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近年虽有成效,但在教育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仍有待改善。本文从高校的供给侧改革出发,在分析目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3+1”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旨在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改革和质量提升。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供给侧;高校;3+1;人才培养
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
随着时代与经济形势变革,供给侧矛盾在我国越来越突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一时间,供给侧改革,成了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改革的总思路。而在现代社会里,经济、教育向来就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作为人力资本这个生产要素配置主渠道的教育,成为了最根本的“供给侧”因素。因此供给侧改革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
二、高等教育需求侧改革的弊端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但长期需求侧改革思路,导致高等教育结构、质量、效益问题不断凸显。一是高等教育结构失衡。高校两极分化严重,资源配置的错误引导,导致专业设置趋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影响了高等教育整体的生态建设。二是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忽视。高校规模虽然扩大,但都停留在外延发展上,不注重内涵建设。忽视教学,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三是高校对办学效益的疏略。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高校办得好不好,政府说了算,没有严格问责机制。许多高校获得了国家大量拨款,但在重大科技发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实质性贡献不大。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我国高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学校的很多学者都在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在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广大学生也逐渐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并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的实践中。虽然近几年高校出现了一些热衷于创新,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的学生,但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有待完善。
1、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具有典型工业化阶段的特征:按照工厂模式实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学校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中心,缺乏灵活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知识经济呼唤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才,高校教学模式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个性化教育,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实行教育方式多样化、个性化、民主化。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差
传统填鸭式教学使老师与学生缺少实时交流,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教与学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加强,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与完善亟待进行。
3、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因素,贯穿于教育活动始终。应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上来,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促使教师主动探索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但目前高校还缺乏该种竞争氛围,对教师的评估考核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4、趋利性的市场经济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的是综合素质提升、适应能力的增强、创新潜能的开发。而趋利的市场经济往往使学生参考就业趋势选择专业,根据收入高低历练技能,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被忽视。这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相背离。社会呼唤全方面的人才,如果高校推向社会的是只注重经济利益的人才,那么谁来从事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近几年来,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科技竞争实力的下降,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有很大关系。
四、“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怪相,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夯实基础。培养具有面向市场的专业和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并举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1、开展互动教学,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的模式已经落后。教师应该转变主体观念,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积极营造民主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学习、自我表现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自学和进行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来源于广泛的社会实践。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一是积极搭建以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为主的实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二是抓好实习教学环节,深入开展现场调研。一方面增加学生实习时间,另一方面使学生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三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以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创造欲和成功欲。
3、建立校企协同机制,优化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和企业能够取长补短,建立不同形式的基地和组织,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宽途径。一是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科研场所。二是通过学生组织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共建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三是共建实验室和创新團队平台,促进校企交流和人才培养。四是通过共青团与企业沟通,共建学生组织,以学科优势开展社会实践。
4、更新传统教育质量观,重视全方位素质教育
时代发展要求我们更多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针要从根本上坚持学识、智力、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将立足点放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发现和激发自身潜能,为将来创新素质的发挥打下基础。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最大限度的剔除不利因素,转变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朝晖. 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 重庆高教研究, 2016,4(1).
[2] 何桂强.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 中南大学, 2002.
[3] 陈晓梅. 会计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439).
[4] 赵 妉.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创新机制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34(1).
[5] 柳友荣. 也应重视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J]. 中国教育报, 2015-12-14(009).
【作者简介】
刘娇(1983—),女,河北保定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