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宝玉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30-01
对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而言,一方面应立足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另一方面则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拙与数学水平,因材施教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有效教学的实现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但是教育属于一种双边的行为,教师的讲授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掌握与消化.数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学习方法需要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并发展,而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主,教为辅,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应注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对相关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想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学生不仅要注意接受所学到的东西,更应积极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提高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对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仅仅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质量.
二、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教师要勇于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要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地“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即不要一成不变地把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
1.数学教师应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数学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知识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
2.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3.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观念,认真落实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4.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提高。并注重练习、作业以及考试的及时评讲和纠错。
三、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任务
做任何事情,只有具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够更好地达到目标。而对于数学的的教学也同样是如此,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求已经成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隐藏在“课时严重不够”、“学生负担加重”等表象后面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任务与目标时的严重偏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是以下两点:一是抱着原来的体系不愿意改变,教学时感觉“不过瘾”;二是不放心,怕考试。
四、宏观掌控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有效性不仅要做好课堂内容的知识传授,同时还要完成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做好教学反馈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方法同时还应重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应用水平。作为教师对于初中数学教材全面吃透吃深是基本要求,对整个教材体系要有一个总体上的宏观把握保证在每一堂课的教学都紧扣整个知识链。立足于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全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把新知与旧知进行联系。同时采用诱导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赴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并重点设置好数学情景教学环境帮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提高其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初中数学的课堂有效性应建立在对于教材全面掌握、对于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并以此营造一个动态而丰富的教学交流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感知与体现教学过程对于教学活动进行主动的参与和思考在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交流中完成其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