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大类招生低年级集中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

2017-03-31 16:25:27安守超郑七振董小亮
关键词:大类通识基础

安守超,郑七振,华 俊,董小亮,尹 强

(1.上海理工大学 档案馆,上海 200093; 2.上海理工大学 基础学院,上海 200093)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低年级集中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

安守超1,郑七振2,华 俊2,董小亮2,尹 强2

(1.上海理工大学 档案馆,上海 200093; 2.上海理工大学 基础学院,上海 200093)

高等学校大类招生,是目前高校改革的热点。课题组对国内部分高校实施大类招生集中培养进行了调研,深入分析了上海理工大学围绕精品本科建设,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基础教育,实行一年级大类招生集中培养模式。通过研究、探索和实践,课题组认识到本科低年级是本科教育的关键时期,应淡化专业,注重通识教育,夯实基础;注重课外实践,让学生全面发展。课题组希望该探索研究能为高校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大类招生;通识教育;集中培养;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实施大类招生的发展现状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题。2000年以后,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通识人才等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多地被国内高校提及。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中,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归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不分专业,实施低年级通识教育,经过1~2年的基础课程平台培养,再由学校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就业方向、社会需要、自主择业等实际因素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实施高年级专业教育。

1986年,哈佛大学校长博克(Derek Bok)提出:“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而深入的知识,并且通过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2002年,美国博耶尔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重塑美国教育:三年来的进展》报告中指出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的进步之一:大学强调通识教育,强调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欧美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都不按专业招生,本科生低年级学习基础知识,为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进入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再选择具体专业,从而实现通才教育。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我国基本采用前苏联的专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教育,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如今,学生仅有专业技能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北京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方针,于2001年秋开始实施“元培计划”。2002年,清华大学按工商管理类招收182名同学。目前国内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在人才培养上实施了按大类的培养模式。到2011年,几乎所有的985高校,超过50%的211工程院校,以及20%左右的一般大学实行了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

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通过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突破单一学科设置模式,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需求多样化。它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是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国内部分高校实施大类招生低年级集中培养的案例

这种由按大类招生模式决定和引申的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满足和兼顾学生的高考志愿,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若配套制度不健全,专业分流方案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均衡,将加剧冷热门专业的矛盾,影响教育公平性,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实现。而且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适应性问题,学习主动性不够、缺乏规划、目的性不明确等问题。为适应这种按大类招生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国内重点本科院校、一般本科等高校开始整合学校各种资源,探索适应按大类招生的低年级集中培养模式的实践,以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大学于2005年尝试按学院大类招生,从2006年起实行按大类招生。2008年成立求是学院,实行大类招生通识教育集中培养模式,学院负责一、二年级学生管理。所有本科新生进校后都要在求是学院集中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实行“一横多纵”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即在主修专业未确认之前的通识教育培养阶段,以求是学院为主负责学生管理,专业学院协助,在主修专业确认之后,回归各专业学院管理。浙江大学实施大类招生通识教育集中培养,具有统一高效、广泛周到的特点,适合通识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与学生服务,有利于本科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创举。从学生反馈与学校人才培养看,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提高了学生专业志愿选择的满意度,优化本科管理模式、提升本科办学水平。

上海大学于2007年成立社区学院,2011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改革,按理学工学类、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三大类招生。一年级新生不再分专业培养,全部进入社区学院学习和生活,实行按大类培养和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以及学科专业的启蒙教育,一年后由社区学院负责完成专业选择工作,大二开始进入各专业学院学习和生活。社区学院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人才培养环境。社区学院是大一新生集中学习、集中住宿的载体,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树立人生目标,提高学生自主意识、自学能力、自强自立精神和综合素质,是每一个新生全面发展的家园。社区学院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社区学院一年的学习与实践,新生中具有明确目标和积极思考的同学大幅度增加,树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志向;新生能够顺利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较好地适应上海大学的办学体制;新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大提高。

