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久芬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49-01
作语文教育重要的成,对学生作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生及有重要的。目学生对作有心理,作文,为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对目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进行,有效的进中语文作文的教学。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写作的兴趣不浓厚
现在一些初中学生不愿意写作,提起作文就头痛,不知从何下手。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的生活空间较为狭窄,课业负担也较重,缺乏课外娱乐活动以及体验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造成学生的写作素材较为匮乏。加之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许多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没有真实的材料,缺乏丰富的文学素养的积累,所以学生对写作是头痛大于感兴趣。
2.作文缺乏新意,甚至生搬硬套
由于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采取了规范语句的方法。即老师对作文的结构以及首尾句式做出了具体的要求,甚至是模板化,导致学生的作文出现了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现象。加之学生在无话可说的情况下,胡编乱造,引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写“我的爸爸”,有许多学生都写到自己的父亲因公受伤、牺牲等;写“我的老师”,一些学生会使用同样的案例简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如“生病老师背我去医院”,如“老师让我在他家吃饭,并辅导我功课”,等等。造成了结构雷同,题材单一等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写作中。这样却偏离了作文的真实性和人文性,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老师教学的积极性不够高,导致教学方法较为生硬死板
学生的作文缺乏新意,千篇一律和老师片面的追求立意标准、写法标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老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積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写出他们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感,而不是规范在条条框框里。一些老师在讲授写作课时都没有积极和充分的准备,没有目的性,走马观花。并且,一些教师定下过高的目标,认为按照固定的话题和题材,在设置好的框框里,学生更能写出不错的作文来,事实上,却事与愿违,导致老师的积极性也下降了,自然,对于学生的正面影响就更少了。
二、培养学生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害怕写作文的直接结果就是失去对作文的兴趣。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爱好,引导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到写作素材,在学生明确作文教学意义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兴趣所在。初中生年龄较小,对世界万物依然充满了好奇感与新鲜感,对生活充满激情。将这些好奇事、新鲜事引入初中教学课堂,定能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其次,引导学生明确作文教学的价值。作文成绩不仅是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最佳手段。学生只有明确了作文教学的价值,从认知上肯定,才会鞭策自己投入到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出优秀的文章。例如,初一刚开始时,学生对周围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也有向教师和同学表现、展示自己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自我介绍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图片、影像、照片等形式,结合文字,进行自我介绍,并提倡学生通过新颖的形式来介绍自己的特长、爱好,展现自我。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写作《这就是我》。这样不仅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而且容易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培养了学生对活动的总结能力,使学生借鉴、学习同学进行自我介绍的方式,并运用到自己写作中,在充实文章内容的同时达到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模板或者范文是学生对于写作的依赖,这些条条框框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在新课改后,更重视学生独立的个性,所以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写好作文并不是死记硬背那些优秀作文就可以。作文要的是真情实感,要的是每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打破传统的写作误区,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间的相互评阅。教师要作为指导者和促进着,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互助组感受到创新的乐趣,通过互评,还能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创新作文的写作形式,带学生走到户外去,让学生自由发挥,写随笔,随感,简评等,体裁不限,文体不限,让学生畅所欲言,或叙述,或抒情,或议论,字数不论,或简练精悍,或洋洋洒洒几千字,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给他们“松绑”,插上思维的“翅膀”。通过课内外相互结合,互相促进,使学生多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