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精神研究综述

2017-04-01 15:12张启伟
现代交际 2016年22期
关键词:培育精神研究

张启伟

[摘要]对战斗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概念和培育方法两个方面。目前,战斗精神缺乏准确统一的概念界定,内涵外延较为宽泛,不利于进一步量化研究,也使得培育方法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量化研究和多视角研究是战斗精神研究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战斗精神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38-02

“战斗精神”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和军事学两大领域。在文学研究领域,“战斗精神”作为一个文艺评论的专有名词,主要是指“作家面对客观世界表现出的蓬勃高昂的人格力量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批判的战斗精神”[1]。在军事学领域,“战斗精神”是近年国防与军队建设、军队政治工作、军事教育训练等多个研究方向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含义与战争中人的要素、军队士气、军人革命英雄主义等传统概念一脉相承,泛指军队战斗力构成中的精神力量部分。本文以后者为综述对象。

一、关于“战斗精神”的概念

概念的界定是開展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就对“战斗精神”的研究来看,虽然研究者对它的内涵理解大致趋同,而对这一问题迄今未有统一而权威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是对于“战斗精神”究竟属于哪一个层次和范畴的邻近属概念,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一)广义说

如李海燕认为“战斗精神是相对于战斗物质而言的,是军队的总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特征,是敌我对抗中动员起来的一切思想、情感、情绪、意志、热情、斗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集中体现。”[2]该定义将战斗精神的外延扩大到与战斗相关的整个精神意识层面。

(二)综合说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定义,认为战斗精神是诸多精神要素“凝结”“升华”或“综合”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品质。如总政办公厅群工办在授课教案中指出,“战斗精神是军人信念、意志、信心、勇气、作风、心理等精神因素凝结升华而成的一种潜在的精神状态和品质”。

(三)狭义说

如吴小兵认为“战斗精神狭义上是指战斗员对战斗的根本态度和在战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广义上是指平时和战时对待各种困难的根本态度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3]。

总体来看,“战斗精神”的概念界定还是较为模糊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有哪些,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对“战斗精神”本质特征的探讨,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一是从辩证的视角,认为“战斗精神”是几组特性的对立统一,如金国庆指出“战斗精神作为对客观存在反映的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内在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即“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统一”及“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4]。研究者分别从本质属性、形式属性和发展属性三方面建构了“战斗精神”的特征体系。二是作为实践依据,分析了“战斗精神”的特点,朱生岭认为其主要包括“很强的政治性”、“历史的传承性”、“强烈的对抗性”、“内在的互动性”和“巨大的潜能性”[5]。徐麟也作了相似的概括,他认为战斗精神兼具主观性、客观性和发展性,提出了战斗精神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6]。三是客观地承认了战斗精神中所包含的生理本能特性,虽无明确概括,但大多数外军战斗精神培育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战场特殊情境下物质和生理的满足对激发战斗精神、克服战斗应激的作用,初晓创造性地区分了战斗精神的“情境性”和“特质性”[7],看到了其中生理防卫本能成分的存在。显然,这是我们开展战斗精神研究不可回避的方面。

对“战斗精神”的理论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其外延,即战斗精神的表现形式、包含的要素分析方面。相关探讨在许多要素上达成共识,在表述的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有:一是通过界定范围来列举。如刘振忠认为战斗精神“包括战斗欲望、战斗热情、战斗作风、战斗意志、道德情操、胜利信心、组织纪律性等方面”[8]。要试图为“战斗精神”这一概念建立一个科学严谨的分类架构并非易事。研究者在运用的概念层次上也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交叉,如“战斗作风”、“道德情操”等均属于外延较大的范畴,与其它方面在概念上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宜并列。二是进行品质描述。如金俊红认为战斗精神“包括忠诚、勇敢、机智、坚贞、团结、守纪等等”。这种方法描述了战斗精神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品质特性,维度较为单一,也因描述性词汇含义宽泛,使得战斗精神的外延较为模糊。三是结合上述两方面内容的综合界定。如章立品认为“培育战斗精神,应注重培育军人包括敢打必胜的信心、听党指挥的信念、英勇顽强的斗志、处变不惊的心理、吃苦耐劳的品质、高科技制胜的素质、机动灵活的胆识和团结协同的观念”[9]。此种观点既强调架构又注重性质,是较为全面的总结。

二、关于“战斗精神”的培育研究

如何有效地培育军人的战斗精神是相关研究的重要落脚点。因此,培育问题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关注,并强调战斗精神培育的整体规划和合力实施。但基于对“战斗精神”的宽泛界定,所以方法途径相应涉及了部队教育、训练、管理及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多是较为宏观的概括性论述。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打牢思想基础为目的,开展内容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教育几乎涉及到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但都十分明确地以战斗精神培育为落脚点。在指导认知方面,主要集中在以忠诚于党为核心的信念教育、以爱国奉献为主体的价值取向教育、以责任使命为重点的职业意识教育三个方面;与之紧密联系,在情感培育方面,主要强调培养与激发军人敢打必胜的信心、神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革命英雄主义的勇敢无畏以及面对挑战的危机感与紧迫感等。强调突出教育效果,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既强调知识灌输,又注重熏陶感染。

