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背景下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对策分析

2017-04-01 01:56:42乔中国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育法治

□张 怡,乔中国

( 1.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法治中国背景下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对策分析

□张 怡1,乔中国2

( 1.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法治意识的树立是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研究生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与社会影响力,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与知识创新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当代研究生的现状特点入手,深入分析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在高校教育、自身因素、社会影响等方面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索科学、有效的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路径,以期更好地指导高校进行依法治校建设,提升研究生的法治素养及综合素质,进一步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中国;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对策

一、我国研究生的现状与特点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从12.85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62.13万人,并且截止2014年,我国的在校研究生人数已经增至184.77万人。[2]2016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在经历了15年的回落之后又出现明显的反弹趋势,报名人数再一次出现小幅度增长。[3]除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等规模呈现不断增长这一明显趋势外,我国的研究生还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生源组成复杂多元,管理难度较大

研究生的组成复杂多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从地域来源的角度来看,研究生不仅限于来自于全国各地,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下,许多高校还会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其次,从群体性质的角度来看,研究生包含了学生与社会人员两大类。学生群体以本科应届生为主,包括了重点高校、普通高校的应、往届本科生,同时还包含了独立院校的应、往届本科生及大专院校学生等。社会人员以在职为主,其中还包括部分已婚、已育人员。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研究生培养类型和专业类别,学术性、专业型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更多,在职研究生等则更多时间参加工作或进行社会活动;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性质类别,有些专业要求必须集中在校内进行学习和科学实验,而部分专业则要在校外甚至外地的院校、科研机构等进行实验。研究生群体的组成复杂化所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高校在管理上难度的增加,既要组织研究生进行有序的科研和实践,更要关注研究生的思想、行为变化。

(二)学习、科研能力更强,既是接受教育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进入研究生院校学习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在学习目标上也更加明确,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都有所提高,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等都相对较强。在“三类人才观”为核心的研究生素质教育培养观指导下,研究生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和知识的接受者,逐渐开始向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的角色转变。一方面,通过基础理论学科突破与科研项目的创新,推动教育与科学的不断深入发展,指导着诸多领域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研究生通过“三助一辅”工作的推进,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又是一个交换思想学识,用自身世界观、认识观影响其他同伴群体和本科学生的过程。

(三)思想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基本成形但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

研究生普遍年龄在22岁以上,从生理到心理都更加成熟,部分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已经基本定性。相比其他学生群体,研究生接受科研学术前沿成果和社会新思潮更多更广,对于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和社会事件更为关注,政治敏锐度较高。但与此同时,部分负面因素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研究生学习科研的特殊环境与条件,加之部分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群体,研究生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在多层次选择观和复杂的价值观念影响下,在价值取向上对个人发展、权力、利益更为关注,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追逐趋势。

我们都知道识字写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需要扎实上好每一堂识字写字课。汉字教学不同于普通的汉字研究,而小学生的记忆、想象、思维及其他活动主要基于图像。在识字教学中,我们需要挖掘汉语言文字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从而增加识字教学的知识内容。整个过程应该集科学、知识和趣味为一体,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总之,研究生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凸显了法治意识教育的难度和紧迫性,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研究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二、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教育部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下文简称《纲要》)。[4]在《纲要》的指导之下,各级院校虽然加快了依法治校的进程,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会有不足,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一)研究生院校对法治意识教育不够重视,缺乏校园法治文化熏陶

当前我国各研究生院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依然是以学术科研为重点,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以专业课程和学术科研为主,部分院校虽然设置了思想政治等课程来提高研究生的道德素养,但是普遍缺乏与法治相关的课程,重德治而轻法治不仅不符合我国的教育理念,也使得研究生的法治意识培育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其次,导师在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学术科研的指导,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没有意识到培育研究生法治意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对部分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没有发挥正确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最后,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系统的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机制,运行体制与决策机制不能做到公开透明,缺乏研究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土壤,没有营造出法治意识培育所需要的浓厚的高校民主文化、法治文化氛围。

(二)研究生知法、守法程度较高但用法能力弱,参与积极性不足

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及一定的社会经验,研究生接触和学习的法律法规、违法犯罪行为、法治实践等相对更多,在法治范围上的了解有所提升,但是,这并不代表研究生在维权、公正、权责等方面的法治意识的提高,更不能说明研究生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研究生只能做到知法守法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法治的了解更多地停留在表面,因此,只能做到单纯的守法或者说是不违法,而不能主动去运用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解决现实中遇到的违法侵权行为。不能充分运用法治意识来解决问题,就会间接对法治意识的培育产生漠视甚至抗拒心理。同时,欠缺运用法律意识、法治思维来解决实践活动的能力,也会降低研究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民主法治建设的积极性,法治意识培育便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更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

(三)新媒体等社会性负能量的影响,研究生对权、利的价值取向高于正义感和责任

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知乎等各大新兴媒体作为当下研究生接触社会的主流媒体,这些媒体的共同特征是主体的自由性、平等性,形式上的虚拟性、匿名性,内容上的多样性、复杂性,传播的即时性、快速性。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新媒体在引起人们对社会性问题的关注上所起的正面作用和积极力量,但是也不能忽视部分“负能量”对研究生的影响。例如部分信息的虚假性导致的对真实信息的扭曲,明显有违道德伦理和法律的消息被大肆传播,以及一些低俗、廉价的信息误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这些都会使研究生在接收信息时,无法获取信息的来源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从而产生困惑或轻易相信,甚至支持某种错误的言论或是参与到网络负面舆论的传播中,导致忽视社会正义感的存在和自身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甚至参与到违法犯罪活动中等更加严重的后果。国家如何规范和引导新媒体的正面舆论和学校如何对研究生网络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也是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对策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我国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必须充分引起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高度关注,迎难而上,妥善应对,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培育对策。

