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吉奥单药口服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2017-03-31 10:16孙军颜廷华杨俊昌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替吉奥安全性

孙军+颜廷华+杨俊昌

【摘要】 目的:探究单药口服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46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客观有效率为0,观察组客观有效率为4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疾病控制率为39.13%,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8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5.7月,中位生存时间为8.3月,观察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8.2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1.7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口服用药较为安全可靠。结论:替吉奥单药口服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疗效确切,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患者耐受性好,可作为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替吉奥; 单药口服; 老年晚期胃癌; 安全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7.7.0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140-03

老年患者作为胃癌发病的主要人群,近几年来,随着胃癌发病率的增高,老年胃癌患者不断增多。老年胃癌往往起病较为隐匿,在确诊时多已处于中晚期,临床治疗效果不佳[1]。本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笔者所在医院46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替吉奥单药口服治疗和最佳支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 12月收治的46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年龄65~87岁,平均(74.16±3.92)岁,其中男25例,女2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胃癌临床诊断标准,病期Ⅳ期,且均经病理学检测和影像学资料证实。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最佳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替吉奥单药口服治疗,每组2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最佳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对症治疗,疼痛强烈时给予药物止痛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同时,给予调节免疫力、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连续治疗2周,休息2周,4周为1个周期。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替吉奥(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艾奕)单药口服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调整服用剂量,BSA<1.25 m2,40 mg/次;1.25 m2≤BSA<1.5 m2,50 mg/次;BSA≥1.5 m2,60 mg/次,饭后开水送服,2次/d,连续服用2周,休息2周,4周为1个周期。每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两个周期治疗后复查CT,疾病进展者停用化疗方案,部分缓解、病情稳定者继续口服替吉奥化疗,至少完成2个疗程化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时间从治疗开始至死亡或失访。疗效判定标准:根据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将46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和病情恶化(PD)。完全缓解:肿瘤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缓解:肿瘤病灶明显缩小,最大径和缩小至30%以上;病情稳定:肿瘤病灶最大径和无明显变化;病情恶化:肿瘤病灶最大径和增大至20%以上。客观有效率=(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疾病控制率=(CR例数+PR例数+SD例数)/总例数×100%。TTP(疾病进展时间)为从治疗开始至出现疾病进展的时间,MST(中位生存时间)为治疗开始至死亡的时间。不良反应:按WHO抗癌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分为0~Ⅳ度,0度为无不良反应,Ⅰ~Ⅳ度为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 9.4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客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比较

对照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0例,病情稳定9例,客观有效率为0,疾病控制率为39.13%;观察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9例,病情稳定10例,客观有效率为43.47%,疾病控制率为86.95%,观察组患者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MST、TTP比较

对照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为5.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8.3个月;观察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为8.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1.7个月,观察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及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系统毒性及胃肠道反应,多为Ⅰ~Ⅱ度,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见表3。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转变,临床胃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老年胃癌患者的比例较高[2]。在老年胃癌的临床治疗中,由于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起病较为隐匿,确诊时多数患者以处于中晚期阶段,许多患者还伴随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组织功能器官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给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许多难度。化疗是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3],但由于老年胃癌患者器官功能退化及基础疾病的影响,老年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较差,患者往往不能耐受强烈的静脉化疗或联合化疗。替吉奥是一种口服化疗药物,为氟尿嘧啶的衍生类药物,其成分包括替加氟、吉美嘧啶、奥替拉西钾。胃癌患者口服替吉奥后,替加氟在体内逐渐转化为5-Fu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吉美嘧啶是一种强力二氢嘧啶脱氢酶抑制剂,拮抗二氢嘧啶脱氢酶分解5-Fu,从而保持体内5-Fu的血药浓度,提高了抗肿瘤效应[4]。黄璐等[5]在临床研究中发现,34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接受替吉奥单药口服2个周期初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可到47%左右,这与本次课题研究成果相一致。本次课题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客观有效率为0,观察组客观有效率为43.47%,观察组患者客观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疾病控制率为39.13%,观察组疾病控制率为86.95%,观察组患者客观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为(5.70±0.4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8.30±1.66)个月,观察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为(8.20±2.17)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1.70±2.95)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奥替拉西钾在体内的分布有组织差异性,在胃肠道分布浓度较高,其能阻断5-Fu的化学反应-磷酸化,从而降低其毒副反应[6]。同时,替吉奥口服给药操作简单,避免在静脉化疗过程中引起静脉血栓,降低对患者心功能和肾脏的功能的损伤[7],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次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替吉奥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系统毒性及胃肠道反应,多为Ⅰ~Ⅱ度,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口服用药较为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替吉奥单药口服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疗效确切,缓解病情发展,近期临床疗效显著,并能显著延长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好,可作为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蒋丽媛,安亚伟,李华,等.单药替吉奥胶囊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1):67-70.

[2]李嵘.替吉奥单药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2(6):25.

[3]夏炎春,赵瑜,王俊丽,等.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52-154.

[4]赛福丁·克尤木,吐尔逊江·艾力,唐勇.替吉奥胶囊单药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耐受性的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8):1031-1032,1036.

[5]黄潞,劳逸,丁玲,等.替吉奥单药治疗初治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31):127-128.

[6] Liu H Y,Ding L,Yu Y,et al.Pharmacokinetics of S-1 capsul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Yao Xue Xue Bao,2012,47(10):1363-1369.

[7]張明,倪国英,徐菊娣,等.紫杉醇联合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上海医药,2013,1(6):8-10.

(收稿日期:2016-11-18)

猜你喜欢
替吉奥安全性
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进近程序间隔安全性评估模型
西药临床应用中合理用药对其安全性的影响
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关于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与耐久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替吉奥联合康艾注射液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与预后因素分析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替吉奥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图像引导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老年食管癌临床疗效评价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对比研究
替吉奥同步放疗序贯化疗治疗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