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利云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6-01
中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程。
在美术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教学环节值得重视和思考。
一、过于开放式教学
一节剪纸课上,教师上课就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于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让学生自己做,教师不作任何提示、讲解、示范、评价。结果在下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未能解决问题。
反思:新课程课标提倡实施开放性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动手余地。然而,观察这节课,看起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在乎,可实际学生没有掌握真正的知识。在开放工教学中,教师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思考上深度的把握,更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可能性的分析。课标中提出要给予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学,相互交流,这样会主动掌握知识,却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中是直接“引导者”和“解决者”的角色。教师是课堂中的主要人物,问题需要根据教师来确定。应打破时空观念,教师该讲得讲,学生该学得学,做到教与学的相结合。
二、合作流于形式
一节校园标识设计课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教室里顿时发出声音,七嘴八舌的。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的,好像都在说,但谁都听不清楚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只有少數人在说,其余的学生当听众,也不作任何形式的补充:有的小组不发表任何言论,只看别的小组,甚至还把此时当作玩耍的机会等等。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形式,属于合作学习的范畴。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助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但是,往往在合作过程中却忽视了部分学生和个体学生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合作学习角色混乱,课堂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个人英雄主义突出等问题。在上面讨论过程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显得热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和随意。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讨论仅仅是停留在形式上。学生的结论没有得到明确肯定。显然,这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正如霍华德·加德纳在其多元智理论中指出:一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因此,在上面合作交流中没有达到根本目的。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过程。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节美术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作画习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
关注这节课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否得到了提升,课堂的评价才落到了实处。
在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学生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当然一味地否定肯定是不可取的,但终究还是会在一些画面不整洁或上色不均匀的绘画作品中给予否定的态度,这部分的同学可能是态度的问题,也可能是个性的所然,只要教师细心的观察,从中可以发现学生自己的思想,可以在他们的绘画态度上,甚至从反面挖掘闪光点,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总之,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看清新课程改革下美术教学的重心,了解美术教学的动态趋势,在积极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本,研究学生,研究自身的教学环节,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精神精髓运用到课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