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纪实节目特性研究

2017-03-31 09:37武玉进
青年文学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故事化模糊性纪实

摘 要:伴随着网络对电视的冲击,电视节目面对升级,众多地方频道开始面向中老年人,开办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平民纪实节目。纪实节目真实性是第一位的,但在其真实性的背后还有其它特性,笔者将以一些实际案例对这些特性加以分析。

关键词:纪实;故事化;片面性;模糊性

作者简介:武玉进(1990-),女,汉族,山东泰安市人,山东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方向:动画。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1

一、纪实节目语言的“故事化”倾向。

经常看电视就会知道,“讲故事”在当下纪实节目中颇为流行。笔者曾经采访过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十多岁跟着母亲来到继父家,他的到来一定程度弥补了继父八个女儿却没有儿子的遗憾,视如已出的恩情让他一直把继父当亲生父亲一样去奉养。继父去世之后,母亲被大姐赶出家门,出于对母亲二十多年的付出心有不甘,求助栏目的和事佬去调解,但由于姐弟俩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姐拒绝接受采访。现场中,姐弟俩大打出手,采访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整個故事悬念和冲突是具备的,如果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娓娓道来显然是失败的,平淡的述说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不影响事实的前提下稍作改动,将姐弟俩大打出手的场面摆在观众的眼前,从而引出这是一对姐弟,引导观众跟着节目一探究竟,这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我们最终剪辑过的画面也不等于现实的“真实”,严格上来说也算“失真”,但这个因素是所有纪实节目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强调纪实类节目是对真实的描述和反应,只要符合事实逻辑就是合理的。[1]故事中的另一方大姐没有接受采访造成了遗憾,但是也许接受了采访大打出手构成悬念的冲突也就不复存在,仅仅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家务事而已。

二、纪实节目语言的“片面性”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同样真实性也是纪实节目赖以存在的基础。当一档栏目头顶收视率的压力,是否真的能够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到真实?

笔者曾经采访过村庄的一件事, 二十四岁的姑娘,一岁多从南方跟着母亲来到北方小城,并认识了现在的继父,八岁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她也因此辍学。婚前虽然内向但精神一切正常,也许是对农村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她的丈夫对她不是特别满意。婚后丈夫外出打工,在婆家饱受委屈的她决心寻找丈夫,但没有人告诉她丈夫在哪,她怀揣着一百元踏上漫无目的的寻夫之路,遭受刺激精神失常。然后丈夫起诉离婚,留下她在继父家过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之后笔者去采访男方,一口咬定妻子在婚前精神就有问题,事不关已的态度使记者的情绪被彻底激怒,被指责的男方只留下一句“我的良心被狗吃了”结束了采访。节目播出之后,观众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纷纷谩骂她的丈夫。一时间“良心被狗吃了”男子抛弃妻子导致精神失常的视频在朋友圈疯传,笔者亲眼目睹了从零到几万的点击率,一句“良心被狗吃了”更是将他推向了无尽的深渊,遭受万民指责和唾弃。考虑到舆论的可怕,男方亲戚打来无数次电话要起诉记者,并向笔者讲述了这件事。由于男方的家庭和自身条件,深知在农村找到一个老婆不容易,家属对女方婚前精神问题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亲戚朋友集体讨伐女方在婆家的所作所为。强烈要求记者前去采访,还原事件的真实。并向记者提出疑问,当男方不再接受采访的时候,却没有尽可能地去周围邻居家了解一下关于这件事的真相是不是一个记者的失职。

不管接下来的事情怎样发展,男方走出家门被人背后指指点点是少不了的,他的下一段婚姻会遭受影响也是可以预见的。这些问题,使当时参与这个过程的笔者深表无奈。虽然节目的制作者奉行“纪实”的精神,但有时往往了解不到另一方真正的想法,我们总会对主动倾诉者表达同情和信任,这样就容易造成了事实的“片面性”。

三、纪实节目语言的“模糊性”

“无冕之王”是20世纪初中国新闻人追奉的理念之一,中国语境中的“无冕之王”不仅体现出对更高职业权力的追求,而且隐含着“内圣外王”的话语模式。然而不过一个世纪,记者却从人们口中的“无冕之王”变成“无头苍蝇”。拿着当“枪”使的案例时有发生。

笔者曾经采访过这么一件事,邻村几年前在自家村的土地上修建了一座水库,没有支付土地钱的同时答应帮忙修建一座桥作为补偿,签订协议过后迟迟不肯动工,承诺变成空头支票。笔者到现场察看,很大的斜坡没有桥,村民出行确实很不方便。邻村负责人却迟迟不肯出面,无奈只能找到当地政府给出一个相应的说法,政府机关抛出的是对两个村庄这份私下协议不知情的态度,答应会起到监督作用并承诺年底一定解决。单从表面来看,大多都会产生邻村不信守承诺的感觉。采访中,镇政府人员同时也说过两村之间的矛盾并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一些不能放到台面来讲的矛盾不能透露太多。或许两村私下的一些矛盾使事实的真相显得那么遥不可及,无知觉状态下或多或少的被人利用。

作为肩负舆论监督使命的媒体记者,有这样或那样的人会有所求,求之不得的一些人就会想尽办法利用记者,利用记者手中的笔,来达到一些人想要达到的目的。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如果误信了别人带着目的所提供的信息,又将这些信息报道出去,那么毫无疑问的是被别人当“枪”使了。

面对每天繁杂的“新闻”线索,身为纪实节目的记者应该冷静思考,不能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采访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路,受众的呼声不能不理,但是不能全信。

电视产业的飞速发展,培养出了“挑剔”指数不断升级的观众。作为纪实类节目,对事实的报道的公正真的很难拿捏得当,稍加引导亦或是无意说出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将当事人推向众矢之的。笔者深感,很多事件都是在匆匆采访没有查证的情况下就播出从而饱受诟病。由此,做足事实内容、立足故事本身,尤其是那些具有严重利益冲突的事件,能够审时度势,强调事实,记录真实,才是纪实节目不断发展的长久之计。

注释:

[1]张玉峰,韩丽娜 :《纪实节目真实性再思考》[J].《商》,2013年第31期.

猜你喜欢
故事化模糊性纪实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砚边纪实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有深度 才有力量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