)岁,按入院顺序分甲组和乙组,各30例。两组初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产妇均进行常规护理:保健指导、健康宣教。
甲组加用家庭护理:进行1对1服务,在产后的3天、7天、14天、28天、42天、60天及90天上门做家庭护理。在干预前,首先对家庭护士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产科知识培训。干预内容:评估,收集初产妇的人口学资料、居住条件、产科情况、家庭关系、产后照顾和社会学资料,家庭护理前首先对母婴情况进行评估,观察产妇日常的言语、动作及非语言情绪是否异常。精神支持,仔细倾听产妇倾诉,解答其困惑,通过积极语言给予产妇表扬和鼓励,从而树立产妇的信心。按照产妇实际情况调整其心理状态,降低负性刺激。嘱家属同产妇进行有效的交流,降低产妇孤独感,利于其情感释放。信息支持,通过发放资料教导产妇进行正确产后保健,进行正确的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沐浴和抚触。社会支持,根据免疫接种给婴儿接种,嘱家属提供给产妇安静、舒适休养环境,并学会照顾产妇及新生儿,同当地的社区中心合作,提供便民措施,便于及时满足产妇的需要。给予技能支持,按照产妇实际情况在产后的第2天指导产妇进行产后保健操,2次/d,15 min/次,如果是剖宫产,就需要在伤口愈合后再进行干预。并要求之后的每天都要增加1~2节。
1.3 观察指标
对产妇的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4 疗效评价标准
经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价产妇的抑郁情况,分数越低说明产后抑郁越不明显,EPDS评分超过10分为产后抑郁症[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EPDS评分
甲组产后EPDS评分为(6.47±1.25)分,乙组产后的EPDS评分为(7.82±1.52)分。甲组产后的EPDS评分少于乙组(t=3.757,P=0.000)。
2.2 产后抑郁症情况
甲组发生2例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6.67%;乙组发生8例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26.67%。甲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0,P=0.038)。
初产妇在面对分娩和育儿时,缺乏经验,再加上妊娠、分娩及角色转换等而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等改变,其精神压力增大,此时初产妇的迫切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产生强烈应激,致使产后抑郁[4]。而产后抑郁会产生多种负面问题,还会降低产妇的生活质量。美国曾经把产后抑郁发病率降低作为整个国家首位的健康问题,大力倡导家庭护理,目前家庭护理已是美国社区医院中产后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而我国有着坐月子的习俗,使家庭护理更容易被接受。本次研究通过家庭护理,给予初产妇信息、社会、技能及精神等支持,从而解决产妇出院后的支持不足等问题,给予初产妇身心护理,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确保初产妇对自我更好认知并进行积极行为改变,从而适应产后生理、心理变化,也适应了角色转换,利于亲子关系的协调,促进母婴健康[6]。
综上所述,在初产妇中,家庭护理可明显改善其产后抑郁情况,并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风险,值得推广使用。
[1]杨 红.产后延续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8(9):2451-2453.
[2]陈勇华,何 葵,肖思枚,等.院外延续护理防治低龄初产妇产后抑郁心理的效果[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7,22(1):95-96.
[3]宋卓玲.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抑郁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98-100.
[4]朱珍玲,吕 冬,肖曙辉,等.家庭护理预防干预在初产妇产后抑郁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48-49.
[5]邓 莉,沈千敏.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6):2575-2577.
[6]思耀芬,贺秋园,杨美玲,等.家庭协同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和产后恢复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5):453-456.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71
B
ISSN.2096-2479.2017.32.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