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及其有效创设

2017-03-31 09:07甘青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4期
关键词:纸箱新旧数学知识

甘青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66-02

德国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对学生的激励、唤醒、鼓励,而不仅仅在于教师课堂上教授的本领高低。教师课堂上对学生情感的激励和创造性思维的唤醒,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实现。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必要的情境,对于所学过的知识再认识,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的巩固,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师生有效的互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活化成学生喜欢接受的生动的乐学知识。可见,有效地创设情境在有效数学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创设“故事型”教学情境

孩子们天生都喜欢听故事,在教学“分数通分”时,我先给学生讲述农夫分羊的故事:一个老农夫有三个儿子,他吩咐,在他死了以后,将他的所有羊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得总数的一半,二儿子得总数的三分之一,三儿子得总数的九分之一.老人死了,留下17头羊,儿子们开始分配,但17既不能被2整除,也不能被3、被9整除,该如何分呢?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孩子们的积极性立马调动起来,纷纷转动脑筋,跃跃一试。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欲望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玩,酷爱各种游戏活动。游戏正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特征。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寓数学知识于游戏之中。这种情境创设策略保证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找规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中,可以创设如下情境:课前制作,用一根线把黄、蓝两种颜色的花朵交替连成串,并把它放在纸箱中。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猜猜看”的小游戏,看谁猜得准。师从已准备的纸箱中抽出一朵花,师:“是什么颜色的花?”生:“黄花”。师又从纸箱中抽出一朵花,师:“是什么颜色的花?”生:“蓝花”。如此重复做几次游戏,学生就会发现黄花和蓝花交替出现的规律。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

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迁移性,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小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引新,设问激疑。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出示准备题:“有20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竖式中的余数“0”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紧接着,我将复习题中的20个苹果改成14个橘子,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然后引导学生边用学具操作边思考问题。“这样改动以后,题目意思变了吗?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结果怎样?”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突出了演变点,由在除法计算时没有剩余引出有剩余,为理解“余数”这一概念做好了铺垫,促进了知识迁移。

四、激发学生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是引起学生好奇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质疑;抓住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五、创设“类比型”教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感觉许多知识点似曾相识。如果我们把这些类似点进行比较,再加以联想的话就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和方法,通过类比由一个已知的数学规律迁移向新的知识,从而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也避免了混淆。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又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纸箱新旧数学知识
Before breakfast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纸箱有多重
耕读事 新旧人
新旧全球化
小赛的纸箱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坏之别
纸箱的“第二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