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熙宇
【摘 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这一问题,在语言学界争议已久。本文分别阐述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以及两者间的关系,认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意性强调的是语言单个符号是任意的,而象似性指的是符号组合,两者同时都属于科学的观点,且都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
【关键词】语言符号 任意性 象似性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66-02
语言是一种语音结合的符号系统,所谓的符号,是代表某种事物或者表达某种意义的标记或记号,是概念和声象的结合。索绪尔在20世纪初最早提出了语言符号最本质的特征是任意性,这也是语言学进一步研究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这一原则也出现了,二十多年来,对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争议不断,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理论也受到质疑,以下是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象似性以及两者关系进行的阐述说明。
一、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最早是索绪尔提出来的,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这一著作中,他用能指和所指代替概念和声象,指出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不存在自然的必然的联系。他举例说,表示“姐妹”这一词,在法语中的符号,能指是“s-o-r”,这一串声音和它的所指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它也可以用任何别的声音来表示,又如所指同样是“牛(ox)”,法语用“b-o-f”,英语用“o-k-s”,由此可见,不同语言可以用不同符号指代同一个人或者物,这一理论被看作是语言符号最基本的特征。但同时索绪尔也指出了例外情况,如声象词和叹词,他承认“符号的特征之一是非完全任意性”“符号不是空的,因为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一点自然联系的残余。”(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68页)。他还指出: “事实上, 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 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 或者同样可以说, 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这意味着, 虽然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但这种任意的关系并不是任何个人所能随心所欲自行决定的, 它需要集体的认可, 并经过时间的检验而得到固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受到社会性的制约, 即语言符号最初形成时具有普遍的任意性, 一旦得以认可和使用后, 便有了社会制约性, 具有特定的使用规则, 但这些规则不是由符号本身内在的价值所决定的, 语言符号从其内在价值和本质上讲是任意的。
自从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课程讲义中提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以来,语言学家对这一提法的“是与否”的论证就从没停息过。这样的论争可能还会持续很久,也可能就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但比论证的最终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论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加深了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促进了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发展
二、语言符号的象似性
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概念与声象之间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论证的,有理论根据的。最早全面阐述iconicity这个词的是美国哲学家Perice,他给iconicity的定义是“由于某物相似而代表某物的符号就是象似符号”,他还提出“类象符、指示符、抽象符”的三分法,用来解释句法结构,词形结构的特点。类象符指符号与其对象有共同性质, 二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 如tick- tick代表钟表的声音, 因为它在听觉上类似钟表的声。指示符是指可以作为客体标记的符号, 它与其所指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如水银柱的升降与温度高低间的关系。抽象符指的是那些能以直观的方式表示比较抽象的内容的符号, 它与其所指本无关系, 靠习俗约定建立起来的, 如语言符号。
在我国,iconicity最早是在1988年由我国知名语言学家许国璋提出,并且翻译为“象似性”,引起国内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随着语言学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对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这一理论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对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产生质疑,如许国璋(1988)、胡壮麟(1994、1996)、王寅(1999),其中,王寅教授还在《象似性与语言世界观》一文中,阐述了自己对于象似性的理解:“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在其《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一文中,他还从语音、词形、结构上对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象似性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理论提出挑战。
三、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关系
任意性与象似性这两种语言学理论产生于不同的语言学发展背景,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理论为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而象似性的提出则是在任意性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拓展性认识,很多人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是冲突的,不能同时存在。但是,实际上索绪尔给任意性下定义时,指的是语言单个符号所包含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而且他也明确的指出语言符号并非完全任意,而象似性主要指的是符号组合,大多数语言学家是从复合词的构成和汉语句法这两个层次上论证语言的象似性,而不是单个符号。
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可以用哲学中的普遍存在和特殊性来解释,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普遍存在的,象似性是普遍存在中的特殊存在,是对任意性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探究,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并不矛盾。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一方的存在。任意性是对单个符号内部的两个要素能指和所指( 语音与语义) 关系的描述, 象似性是对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 复合词、派生词) 之间关系或是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 语言结构与概念结构) 的关系的描述。
任意性和象似性共同作用于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 对符号组合来讲, 象似性是普遍存在的, 但就单个符号而言, 任意性是普遍的。象似性理论可以看作是对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补充和发展,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不能彼此否定。从宏观上讲, 从对任意性原则的强调到对象似性理论的关注是语言研究范式由结构主义向功能主义转变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60-80
[2]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 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院,1999:第5期
[3]王寅,象似性与语言世界观[J],认知语言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万志勇,语言的象似性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7卷第6 期
[5]刘再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辨析,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第23卷第1期
[6]朱永生,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中文双月刊),2002年第34卷第1期