(二)重视实践锤炼的重要作用,强调在军事训练、实战演习及急难险重任务遂行过程中磨砺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精神现象,总是要在军事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体现,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最近几年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多认识到:一是长期的和平环境及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官兵的诸多特点给部队战斗精神培育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特殊的军事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得到解决[10];二是部队近年来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种类不断增多,频次不断提高,在任务遂行过程中部队战斗精神受到了磨砺,经受了检验,提升效果显著;三是基于军事训练基地化、模拟化、数字化的世界军事训练发展趋势,强调只有把培育工作与接近实战的严格施训紧密结合起来,与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军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将战斗精神真正扎实有效并与时俱进地在新时期的官兵思想和行动中积淀和固化下来。

(三)基于战斗精神培育的渐进性和长期性,着重强化系统、经常的严格长效管理

战斗精神表现在战时,培育在平时,关键在养成。如黄建生、高元龙均指出在战斗精神培育中只依靠阶段性教育或制造“情况刺激”搞应急式、突击式训练难以触根本、起长效,“战斗精神的提高和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平时的战备、训练和管理中点滴养成”;张芳提出要加大对战斗精神培育过程的跟踪问效,建立目标明确、手段优化、考核严格的培育工作机制;姚桦强调“管理”是“战斗精神形成的控制机制”,“战斗精神必须厚积薄发”,对部队的“行为管理要进一步‘精细”。

另外,在战斗精神的培育问题上受到重视和强调的还有其他方面。

如:认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提高科技素养是战斗精神培育的重要手段,甚至将高科技制胜的素质纳入到战斗精神的时代内涵中。

再如:未来作战,是一场异常残酷、激烈、复杂的战争,官兵的信念意志和心理品质必将受到严峻考验。强化战斗精神,要以增强官兵心理素质为基础,须加强部队系统性、层次性和经常性心理教育训练力度。

三、“战斗精神”研究的趋势与方向

基于近年来“战斗精神”问题的研究现状,综合有关论文的内容,笔者认为当前战斗精神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一)多视角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们尝试了对战斗精神的多视角研究,主要有:一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探讨。如聂振锋等都讨论了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战斗精神的关系。关系探讨涉及的概念还有:军队士气、战争观、信仰、大丈夫气节、文化、战斗力、非智力因素、知识结构、军人主体意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科技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等等。这些探讨对进一步厘清战斗精神的内涵和丰富战斗精神培育途径都颇为有益。二是不同理论视野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如濮端华、汪泉从大众传媒视角探究战斗精神的整合功能、机制与范式;郑刚从动力心理学理论角度对美军的战斗精神培育进行了剖析;刘晓鹏在传统文化差异视野下对中美军队激发战斗精神方式进行了比较;初晓运用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界定并分析了军人的特质性战斗精神;张春研究了战斗精神的心理力场理论模型及其运用。三是历史视角的探讨。战斗精神具有历史性特点,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有着不变的精神内核。四是外军实践研究。研究者们坚持洋为中用,研究了美国、前苏联、以色列等国军队的战斗精神培育规律,从中汲取了有益的经验。

(二)量化评估研究

已有的研究大多从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工作学等角度对战斗精神展开理论研究。近年来军事心理学研究方兴未艾,量化研究也随之成为战斗精神研究领域新兴的研究方法。已经有研究者认识到:“过去对战斗精神的描述往往是基于定性的描述,因此也就避免不了随意性的缺陷,在研究战斗精神培育的领域,运用数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不仅是切实可行的,而且能够弥补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并且在此基础上拟制了基本的研究步骤,即通过“实证研究分解出影响战斗精神的种种因素,采用测试工具进行测量,并通过统计分析,获取对战斗精神的定量描述。通过了解影响战斗精神的各个因素及其作用大小,在培育战斗精神时可以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但以上工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战斗精神进一步科学量化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与加强。

(三)针对当前研究不足,加强战斗精神的基础性研究

邓志华认为“战斗精神”研究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总结出研究中存在三个明显的问题,即:一是缺乏完备的理论体系;二是基本理论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三是理论和实践的间隙尚需磨合。应该说,以上研究中的问题目前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加大对战斗精神基础理论的研究仍是当务之急。尤其是,战斗精神缺乏准确统一的概念界定,内涵外延较为宽泛,不利于进一步量化研究,也使得培育方法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钮绪纯,马振宏.试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J].安康学院学报,2007(02):73.

[2]李海燕.军人战斗精神: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01):93-94.

[3]吴小兵.对我军战斗精神培育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08):380.

[4]金国庆.战斗精神的内涵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116.

[5]朱生岭.立足于战斗精神特点培育战斗精神[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03):100-101.

[6]徐麟.现代军人战斗精神的特征和培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

[7]初晓.努力培养军人的特质性战斗精神[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01):30.

[8]刘振忠.聚焦战斗精神培育[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02):55.

[9]章立品.着眼军事斗争准备大力培育战斗精神[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04):89.

[10]张煜,蒋崇竞.针对“90后”官兵的新特点培育战斗精神[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1(01):82-83.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培育精神研究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