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祥磊
摘 要 由于湿陷性黄土在一定的压力或自重压力下,受到水浸湿之后,会严重破坏到其土体结构,从而降低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因此,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确保工程质量,那么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目前,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主要包括强夯法、换填法、挤密桩以及预浸水处理等。在这些方法中,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强夯法。
关键词 湿陷性影响 强夯技术施工 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TU472 文献标识码:A
强夯技术是持续将夯锤升到相对的高度后,直接砸击地面给地基土以超强的砸击和地基颤动能量,进而压缩了地面土层的原有空隙,土颗粒重新排列,经时效压密达到固结,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并减小或消除土体湿陷性的一种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也是目前处理湿陷性黄土最为常用和经济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本文阐述了湿陷性黄土的机理和影响湿陷性黄土的因素,并根据工程实例,判断其地基土的湿陷性等级,并对其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了设计,最后对其进行质量检验。
1黄土湿陷的机理及方案选择
(1)将黄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孔隙特征与黄土的湿陷机理结合起来研究,这样就能揭示黄土的工程性质的本质特征:黄土结构比较疏松,还有多孔性,特别是结构性孔隙是黄土湿陷性的第一空间条件,也可以称为第一层次原因;黄土中不抗水颗粒之间的联结,是湿陷性的第一重要条件,也可以称为第二层次原因;黄土中不抗水颗粒之间的联结主要是粘土中的水-胶的联结,以及可溶盐及溶液中离子的种类、浓度都会对湿陷性造成影响。
(2)湿陷性黄土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垫层法、强夯法、挤密法、预浸水法等。本工程湿陷性地基土分布于整个拟建场地,需要整体处理,周边建筑物及居民距场区距离较远,采用挖隔振沟措施可消除强夯振动的影响。综合考虑,本工程采用强夯法进行消除湿陷性处理,该方法施工周期短,施工质量易于控制,施工费用较低。
2影响黄土湿陷性的因素
2.1粒间的组成对湿陷性的影响
试验说明,粘粒含量越少,湿陷性越强。粘粒在黄土的结构中主要起胶结作用,尤其是<0.002mm的细粘粒,它所起的胶结作用更加明显。粘粒含量少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主要是薄膜式,所以这种胶结强度较低,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强;粘粒含量高时,黄土骨架的胶结形式多为镶嵌式,故这种胶结强度高,不容易破坏,从而湿陷性弱。一般来说,黄土中的粘粒含量超过30%时,湿陷性就会基本消失。
2.2可溶盐含量对湿陷性的影响
可溶盐包括易溶盐、中溶盐和难溶盐3种。由于可溶盐在固态时对土粒起胶结作用,但是溶解后即呈离子状态时就会与土粒表面吸附的阳离子发生置换,所以影响到黄土的湿陷性。一般认为易溶盐(NaCl,KCl,Na2SO3,Na2CO3)含量高时黄土的湿陷性强;中溶盐(CaSO4)含量多时湿陷性也越大;难溶盐(CaCO3)在黄土中既起骨架的作用又起胶结的作用,即難溶盐的含量越多,湿陷性就越弱。
2.3含水率对湿陷性的影响
天然含水率比较低的黄土湿陷性较强,而天然含水率高的黄土湿陷性就比较弱。所以,当天然含水率>25%时,或者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黄土就没有湿陷性了。
2.4干重度对湿陷性的影响
黄土的干重度越小,孔隙比就越大,湿陷系数也就越大。一般认为当干重度>15kN/m3时,黄土的湿陷性基本上就没了。
3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的地基处理,该工程上部建筑由4根截面尺寸为600mm€?00mm的柱子承重,每根柱子上的结构荷载设计值为M=850kN·m,N=7580kN;绝对高程为856.0m,场地平坦,上部覆盖黄土层>70m。地质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层均属第四纪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洪积形成的,地层分布连续且比较稳定,主要由黄土状粉土、黄土状粉质粘土及老黄土构成,自上而下依次分为6层,各层地基土天然承载力特征值见表1所示(表中承载力未考虑土层浸水后承载力大幅下降的结果)。