宁波大学于2007年成立基础学院,2008年4月更名为阳明学院,专门负责全校按学科大类培养的一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学生专业分流工作,并组织开展学科大类及其课程体系的研究。阳明学院的学生按九个学科大类进行培养,第一学年,学生学习相关学科大类的课程,第一学期末可以申请转学科大类,第二学期末,根据“志愿+考核”的原则,可在相关学科大类所属的专业中自主选择专业。第二学年及以后,学生进入学院学习。阳明学院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学科竞赛、学术创新、考研等方面成绩突出,改革工作得到了国内专家的充分肯定。2014年由院长方志梅教授主持、阳明学院团队承担的《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大类培养机制的改革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上海理工大学实施大类招生低年级集中培养的探索实践

近几年来,上海理工大学结合办学实际,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上海理工大学于1998年成立基础学院,开始一年级新生全部集中到独立校区的基础学院集中培养(中外合作专业除外)。2006年开始实行面向上海地区的大类招生,包括能源动力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2008年开始修订本科培养计划,实行通识教育培养,到2013年面向全国完全实行按工科各大类招生集中培养。历经16年,上海理工大学逐步由按专业招生集中培养过渡到涵盖学校所有理工类的多学科类学生按大类招生集中培养。依托专业学院和职能部处,基础学院承担着多学科群一年级学生通识教育集中培养的教学和管理、党建、思政任务,是学校精品本科和卓越工程教育的基础。

低年级是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在学校理工类本科人才培养中,基础学院发挥着夯实基础的关键作用。在推进学校精品本科建设和卓越工程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院结合一年级新生按大类招生集中在独立校区培养的办学模式,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办学目标。根据育人目标与职能定位,学院形成了“夯实基础,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理念。“夯实基础”,即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为高年级专业学习奠定扎实基础。“全人教育”,即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实施符合理工类专业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具备科学品质、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

为扎实推进学校精品本科建设和卓越工程教育,深入推进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内涵式发展,夯实低年级通识教育基础,不断提高本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针对按大类招生低年级集中培养特点,采取了相关举措进行教学改革,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

(一)构建通识教育平台 夯实学科基础

(1)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大类招生集中培养。2008年学校修订了本科培养计划,改革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拓宽口径、夯实基础、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战略。通过构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任选课程四个教学平台,旨在加强通识教育,破除专业壁垒,夯实课程基础,实施大类培养。

(2)以教学质量评比、课程竞赛为抓手,营造优良的教学氛围。依托学院工科类一年级本科生集中培养的办学特点,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质量奖评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相互竞争的教学氛围,激发教学热情;每年组织开展基础类课程校级竞赛活动,并鼓励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竞赛和全国性竞赛,调动学习热情。通过评比、竞赛活动,达到教学相长、夯实基础的效果,如2015年一年级本科生共获得省市级及以上奖励23项。

(3)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借力第二课堂提升基础知识运用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课程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课程兴趣,学院开设基础类课程学习园地、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并利用新媒体搭建互动式平台,建立学院官方微信,在微信中开设学习专栏,包括“翻转课堂”“复习资料”“讲座预告”“校园生活”等板块构建立体化交流学习体系。如利用翻转课堂,让优秀学生从自身角度去讲解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通过微信发布视频,学生可随时随地观看学习。

(二)构建课外实践平台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1)以创新创意大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依托创建创新创意工作室,每年举办创新创意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学院已成功举办五届创新创意大赛,每年报名参赛项目约130项,参赛学生人数达600余名。

(2)以大型活动为抓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基础学院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新生文艺晚会。在学校举办的体育文化节中学院连续4年获得入场式第一名,连续6年蝉联学校冬季长跑团体冠军。

(3)以学生自律委员会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通过引导成立学生学习自律委员会、校园安全自律委员会、学生膳食自律委员会、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等,规范管理制度,引导大一新生进行角色转变,养成良好习惯。

(4)以举办“思学讲堂”为抓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为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学院邀请名人讲座,积极拓展文化育人平台,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智慧的盛宴,拓展了新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

(三)强化教学质量过程管理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结合学校督导听课制度,建立学院听课制度,实行学院党政领导及辅导员定期听课制度。每学期定期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包括领导学生面对面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便于及时了解教风、学风状况。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逐渐探索形成良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师生“教学相长”长效机制。

上海理工大学通过整合资源,在基础学院实施一年级按工科各专业大类集中培养,二年级开始才宽口径选专业到各专业学院培养。构建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培养体系,引导新生顺利完成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角色转变。实施前期通识课程与学科大类课程教育,构建课外实践平台,完善课程体系,让新生全身心地接受通识教育全面发展。达到了“夯实基础,全人教育”的目的,为学生二年级及以后的课程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精品本科建设和卓越工程教育奠定基础。