(一)以增强研究生主体意识作为切入点,将对法治的信任和情感提升为信仰

“知、情、意、行”既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法治意识教育所不可或缺的要素。法治意识的培育必须以研究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内在动力,首先要调动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应当对研究生主动地树立法治思维与法治意识进行正面引导和鼓励。研究生思想成熟,对法治作用的认知范围更广,对法治的信任感也相对较强,如何将这种信任上升为法治信仰,是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信仰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情感的积累,而是用积累的知识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需要国家及社会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大环境,高校营造民主、和谐的法治文化氛围,使得研究生在学习、懂得、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后,内化和升华为对法治的价值认同和内心真正的拥护,从而逐步树立起坚定的法治信仰,提升自己的法治意识。

(二)改革与创新高校法治意识教育模式,形成依法治校的法治文化氛围

学校管理、教育等各项工作都必须依法而治,建立科学、规范的学校章程、规章制度,为研究生法治意识的培育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在研究生课程中增加法律课程,尤其是增加同学术科研方向或相关工作领域的法律法规课程,提高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也可以在学术讲座的类型中增加法治意识教育的内容。

其次,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学生会、自管会、创业实践社团等诸如此类的研究生自发性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在形式、内容、层次上具有突破和创新意义的法治宣传及法治教育活动,加强法治热点问题的宣传与讨论,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促使其积极参与到校园法治文化的建设之中。必须完善研究生维权救济渠道,通过设立法律援助与心理咨询服务等组织机构,深入了解研究生心理变化及需求,预防违法犯罪心理的生成,提高研究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以校报、校刊、贴吧、论坛等形式建立专门的法治理论讨论和建议板块,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既可以提高学校运行机制与决策程序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参与热情,各高校要想方设法创设各种类型的研究生法治应用与实践平台,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民主法治新风气。

(三)将研究生法治意识教育与地域性法治历史文化相结合

以山西省为例,山西作为法治文化肇源之地,法治文化源远流长,自战国时期李俚编著《法经》、魏孝文帝法制改革、柳宗元对国家与法律起源的论述、荀子的“礼法兼用、德主刑辅”思想等。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党在山西建立抗日根据地期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法治思想和法制文献。将传统的法治文化与地域性的法治历史文化进行创新性的结合,既要吸收具有当地特色的法治优秀文化,又要注意各种法治历史文化同当代法治中国建设理论的冲突的调解。我国大部分研究生院校在研究生就读期间,设置了社会实践、社会考察等环节,可以合理地、适当地分配部分时间,将研究生组织起来,集体参观、考察部分优秀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等,将法治意识教育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用独具特色的优秀的法治文化来丰富研究生法治意识的内容,提升研究生对法治文化的认同感。

(四)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研究生法治意识培育中的正面导向作用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活动中,就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共守“七条底线”等达成共识,并对强化新媒体从业者的“三种意识”作出要求。[5]因此,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在网络监管方面切实履行好职责,既要营造民主、健康的网络氛围,也要及时预防和打击各种形式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新媒体等组织、机构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为人民提供积极健康的互动平台,为广大人民及研究生接收网络信息、参与网络讨论等行为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各高校应当引导研究生进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讨论过程中的正面舆论导向,网络道德教育与法治意识教育要齐头并举,提高研究生对网络暴力的辨别、反思能力以及对网络犯罪的防范能力。

在新媒体的运用过程中,研究生也必须充分体现自身的积极作用。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与知识创新,对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参与新媒体活动中应自觉提高自律意识,提升综合素养,坚定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6]的法治意识,从自身做起,从源头杜绝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负能量”,并主动担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社会责任与“正能量”的传播,不断推动法治中国的进程。

结语

从“法制”到“法治”,再从建设“法治国家”到“法治中国”,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实现了两次重大飞跃,不断追求更高的法治建设目标。[7]这也对高校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个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校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的人才输送机关,必须将研究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切实纳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中,以高校法治意识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法治意识的自我教育和情感内化为核心,社会与校园的民主法治新风气为保障。研究生的法治培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核心和引导作用,要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不断突破创新,持续坚持,奠定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

[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0-24(01).

[2]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5/indexch.htm,2015-01-02.

[3]中国教育在线.2016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EB/OL].http://www.eol.cn/html/ky/report2016/e.shtml,2016-09-24.

[4]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33/201301/146831.html,2012-11-22.

[5]中国互联网大会倡议共守“七条底线”[N].人民日报,2013-08-16(08).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1).

[7]新华网.依法治国实现两次飞跃:中共不断追求更高法治建设目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3/c_1112797803.htm,2014-10-13.

本文责编:赵凤媛

Analysi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Law Conscious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Zhang Yi, Qiao Zhongguo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Shanxi, 030024)

Setting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rule of law is the foundation to promote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a. It is also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a country of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high learning ability and strong social influence graduate students are the important sup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innovation, nation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ion of legal sense has been made in aspec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exploring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ultivating path in order to guide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improve graduate students’ law consciousnes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a.

China ruled by law; graduate student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rule of law; 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on

2016—11—06

张 怡(1991—),女,山西运城人,太原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硕士; 乔中国(1963—),男,山西大同人,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

G415

A

1008—8350(2017)01—0036—04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育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