4湿陷类型及湿陷等级的评价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地基土自重湿陷量 zs、地基土的湿陷量计算值 s:
2s= 0 zsihi (1) s= sihi (2) 式中 zsi, si-分别为第 i 层土的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系数; 0-因土质、地区而异的修正系数; -考虑受水浸湿和侧向挤出的修正系数;hi-第 i 层土厚。计算得出结论,湿陷量计算评价见表2所示。
该工程中综合考虑了以下2个因素对地基湿陷性的评价为:①该建筑为非用水建筑物;②在场地周围地质环境不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该场地地下水位上升至现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此,该工程可按自重Ⅲ级严重湿陷性来考虑,湿陷性土层为 1,2,3层。所以,对该工程湿陷性地基的处理考虑采用的方案是:强夯法+桩基础共同消除黄土的湿陷性的影响。
5强夯施工方案设计
强夯方案设计是地基处理能否取得良好效果至关重要环节。所以,方案设计要根据地基处理的目的、工程地质条件,合理地选择强夯能级、夯点间距、夯击击数及施工工艺,还要考虑锤形、锤重等因素。
5.1强夯能级
使用的能级主要取决于要求消除湿陷的深度,消除湿陷的深度越深,使用的能级也就越大,一般可用Menard修正公式估算有效加固深度为H= (3)式中 W-夯锤锤重;h-重锤落高; -有效加固深度的修正系数。在拟建工程场地,采用6000kN.m能级强夯,用式(3)估算的有效加固深度为7.5m,满足要求。
5.2夯击点布置及间距
该工程设计采用等边三角形的布置形式,夯击点间距取决于基础布置、加固上层厚度和土质条件等因素;由于基础的应力扩散作用,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加固土层厚、土质差、透水性弱、含水率高的粘性土,夯点间距宜大,故夯锤底直径为3.5m,夯击点间距宜取为6.5m,落距20m。
5.3夯击次数及间歇时间
夯击次数是取得较好夯实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根据地层特点通过试验选择最佳击数。在该工程,单点1次连续夯击数宜为8~10击,可以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间歇时间,是指相邻夯击2遍之间的时间间隔。对于湿陷性黄土,孔隙水压力的峰值出现在夯击完后的一瞬间,每遍的总夯击能越大,则孔隙水压力消散所用的时间就越长,孔隙水压力消散,地基上稳定后,才能够进行新的夯击作业,一般情况下28d左右才能消散。因此,该工程的间歇时间取28d。
6强夯技术质量控制
6.1载荷试验检验
对经过强夯的场地进行载荷试验检验强夯效果。最大加荷量为60t,P-S曲线较平缓,没有出现明显拐点、加荷量大于设计荷载25t的2倍還多,按S/b=0.01,S是沉降量,b为承压板宽度,不超过加载值的1/2,故该点的地基承载力基本值取为30t,对应的沉降量S为5.5mm。
6.2土工试验检验
在夯实前后取土样进行土工试验,得到夯实前后的土的物理指标,见表3所示。
通过以上检验结果可知,采用强夯的方法,夯实前后土层强度和土性参数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固效果非常显著,基本上消除了黄土的湿陷性。
7结语
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上地基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具有处理效果好、造价低、工期短等特点。湿陷性黄土又称为大孔土,其特性是指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迅速降低。黄土的湿陷性一般会导致地基承载力不足,不能满足建筑设计的承载要求,还会给已有建筑物、构筑物带来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对建筑物的安全正常使用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的设计中,如何处理好地基的湿陷性非常必要。文中计算了强夯治理湿陷性黄土有效加固深度、加固后地基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强夯的方法可以消除地基湿陷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石成达.浅谈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29).
[2] 郑翔.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 周春雨.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