四、对实施大类招生集中培养模式的思考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正处于一个积极探索阶段,新生按大类招生集中培养是为了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虽然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及办学定位,但无论是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宁波大学、还是上海理工大学等相关院校,均认识到大学一年级是本科教育的关键时期,非常重视本科低年级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低年级大类招生、通识教育、集中培养是本科教育的发展趋势,实施大类招生低年级集中培养的各高校均结合学校自身条件,整合学校资源,将尽可能多的精力放到低年级本科教育上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具有可鉴之处。

(一)夯实基础

按大类招生低年级集中培养的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低年级重视基础、强化理论、不分专业,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整体优势,让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知识,到本科的高年级阶段再进行专业分流教育。学校能够突破原有的院、系框架,充分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构建宽口径的课程体系。这种改革夯实了理论基础,拓宽了专业口径,为人才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全人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21世纪人类共同的教育理念。高校新生按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低年级集中培养,在本科生的前几年不设专业或可转换专业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强化基础和拓宽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输出更多复合型人才,促进更多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三)淡化专业

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淡化专业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低年级本科不分专业,逐步打通专业壁垒,前期实施通识课程与学科大类课程教育,后期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文理兼修淡化专业。实施大类招生通识教育集中培养,旨在进一步推进学科大类综合交叉培养,破除专业壁垒,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生就业机会。

(四)低年级集中培养

高等院校按大类进行招生,低年级集中培养,能有效对学校内部资源进行综合整合,能克服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分散局面。低年级新生先统一集中在一个学院或校区进行通识教育,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统筹和指挥作用,由专门组织机构对通识教育进行督促,有利于师资队伍、办学设施、教学科研资源等的有效配置,能够强化基础教学,夯实基础,增强办学效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建立“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开放选修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动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实施学分制、开放选课制度、引入第二课堂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管理制度实行导师制度、专业分流制度、重选专业制度等。真正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按大类招生低年级集中培养的模式完全符合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大趋势,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该模式结合通识教育和学分制,有利于拓宽专业口径,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有利于集中教学管理,引导师生将精力全部投入到本科教学;有利于学生理性选择专业,增强其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强化基础和拓宽视野;有利于学生交叉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利于整合学校各种资源,使师资、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协调使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盛志琴.大类招生背景下低年级大学生引导策略探究[J].新校园,2014(12):34-35.

[2]王春波,钟蓉戎,朱佐想.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低年级学风面临的问题与机制探究[J].内江科技,2010,31(10):1-2.

[3]钟国忠,邱吉福.高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2):70-73.

[4]李秀娟.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6-108.

[5]李志仁.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2):1-2.

[6]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2):41-43.

[7]卢燕.论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必然性[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95-98.

[8]潘妤妤.我国高校大类招生方式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9]梁家君.学分制下高校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

[10]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5):11-16 .

[11]周莲芳.地方高校大类招生模式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2(3):126-128.

[12]陈士夫,王瑛.关于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1):64-65.

(编辑: 巩红晓)

Exploration on the Mode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its Recruitmen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USST

An Shouchao1,Zheng Qizhen2,Hua Jun2,Dong Xiaoliang2,Yin Qiang2

(1.Archives,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2.CollegeofBasicScience,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General recruitment is becoming a tren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is a hot topic of reform in higher institutions.The research group investigated the genearl recruitment by some Chinese universities,and analyzed the mode of excell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which solidified the basic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with integrated cultivation of freshmen.Wit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the research group realizes that junior grades are the key period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e general education rather than major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because this mode can promote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s which help students develop in an all-around way.The research group hopes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neralrecruitment;generaleducation;integratedtraining;trainingmode

2015-11-05

安守超(1981-),男,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E-mail:anshouchao8@163.com

G 649.21

A

1009-895X(2017)01-0091-05

10.13256/j.cnki.jusst.sse.2017.01.018

猜你喜欢
大类通识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基于CiteSpace 的中医软坚散结法的可视化分析
“整式”基础巩固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北方音乐(2018年8期)2018-05-14 08:59:19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