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老人院办公室供稿
带汤婆婆到模拟车站做心理疏导、舒缓情绪
失智照护、临终关怀、社工服务是广州市老人院的三大服务特色,这些个案可窥一斑。
家庭、亲情是每个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部分,它能触动老人最柔软的那根心弦。杨绛96岁时在《走到人生边上》中写道:“我已经走到人生的边缘上,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很多失智老人就像“走到人生边上的人”,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此时更需要家庭般的温暖和依靠。
为了让失智老人找到“家”的温馨,克服失智后对新环境的不安和恐惧,广州市老人院建立了全国首座集养老、康复训练为一体的失智照护综合服务大楼——慈慧楼,根据世界先进设计理念和心理疗法,特意在一楼康复认知园内设计了一个与真实站牌相同的601车站,站牌上标明了广州各大客运站点的名字,由于记忆和认知障碍,失智老人最怕找不到回家的路,看到601站牌后,会感觉自己没有迷路,相信车站到了,就一定会有回家的车。
汤婆婆是慈慧楼一位失智老人。2008年的冬天,她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慈慧大楼。汤婆婆刚来时正值午餐饭点,工作人员赶紧给她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不料汤婆婆一手推倒了碗筷,退缩到儿子身旁警惕地说:“我不认识你们,快走开,我要回家!”看到洒得满地的饭菜,工作人员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对汤婆婆说:“婆婆,现在已经是中午了,我们先吃饭再回家好吗?”可汤婆婆还是很抗拒,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好暂且把饭菜交给家属。
家属离开后,汤婆婆的情况变得比先前还抗拒:她拒绝进食,吵闹不休,背上行李走到大门前拼命敲打,哭喊着要回家,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导都没用。一连几天皆是如此。情急之下,慈慧区的康复员想到可以应用601站牌的理念来舒缓汤婆婆的情绪,于是来到汤婆婆的面前亲切地说:“婆婆,我带你去坐车回家吧!不过你要答应我先吃饭哦!”康复员的话说到了汤婆婆的心坎上,她马上乖乖吃饭,然后跟着康复员来到一楼外公园式的认知康复园601车站前,看到站牌的汤婆婆马上眼睛一亮,开心地笑:“哦,终于可以坐车回家了。”康复员陪着汤婆婆在601车站旁一边等车一边聊天,还给了2元硬币让婆婆拿着,婆婆更相信他们是在等回家的车了。
通过聊天,康复员了解到汤婆婆不放心家里,所以吵着要回家。她一直是家庭主妇,总惦记着家务没做完,想给儿子减轻负担。就这样聊着、说着,陪着汤婆婆等车等到了傍晚。看着天色已晚,经验丰富的康复员对汤婆婆说:“婆婆,看来今天的车发完了,我们明天再来等吧,现在你先跟我回去吃饭,你放心,我也是你的亲人,明天一定还带你来这里等车。”汤婆婆信任地点了点头。就这样,康复员每天都带着汤婆婆到一楼外认知康复园散步聊天,到601车站等车,还带汤婆婆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认知训练,经过工作人员三个月的不懈努力,汤婆婆终于适应了慈慧楼的新环境,适应了这里的集体生活,不再吵着回家。家属来院探望时,看到汤婆婆开心的样子,欣慰极了。
汤婆婆只是个案,但她却代表了200多位失智老人走过的路,为了帮助他们恢复记忆,找回熟悉而温馨感觉,记忆墙、怀旧室以及每一条走廊、广州路名牌都镌刻着工作人员的努力和失智老人的认知过往。爱是不能忘记的,有601车站,就永远会有工作人员搀扶着他们蹒跚步履的身影,陪伴他们等到回“家”的那辆车。
“我想自己没有给国家做什么贡献,那走后就把遗体捐献给国家吧。”“我儿子一直很孝顺,我不想我走后我骨灰的事情还让他一直惦记着,要每年都赶着来祭拜,他也尊重我的意见,我一直是当老师的,把遗体捐赠出去,给医学院的学生练习解剖,也是我当老师的一种奉献方式”……老年大学教室里,50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正在认真地听着生命教育课上遗体捐赠志愿者的分享。
目前,在广州市老人院,每个月都可看到老人们在积极参加生命教育活动。广州市老人院临终关怀服务大楼2008年落成,当时很多老人和家属对临终关怀服务不理解、不认同,认为临终关怀就是照顾等死。经过近10年的筚路蓝缕,如今院内大部分老人都能坦然地谈论生死,遗体捐赠座谈会、生前预立遗嘱、生命教育小组、院友追思会等各类生命教育活动搞得蓬蓬勃勃,让越来越多的老人认识死亡、谈论死亡,坦然面对死亡。
彭姨是一位随和的老人,由于病重,入住老人院就进了宁养区,难得的是她一直对生死很乐观,还经常安慰与自己同住的老人。工作人员见她心理状态好,便吸收她为互助委员会的生命大使,让她与其他成员互相鼓励,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她说:“老伴离世那会儿我非常难过,后来慢慢想明白了,每个人的出生、死亡都是有其自然规律的,我们无法阻挡,但要学会平和坦然地面对。”她喜欢分享自己的经历,也常常跟随社工带着水果去看望住院区的老人。“你们看我这么个要走的人了,身体三天两头出毛病,还是这么乐观开心。”彭姨还给自己立了生前预嘱,那是她在老年大学开设的生命教育课上学到的,她对工作人员说,“我也立一个,子女就不用那么麻烦了,我也没什么牵挂了。”今年6月,彭姨因病离世,工作人员按照彭姨的遗愿,临终前陪伴在她身边,并一切从简。
关注老人的愿望,帮助老人完成心愿也是工作人员一致的努力。
陈伯和何姨,两位曾经缺乏亲人陪伴的“三无”老人,在老人院里相识、相知、相爱,最后在社工的协助下、院友们的支持下走到一起,终于在院内公园里拍了婚纱照。洁白无瑕的婚纱照定格他们幸福的瞬间,也实现了何姨生前的愿望。像陈伯和何姨一样,在人生最后的驿站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老人还有很多。老人院的“无憾人生计划”开展多年,协助每位老人的人生画上圆满的音符。
招姨膝下无儿无女,2008年与老伴一起住进老人院,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2015年,老伴因病去世,招姨精神受了很大刺激,每天以泪洗面:“我坐在这儿,就会想到他,我止不住眼泪。”面对身体也每况愈下的招姨,医护人员、社工与心理咨询师组成的跨专业团队多次讨论后,决定将她转入宁养服务区,考虑到换个环境也能减轻睹物思人的哀伤,招姨同意了入住。工作人员引导她听生命教育课,参加院友追思会、生日会,鼓励她参与歌唱比赛、猜灯谜活动,渐渐地招姨注意力转移了。后来她成为了集体活动的积极分子,喜欢与院友一起分享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一些看法。2017年6月招姨离世,离世前的那几天,她握着工作人员的手微笑着说,“我这辈子,值了,安心了”。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与死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旅行,坦然面对,何惧死亡。他们是走向旅途终点的耄耋老人,他们是夕阳中绚烂的一抹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