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84-01
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推动和发展的今天,新形式的教育需要新型的人民教师。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我认为首先应该事先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助过程。传统教师的“传到、授业、解惑”的角色职能以及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的地位,都将因为对知识权威地位的丧失而被丢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题海战术将无情地被淘汰,教师再也不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将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体验学习中。
2、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承担新课程实施职责的教师,不仅应该知道在未来的课堂上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必将占据指导地位;还应该知道如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为学生挖掘探究、合作学习的主题,并组织和协助学生完成这一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
3、教师工作方式改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综合型的教师,此外还要依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不仅要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态度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完善,还要走出封闭的教室,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充分为学生的学习挖掘课程资源。
当然,要真正成为新课程提倡积极推动者,要做到的还不仅仅是这三个转变,还要强化一下几种工作态度:
1.心中要装有学生。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用童心、用母爱给予学生无私的爱,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以博大的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寓严于宽松、寓理解于关心、寓爱和尊重于热情鼓励之中,让学生体会到独立人格的尊严,鼓起前进的勇气。
2.要全身心投入。第一要有不断自塑师德形象,提高师德水平的精神;第二要有主动接受新知,不断学习,不斷提高教育水平的精神;此外还要有主动创新、敢于实践、敢于形成自己教育教学特色的精神。有了这三种精神,教师就会把教育教学工作看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不会以课改为困扰,不会因从教而自卑,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3.教学即科研。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持续动态发展的人,因而,不可能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教学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因素、充满着变化,因此,教师就需要有不断研究的态度。此外,过去的教师对教材、教参的依赖性过大,随着课程综合性、弹性的加大,留给教师的自主空间也在加大,因此,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还要会“用”书,会“编”书,会为学生设计开发灵活的探究性、体验性课程,这也符合“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教师专业化国际发展趋势。
4.加强合作。新课程的综合化,需要教师与周围其他教师在更大空间上,以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因此,教师应该互助合作。解决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引发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教育行为背后的隐含的教育规律,进而形成科研成果。除此之外,还要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从他们那里获得必要的课程改革上的理解与支持,充分发掘和利用可利用的一切课程资源。
5.坚持终身学习。新课程能否实施的更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原有对教师的“桶”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已不再符合新课程“教师知识权威地位的丧失”的事实。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也视为自己的学习的场所,“静”下心来读书,“动”起笔来实践。把认识变成实践,静下心来思考,“动”起笔来写作,让实践变成认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不断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课程改革需求。我们不应该以昨天的经验来禁锢自己,而要用明天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紧跟时代。孜孜以求、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不仅只是“蜡烛”、“园丁”,不仅只有一桶水,而是拥有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在无声中滋润受教育者的心田,在辉煌中升华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