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 张汉红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处理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
■ 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 张汉红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遭遇和预设相距甚远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机智应对外,还可以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这些课堂生成性问题处理成帮助学生进步的契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收集完事实后就要进行下一个环节——分析事实。分析事实是科学探究中最具科学思维含量的一个教学环节,一般先要对收集的事实做进一步处理,按照一定的方法对收集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使收集的事实经过整理后变得更加直观、有序、全面。
1.关注异常实验结果,理解错误数据
无论教师怎么控制材料的结构性,或设法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都无法避免一些异常数据的出现,而这些数据恰恰又是学生当前学习状态和思维的真实反映,还很可能成为完善科学概念的重要证据。教师不仅不能忽略这些可能“错误”的数据,还要善于捕捉那些有成效的“异常数据”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完善科学概念。
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在研究“摆锤的重量与摆的快慢是否有关”的实验中,教师让学生先将摆绳都设置成10厘米,然后分别挂一个、两个、三个钩码逐一增加摆锤重量进行实验,在分组实验完成后各组将实验结果上传到大屏幕,其中有七组同学每次实验摆的次数都是相同的,只有一个小组结果是这样的:
摆锤的重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一倍重量 20 20 20两倍重量 18 18 18三倍重量 17 17 17
我们都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那么这组同学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数据呢?教师从这组数据出发,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并用ipad软件或手机现场拍摄此组实验装置传到大屏幕,发现他们挂钩码的方法与其他组不同,这组同学是一个接在另一个下面,挂成一长条,而别的组都是挂在回形针上,挂成一横排,挂法不同导致了实际摆长发生了变化,当然摆动次数就变化了。再次实验后学生分析发现,是实验方法的不同影响了实验数据。
出现差异性较大数据是引导学生反思实验的一个良好的时机。学生实验过程中实验方法是否正确、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态度是否严谨都有可能成为这类数据的产生原因。因此教师及时捕捉类似数据,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客观上避免此类数据的产生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在分析与反思之中,激发学生为获得正确的数据进行再次实验,并逐渐形成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2.用统计图转化数据的呈现方式
在我们科学课上经常要遇到统计数据,儿童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高,很难从多组数据中发现规律,可以将数据组转化为直观的图表,有利于儿童从图表中发现规律,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如统计温度的变化、植株高度变化、人的相貌特征性状组合等,可以根据数据汇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饼状图等统计图示法,用电子白板可以轻松呈现。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涉及的教学内容涵盖广,课堂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资源。有些是可以利用DV的形式反映科学的内容,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们经常使用DV作品,它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教学提供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镜像;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运用自己的DV把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外学习的过程摄制下来,编辑成作品。这样不但能真实地记录学生学习活动的真实情况,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自制科学DV为深化课堂教学,精彩教学内容起到点睛作用
生命科学中的植物生长内容,在小学科学中占了不少的地位,从三年级一开始到六年级,每一年级都有关于植物的内容。而小学科学就从观察一棵大树开始,到整个生物群落结束,系统地介绍了植物从一粒种子到萌芽—生长—开花—结果等一系列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植物种类采集的难题,植物生长过程的掌控,植物之间互相联系的困惑,使知识的传授受到了一定的障碍。在这时候,恰当地运用一些像《植物的私生活》之类的系列科学DV作品,那真实而又奇异的植物生长过程,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看了这样的作品,谁还会觉得这一棵棵无名的小草是没有生命的?
即使是让学生体验凤仙花的种植这一内容,由于从播种到开花结果,至少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学生从播种开始时的一腔热情,在它缓慢的生长过程中,热情也随之而减,等到开花时这课基本学完,学期也将结束,大多数学生已经对此失去了兴趣。而《凤仙花的一生》这一DV作品,把几个月的生长过程浓缩在十几分钟的视频里,学生可以真切地看到凤仙花生长的全过程,再通过自己的种植活动,无疑会对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起到推动作用。
2.运用DV手段,记录学生的活动,演绎了课堂精彩时刻
在引导学生研究金鱼如何呼吸时,此实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实验难度较大,在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为了弥补实验未成功组也能亲眼看到实验现象,课前教师用DV录制,用红色的水让金鱼呼吸,这样便于学生观察金鱼是用鳃呼吸水中的氧气,然后把水排出来。
在《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中,可以通过ipad软件拍摄某一个同学的相貌,了解我们的相貌主要有哪些方面,然后每组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性状展开研究和统计每组性状的人数并完成相关表格填写上传,最后用ipad拼出不同组合产生的不同的相貌,利用相关资料库了解如果在性状图中加入更多的性状,感知人相貌的唯一性。
3.合理利用教育云的空间资源和科学资源库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可以按教学单元或章节建立自己的分库文件夹,导入放在资源包里,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我们科学课的资源包,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调整、修改、增添,课堂上可以方便灵活地随机调用准备好的各类资源。在科学教学知识拓展环节,教师调用教学资源网站如武汉教育云平台,让有限的课堂教学得到知识的延伸,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教师提供的网站进行搜索学习,从而真正达到了生成教学的目的。
实物展示台或高拍仪作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一种工具,以其灵活性、实时性、聚焦放大的优点已经成为教师教学中的好帮手。
1.借用实物投影仪或高拍仪催发生成
如《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教师请画好小灯泡的学生到投影仪下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初画印象中的小灯泡时,其脑海中再现的是自己对小灯泡的原有认识,是不完整的,带有一定偏差的。正是由于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起点有着清醒的认识,才会设计出让学生画印象中的小灯泡这一环节。也正是通过初画小灯泡,学生们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对小灯泡的认识是那么的粗略、不完整,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要求进一步细致认真地观察小灯泡的兴趣,而这样的兴趣完全是学生在探究中自发生成的。利用实物投影仪就能较好的展示学生的原有认知,为解决生成性问题提供帮助。
2.借用实物投影仪或高拍仪应对生成
我们的科学实验中,也常常遇到需要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情况,但教师在讲台上的演示无法让全班孩子都清楚地看到,特别是操作上的一些细节。在《简单电路》一课中,要让学生学会组装简单电路,没有演示板,仅靠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组装,学生也看不到老师的操作,特别是讲解并联时,学生更是莫名其妙。不如直接把干电池、开关、小灯座、导线等放在实物展示的工作台面上进行操作示范,通过学生上台展示,把组内装置直观的展现在大家面前,给大家以启发,原来发现能使小灯泡发亮的方法有这么多;在师生交流中,再来引导学生分辨串联和并联。实物展示既能展示结果,又能反映操作的规范性,为实验有效性插上了翅膀。
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网络则为师生、生生搭建了广泛交流的平台。大家共同研讨一个问题,思维的碰撞,灵感被激活,一次次的交流,学生不仅提高了交流合作的能力,开阔了思维,也分享了合作带来的成功喜悦。
1.利用QQ或微信群及时交流
如“铁钉生锈”这类实验,由于观察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在学校做又不方便,可以在课上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在家里完成后续的实验并填写记录表,及时将自己在实验中的典型图片和相关问题上传到QQ或微信群里,教师可以实时给予指导,当所有学生实验完成后,教师将学生传送的图片进行归类整理,课上在多媒体屏幕上逐一展示,组织全班进行观察比较,获取铁钉生锈的原因。
2.利用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全面发展
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可以将问题发到群里,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网络给师生与众多学校提供了共同交流的平台,弥补不同学生间的学情差异,促使他们从态度到方法都实现积极的转变。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运用,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方法,只有做到合理、科学,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还能有效处理科学课堂生成性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
责任编辑 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